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履行职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关于扶持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向上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7-11-01 来源:民进河南省委会

放大

缩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消费潜力不断被激发,中国已经连续数年位居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工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在SUV、MPV等细分领域的销量甚至已经可与合资品牌想匹敌。大势所趋,“品牌向上”已成为越来越多自主品牌厂家的呼声,中国造正由“低价低质”向“高价高质”迈进,吉利、长城、上汽荣威等自主品牌的溢价能力也开始得到体现。然而,真正实现“品牌向上”却并非易事。做为一名汽车媒体行业从业者,笔者先后走访过江淮汽车、海马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上汽荣威等多家主机厂,结果发现,自主品牌向上的决心很坚定,可是摆在各家车企的困难却重如大山。据分析,主要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资品牌不断下探,自主品牌向上受到严重打压。随着自主品牌的不断向上,以前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深感压力巨大,纷纷下拉产品价格,无论是在中国市场排名前二的大众家族还是丰田世家,还是雪铁龙、标致、现代、起亚等法系车和韩系车,都推出了10万以下的车型。尤其是现代、起亚,做为中国消费者的老牌合资,竟然推出了不足5万的车型。众所周知,10万以下是自主品牌的主要发力区间,目前过千万的销量也依赖于此。具有超高溢价能力的合资品牌在减配的同时,价格不断下探,导致自主品牌的各种成本越来约高,竞争力也得到了较大的制约和影响。

  二、主流自主品牌纷纷向上,个别车企在拖后腿。近年来,江淮、海马、吉利、长城多主流车企遵循正向开发原则,投入大量经费、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进行产品研发,造出了一批专利技术集中、知识产权明晰而且性能较为良好的产品。例如江淮汽车开发的中大型SUV瑞风S7先后耗时48个月,上汽荣威仅打造荣威RX5一款车型耗资就超过了10亿元,海马汽车在动力研发先后投入了10余年时间。可是,仍有不少自主车企在依靠逆向开发快速抢占市场。抄袭、模仿、山寨成了屡试不爽的手段,例如众泰的T600/SR9等多款车型,均是抄袭其他合资或豪华品牌的外观;例如川汽野马T700、T800等车型,也是抄袭模仿其他车型的作品;还有重庆力帆、江铃陆风等一些传统车企以及一些所谓的互联网车企,无不在逆向开发,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然而也丧失核心技术,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从某种程度伤害了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

  三、自主品牌自身实力不够强大,对外部资源依赖性过强。纵观六大国企,几乎无一不是靠着合资车型在过活,例如一汽主要靠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一汽马自达、一汽奥迪等合资品牌在维系发展,东风则依靠东风本田、东风日产等保证快速发展,上汽则依靠上汽同意、上汽大众等合资保证着快速增长之势,然而其期限的奔腾、红旗、风神、风行、名爵等车型则表现不佳。国企做不好自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车企的共识。好的是,吉利、长城等部分自主品牌在不断加大投入,自建了碰撞实验室、高环跑道、NVH实现室、风洞实验室等等全球领先的设施设备,同时大力吸纳全球的高尖端人才,车辆品质不断得到提升,为中国品牌向上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充分利用各类形式的媒体进行消费引导。毫不客气的说,很多合资品牌的价格不断下探,一方面是其体系建设能力确实有所提升,各种零部件的采购成本有所降低等。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进入门槛过低,很多合资车型在国外市场有着较高的配置,尤其是在安全方面,然而进入中国后却不断减配,减少安全气囊、换掉乃至减少防撞钢梁,采用低质量的隔音棉等现象屡见不鲜。然而,由于中国的汽车工业是从“拿市场换技术”年代过来的,民众对合资品牌早已形成了消费信仰,因此尽量质量不断降低,仍然拥有大量的粉丝。此种情况下,中国品牌不得不依靠增加安全配置、科技配备等手段来吸引消费者。而且,由于自主品牌车企进入普遍较晚,体现成本控制能力远不如合资品牌,零部件供应商体系能力也相对较弱,从而造成单车成本居高不下,价格优势被打压殆尽。因此,笔者强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提高中国汽车行业的进入门槛,以保证驾乘乃至行人的安全为第一要素,加大对入市车辆的监测和检验标准,让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

  二、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逆向开发、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进行管控和打击。某些车企之所以屡试不爽,主要是中国对自主车企保护过度所致,很多中国品牌在抄袭合资或者国外的车型和技术后,一旦走向法律渠道,政府有关方面往往采用保护措施,或者各打五十大板,无形中形成了政府支持山寨企业的印象,也助长了个别车企的气焰。其导致的后果是,个别车企重营销而轻研发,造出来的产品有形而无神,有配置而无有效的操控和驾乘感受,消费者的使用感受差强人意。

  三、减少对合资品牌的依赖,加大对纯正自主车企(含私营车企)的扶持力度。近年来,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广汽、北汽六大国企无不在投放合资车型加大了力度,并依赖固有的“市场换技术”的思维,占领了中国汽车消费的主流市场,然而可圈可点的自主车型却少之又少。好的是,上汽荣威、长安乘用车、广汽传祺开始有所起色,但仍然无法与其属下的合资品牌相提并论。令人看好的是,原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到一汽任职后,已经开始加大对自主版块的扶持力度,并从一汽-大众等合资版块调遣精兵强将进入红旗体系,让人看到了些许希望。

  与此同时,由于政府背书,国企在融资、圈地、政府扶持等多个方面,优势明显吗大于自主尤其日益兴旺的私营车企。笔者在与不少私营车企和地方国企的有关负责人沟通时发现,他们的发展难度要远大于大型国企,在融资、上市、征地、享受税费优惠等方面都要滞后于国企,从而给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因此,笔者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大型国企、地方国企和私营车企一视同仁,以实际行动支持地方国企尤其是私营车企的发展,为他们保驾护航。

作者:司爱武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