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尽快完善促进生育意愿的顶层设计
数据显示,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与之前专家的预计有很大出入。年轻人在婚恋、生育方面有着越来越独立的选择,这是一种社会事实。不少年轻人对婚育负担确实存有畏难心理,也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与婚育有关的法定福利,目前来说仅有生育保险、婚假、产假、少儿医保几项,在住房、婴幼儿养育支出、养老、医保等方面的福利措施则很少。
生育意愿是一个综合心理过程,其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根据我们的调查,首先是与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负担有关,其次与地域文化有关。年轻人的生活负担主要包括房贷或房租、新生婴幼儿的养育成本、长辈生活与健康的照顾支出等几个大项,尽管这些支出项目各家负担程度不一,但都必不可少。如果负担偏重,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的心理诱因还是比较明显的。还有一个因素是二孩政策之后出现的,即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企业存在着针对育龄女性的隐形歧视,一些女性由于担心职业缺乏保障而选择不再生育二孩。正是因为这些因素,许多年轻人放弃了生育二孩。
我们认为,中国即将面临人力资源断层的危机,促进生育意愿已是当下急务。然而计生、民政、教育各自为政,单方面政策无法形成有效的刺激效果,需要以顶层设计思维来综合各部门的分散决策,制定具有长远意义的普遍的公平的生育促进政策。
根据前述分析,生育意愿与生活教育负担和职业保障有关,政策上应当考虑如何减少负担、消除就业歧视。我们认为,应将降低多生育家庭税负列为政策序列中的优先位置,税收政策调整应糅合福利政策的内容,降低多生育家庭的税负,这对中国来说是一项极有意义的长远政策。其次,根据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更完善的劳动监察条例,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使女性职业更具确定性保障。再次,全面改进幼儿教育政策与制度,逐步增加公共教育投入,直至所有适龄幼儿都能够享受平等的免费的公共教育。第四,尽快完善托幼机构的管理规定,通过公共部门和民间部门的努力,解决3岁以下幼儿的托管照顾难题。第五,完善相关福利政策,如政策性保障房供给、民间幼教机构(含托儿所)的税收优惠、生育保险之外的福利品供给(如新生儿奶粉尿片、儿童免费牛奶等)、逐步增加养老院床位数等,减轻年轻人的家庭生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