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是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抓手和内在要求。上海对标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有新使命新作为,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城市发展取向,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其中就有上海文化品牌。文化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新趋势,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 “上海文创50条”)。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上海文创50条”是政府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引领,实施文化创意内容、服务形式、传播渠道流程再造,促进文化与科技、资本、创意等要素融合,培育文化装备、数字出版等融合业态,改善文化服务的环境,为群众生产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政府制定“文创”50条政策,就是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具有跨界优势、核心竞争能力强的文化企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同时引导文化企业反哺社会,为群众提供高层次、个性化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上海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能否繁荣兴盛、新型文化业态能否培育成长,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上海文创50条”政策能否落地实施、有效推进。政府可以考虑在制定发布宏观政策的同时,加紧制定配套实施细则,细化落实推进方案,明确时间进度、责任主体和方式步骤,并建立跟踪反馈机制,使“上海文创50条”政策能真正落地生根,有效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和养成,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既需要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结合,又需要培育新兴产业;既要拓展“文化+”思维,使文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又要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为新型文化业态提供新动能。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缩影和典型。培育新型出版业态是文化产业在出版领域的新任务,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出版产业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数字出版是以新的阅读方式、新的从业方式、新的经营方式、新的管理方式,新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转变,适应人民对多媒体、视听化出版读物的需要,促进传统出版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为群众提供文化多样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促进文化领域更多新兴业态生根发芽。
上海民进组织中有很多从事文化出版事业的专业人士,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以上海文化建设、出版转型的目标和要求,一方面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出版业态调整等方向和领域提出意见建议,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另一方面依托文化、出版等专委会的资源优势,召开文化论坛、出版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组织书画作品进社区、书籍读物送下乡等公益项目,为对口地区的文化出版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献计出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中共十九大对新时期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上海为适应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制定“上海文创50条”,就是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辐射力集聚力,为经济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结合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上海民进要围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建设科创中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结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等开展政治协商;要聚焦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传统出版产业转型等问题和对策积极参政议政;要针对“上海文创50条”政策措施中的政府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文化市场监管方式、文化创意企业税收扶持政策、土地使用权和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创新财政资金的扶持、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等的有效性开展专项民主监督。
上海民进围绕文化建设和出版转型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出版界别人士,特别是要发展经济界文化代表人士、新社会阶层文化代表人士等专业性强、发展空间大的新兴跨界领域代表人士,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上海民进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