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履行职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关于切实推动扬州市养医融合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6-29 来源:民进扬州市委会

放大

缩小

  扬州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04.56万人,占全市人口22.67%,老年人口以年均4%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当前已经进入了人口深度老龄化阶段,家庭照护功能持续弱化,老年人享受多元、多层次养老服务的意愿不断增强、养老服务社会参与度不高等诸多养老难题日益凸显。

  如何适应我市人口深度老龄化趋势,满足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和失能老人医疗和养老的需求,转变传统观念,推进医养融合型机构建设刻不容缓。医养融合型机构建设是按照医养并举的思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医、护、康、住、养”五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是养老机构升级发展的必然方向。

  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当前,扬州市养医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现有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无法解决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药费报销问题。二是建设及运行问题。相对较低的收费标准,机构养老运行成本较高。政府已对养老机构予以政策支持,但相关优惠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大和落实。三是养老护理人员缺乏。四是有关养老机构方面的相关法律不健全。为此,我们结合实际调查和工作思考,对大力推动扬州市养医融合发展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氛围。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是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健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力进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建设因病托老机构、老年康复院和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既是老龄工作的新课题,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养老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接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及卫生民政部门和全社会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优化养医机构土地的使用政策:养老医疗产业是一个带有福利性质的公益事业,其创收能力有限,在土地的使用上如果没有政府划拨土地的相关政策扶持,很难做好,尤其是对社会资本的投入更加缺乏吸引力。

  三、完善税收政策的调整措施:社会办医养融合机构要允许成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明确投资者可以获得合理回报的范围。如是营利性医疗机构在税收政策上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四、纳入医保结算联网。在养老院完成医保结算联网后,足不出院就可刷医保卡看病用药,为老人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提升养老机构的吸引力。将康复、医养融合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逐步降低自付比例。将更多的康复项目纳入医保可报销范围,支持中医药在康复、医养融合中的应用。在医保的准入方面,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院一视同仁。

  五、降低内设医疗机构门槛。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医养融合是一个高社会效益低经济效益的项目,如果准入门槛过高,投资较大,则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立医院和养老机构也难有投资热情。内设医疗机构聘请一名医生的年投入就超过15万元,过高的成本让小型养老机构望而却步。按规定需要3名医生,建议适当降低所需医护人员的数量,降低医疗成本。

  六、政策扶持确保医务人员的待遇。医养融合机构由于利润空间小,其医务人员的待遇必然很难和其他医疗机构相比,所以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必然缺乏竞争力。政府应制定鼓励医务人员到医养融合机构执业的相关政策,如给予适当补贴或允许初中级医务人员区医养融合机构多点执业。

  七、依法行政,为医养融合机构创造一个良好的执业空间。目前医患矛盾非常突出,养老医疗机构的风险是非常高的,因为老年人的病情多较为复杂,猝死和其他意外事件的放生比例较高,没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其生存是非常难的。

作者:

徐勇、赵顺祥、钱存龙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