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建立“静默”机制以提高高考答案严密性
高考试题及其标准答案事关国家考试的权威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教育体系的严谨性。2018年全国高考卷Ⅰ理综单选题首次出现“双黄答案”的情况,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虽然高考结束后不久,广东、福建、河南等十个省份发布公布,将单选题的两个选项均作为正确答案,最大程度地维护了考生的利益。但是,高考单选题出现两个正确选项本身就体现出命题的严谨性不足。
高考作为全民高度重视的考试,牵扯着万千学子和家长的心,一分之差就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我国高考命题有较为严格的命题人选用机制和严密的命题审核流程,但仍然出现题目不严谨的情况,说明当前我国高考命题从命题人专业素养和工作态度、题目纠错机制、命题责任追究等方面仍有可提高的空间。
为此,建议:
一、建立“静默”机制。目前,我国还未明确建立针对本年度高考题目的社会反馈机制和纠错机制,此次高考“双黄”事件各省的及时应对显得难能可贵,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将这种社会反馈和纠错机制制度化、常规化,建议建立“静默”机制,选取高考之后与改卷之前的一段时间,公开收集社会各方对高考试卷及其标准答案中可能出现的“瑕疵”乃至失误,及时研究补救措施或制定出解决方案。静默机制的具体时间和天数可在每年艺术、体育、文化科目等各项高考举行前,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事先规定并公开发布。
二、工作态度入选命题人选拔标准。高考的重要性客观需要命题人投入全部精力、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对所设计的题目进行全方位论证,避免出现可争议的瑕疵。为确保命题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在考量命题候选人专业素养的同时,可将日常工作态度纳入命题人员选拔标准,甚至将其列为一票否决的选项。对命题工作中存在态度敷衍,不遵守相纪律的命题人,将之列入命题候选人黑名单,不再聘用。
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目前,对高考命题的责任追究主要集中于保密责任上,建议建立命题与审题、审核可追溯机制,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