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履行职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应重视假借传统文化伤害野生动植物行为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8-09-12 来源:民进厦门市委会

放大

缩小

  当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呼声很高,但也应该警惕部分“裹脚布”式的传统文化借助这股时代潮流,用以偏概全的宣传方式掩盖其损害生态环境、威胁野生动植物生存的本质,以获得其在现代社会的合法性运营。例如:少数地区流行的猎鹰文化(所有猛禽均为国家二级甚至一级保护动物)、笼养鸟文化(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笼养鸟种类不到十种,市面上则多达百余种)、点翠工艺(大量使用不可人工饲养的鸟类羽毛制作的首饰)、红木家具制作(大量的需求已经导致国内珍惜木材资源的枯竭并引发东南亚甚至非洲同类木材资源的大量采伐,并引至国际矛盾)、采集野生药材(很多中草药同时也是濒危物种,受法律保护)等。

  上述传统文化多是在科学技术生产力不发达和地域交流不便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合理性,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类文化或传统手工艺规模小、客户群体少、传播有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然而,当前随着部分地区为发展旅游和周边产业,利用游客猎奇心理大打传统文化牌,造成原本仅限于少数地区个别群体的行为在全社会扩散,需求量大增,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令环保工作困难重重。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环保理念有明显矛盾时,应当以现代环保理念为优先,警惕一些“裹脚布”式的传统文化裹挟特色文化旅游、传统文化复兴等理念在社会广泛传播。为此,建议:

  一、宣传弘扬传统文化应重视引导大众区分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科学辨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复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舆论媒体避免对类似“裹脚布”的传统文化做正面报道。

  二、警惕“裹脚布”式的传统文化进行虚假宣传,例如猎鹰文化支持者通常会说驯养的猛禽最终会被放归大自然,但从来不提其实质是年老的猛禽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提当初“捕鹰”和“熬鹰”的过程造成了多少猛禽的直接或间接死亡。

  三、警惕“裹脚布”式的传统文化对其价值得夸大宣传,利用民众对野生动植物药效的迷信大肆宣扬野生中草药的药效,盲目抬高价格,同时给中草药产业化、现代化造成发展困境。

  四、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全面整治各地花鸟市场存在的非法交易问题,全面整治各地非法食用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问题。在有实质等效替代品的情况下,禁止野生动植物制品入药。

  五、对依赖狩猎、采集野生动植物等方式生存的民众,建议地方积极安排转业职业技能的培训,让民众在规定期限内(如两年内)改变谋生方式,对少数高龄民众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六、各地执法部门严格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查处违法行为,无论民族、地区、民俗传统等。

作者:朱敬恩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