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履行职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扶贫先扶志,否则永远扶不起来

发布时间:2018-09-12 来源:民进广元市委会

放大

缩小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决胜期。但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懒惰思想严重,存在“等着送小康”的懒汉心态、“靠人来救济”的依赖观念、“要钱还要物”的功利想法,很多地方存在着一种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贫困文化怪现象,严重影响脱贫攻坚的进程与质量,也与脱贫攻坚初衷相违背。

  一是扶贫扶出了“懒汉”。政府有关部门和扶贫干部单纯以现金补助方式扶贫,助长了部分贫困户的懒汉心态,导致“越帮越穷”。如川北某区一户贫困户,以自家房屋是危房为理由,多次采取耍赖的方式向政府索取补偿款、补助款;某建档立卡贫困户,更是拒收帮扶单位和联系干部筹集资金买来的猪崽、鸡鸭、饲料等,要求干部直接给他发现金。

  二是扶贫扶出恶意上访。由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就是贫困群众的满意度,这导致了扶贫干部不得不顾及贫困户的感受,甚至刻意讨好贫困户。同一个村的不同贫困户享受的帮扶待遇不一致导致贫困户进行攀比,进而将怨气怪到扶贫干部身上。如某贫困户因同村贫困户得到了帮扶干部200元的见面礼,而自己的帮扶干部没有给他200元的补助,继而在村委会大吵大闹,对自己的帮扶干部骂声连连;又某村民在享受了异地搬迁、产业扶贫、低保政策后仍不满足,要求再给一个低保名额。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后,该贫困户不停写信上访,污蔑扶贫干部。

  三是扶贫扶出了怨气。到村组走访中,听到群众心声的同时,听得最多的却是群众对扶贫的怨气。几乎人人都说扶贫不公平,都在哭穷,都想争当“贫困户”,有的住在宽阔的房屋里,家里有着小轿车,却说自己从来没得到政府送来的米、油等照顾,欠了不少的账,算下来,自己最贫困,自己应该得到政府的照顾;原本儿女应尽孝道,爹娘安静养老的一些人家,却在扶贫政策面前,有的昧着良心沉默,不认爹娘,有的却想办法为爹娘争个贫困户,把孝老的责任推给政府,转推扶贫干部、村干部。

  在扶贫工作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出现这些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思想文化教育没有跟上,导致了一种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贫困文化盛行。

  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扶志力度。在人人争当贫困户的环境中,贫困成为不知羞耻的文化怪异,势必渐渐稀释着人穷志不穷的精神之源,无形培育了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无庸之人,导致的将是急速堕落的循环贫困。既要理直气壮的宣传争当贫困户不是啥光彩事,只能永远处在贫困层,会毁了一生脱贫的斗志,更会毁了一家人甚至子子孙孙的未来;更要理直气壮的提倡“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脱贫心态。

  二是加大扶贫对象“精准”度。对那些确因病、因灾、因残导致的贫困人员,政府采取“兜底”的办法解决;对那些确因自然环境恶劣的,政府重在改善解决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就面上说,这应该是针对一村一地而非一人一户的;对那些因懒惰、赌博导致“贫困”人员,政府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不”。

  三是注重产业扶贫。落实“政府+企事业单位+农业科技类人才”多方联动机制,政府给政策、资金,企事业单位和农业科技类人才出技术,找市场,实现贫困户“掌握一门技术,形成稳定收入”,确保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作者:陈洪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