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履行职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调整失调的城乡师生比例已迫在眉睫

发布时间:2018-09-12 来源:民进福建省委会

放大

缩小

  我国有近35%的初中、66%的小学、35%的幼儿园设在乡村,乡村学校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基层教学单位。本来由于受经济发展限制、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村师生比例早已出现严重问题。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新高考的实施,不仅乡村师生比例出现严重问题,连城镇师生比例也出现严重问题。面对“城镇挤”和“乡村弱”的问题,基层校长、教育局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叫苦连天。因此我们建议只有及时改变过去的师生比例,提高师生比例才能真正解决“城镇挤”和“乡村弱”教师荒问题

  虽然,2015年6月,国家开始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给予乡村教师特殊的支持和关照。但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农村,特别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地方,不仅出现老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甚至出现连学生“不想留、留不住、学不好”的现象。这样一个班级剩下十几或二十多的学生,能不继续办下去吗?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还要各学科配备齐全呢。否则会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在城镇,由于进城务工子女可进城就读,原有根据常住人口配套建设的教育设施——学校,无法满足这一新要求;加上二孩政策放开,育龄女教师又成批加入到育儿行列,使得本来女性比例偏大的城镇教师队伍更是残缺不全。加上新高考的实施,各学科的教师配备要增加不少。这样,原有的师生比是无法适应当今的要求。怎么能让他们扛起地方教育领头羊的重担呢?

  据调查得知,各省市都有根据国家要求出台了“定向公费师范生”等不少优惠政策。就如安徽省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县域内城乡间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评聘优惠机制。还有湖北省“新机制”教师政策等。但乡村教师和其他人一样,在对物质条件的需求上具有“经济人”特性,也会通过流动来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同时乡村教师补充政策的主要受益学校依次是乡镇初中、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初中、农村完全小学。村小和教学点难以得到优秀师资。尽管目前村小和教学点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在城乡学校分布结构和城乡社会发展中处于底层地位,而且工资和福利待遇如果从横纵系列对比,城乡教师的实际收入比本地公务员低,且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实际获得感均不高。虽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后,教师大部分都提高了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由原来6%提高至12%,和本地公务员完全一致。但是,将乡镇工作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合并成单项发放,不少县(区)公务员还发放交通补贴和通信补助等,还有相当于几个月工资的绩效奖,乡村教师却没有,教师的福利待遇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有些招聘到村小和教学点的高校毕业生因条件艰苦、生活环境不适应辞职;有的原本到村小和教学点任教的高校毕业生,被乡镇学校因师资短缺“截留”了;还有一部分被“借调”到乡镇政府等单位工作;即使在村小和教学点任教的教师也想尽办法调往乡镇或其他学校任教。 因此难以吸引优秀师资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那里任教。

  同样从全国角度看,即使多年来、受国家重点关注、并进行了输血式投入的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也和依靠自己经济实力自我救护的东部沿海地区教育一样,因经济发展不同和城乡差别而无法留在教师和学生,出现的师生比例失调等教育问题。对此,2018年在4月2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强调: 2016年教育部印发通知,指导各地以县为单位制订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这是为了推动解决“城镇挤”问题;而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和国办刚刚印发的《指导意见》。是为了解决“乡村弱”问题。

  而“城镇挤”和“乡村弱”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师生比出现问题。在调研中,小学负责人表示目前没有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进行核编。这表明这种城乡统一且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的教师资源配置政策,目前还没有让乡村学校尤其是村小和教学点得到真正的实惠。

  所以面对当今这种“城镇挤”和“乡村弱”的教育短板,为了终结城乡二元分治,实现富于公平的城乡一体管理,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需要,国家编制政策策略在教育提高时期应当与教育普及时期有所不同,要及时调整。其他政府部门编制可以“只减不增”,但教师编制只能“只增不减”。只有及时改变过去的师生比例,提高师生比例,尽量采用班师比,壮大教师队伍,推进小班化教育,缩小城乡学校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我们建议:

  一是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必须进行调整,改变原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的标准分别为高中1:10、初中1:11、小学1:16。配齐各学科均衡发展。

  二是城镇学校要增班减容。首先,制定今后五年城镇新办学校每个年级班级数量下限标准和班级规模上限标准,而且每个年级的班级数量应以偶数增减,以保持办学规模相对稳定,便于做好学校课程教学规划。比如,独立设置的普通高中,每个年级班级数量不少于6个,班级人数不超过45人;独立设置的初中,每个年级班级数量不少于8个,班级人数不超过40人;独立设置的小学,每个年级班级数量不少于4个,班级人数不超过35人。其次,严格控制城镇学校班级规模,城市和县镇学校特别是“集团化名校”应坚持“增加班级数量,控制班级规模”的原则,可允许班额小学30人以下、初中35人以下、高中40人以下的城镇学校申请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同时,城镇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以委托管理方式与农村学校对口办学。

  三是农村校宜小班化教育。首先,农村学校要避免合并班级,要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及时借助自然形成的小班做好小班化教育工作。其次,要撤并校均规模不足200人的小学,校均规模不足300人的初中。

  四是城镇的示范高中和特色学校要与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对口支援关系,通过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各地要创新教师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

作者:纪华勇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