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以公司化运作加强陪护人员职业化队伍建设
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17.3%,空巢老人约7000万,占老龄人口的近40%。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的18年间,老年人口净增1.1亿。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按照国际公认的3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目前约需养老护理员1千多万,而目前养老护理员不足百万,缺口巨大。
此外,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下,二孩家庭显著增加。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虽比2016年小幅减少,但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特别是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比重继续上升,陪护需求大幅增长。
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家庭均不同层度存在护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目前我国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导致传统大家庭式的护理功能弱化,能完全自理老人的生活照料80%主要依靠自己,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45.6%仍需依靠自己,完全失能老人中,近20%缺乏家人照料;二是人均寿命延长,失能老人数量和比例增加;三是二孩家庭骤增,婴幼儿陪护面临不小挑战。总的来说,以家庭为单位承担对失能老人、婴幼儿和疾病患者的照料及日常陪护日渐困难,只能面向社会寻求解决办法。一方面,社会需求巨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陪护行业长期存在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文化素养低、工作强度大、流动性高等现状,陪护人员缺口巨大,尤其是具有专业技能知识的专业人员更是稀缺,急需加以解决,为此建议:
一、加快陪护人员职业化培养。一是支持、鼓励职业学校开设陪护专业。人社部出台政策,为职业院校提供政策、资金的支持,并于各地扶贫攻坚相结合,逐步扩大招生数量。二是切实提升陪护行业供给侧结构水平。陪护职业教育要更多地融入企业要素,强化学校与企业、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共同制定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教学实训基地,企业与学校、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确保陪护人才市场的结构性需求,保障陪护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及稳定性。三是鼓励建立专门的陪护人员培训机构。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开办专门的培训机构,承担陪护从业人员的培训任务,另一方面,地方人社部门主动指导开设包括基础护理、职业道德和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把控培训实效,实现陪护职业培训工作有效突破,加快提升职业队伍技能水平。
二、强化陪护服务队伍政策保障。一是建议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专业技能职业水平等级培训和认定机制,严格陪护人员技能培训与考核力度,促进陪护行业职业化发展。二是实施陪护人员岗前和在岗培训制度,建议学习港澳服务行业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经验,切实提高陪护职业队伍素质。三是营造良好从业氛围,树立陪护人员家人观念,切实改变陪护人员社会地位低、待遇低、文化层次低的现状。
三、以公司化运作方式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一是大力扶持地方企业发展陪护服务业务。政府通过给予政策扶持,如减免税收、“订单式”购买服务等,以促进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规范化”发展为目标,打造行业品牌,形成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二是督促公司做好公司人员管理、培训、指导工作,科学合理收取管理费用。三是强化政府监管,切实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对有相关业务的企业和中介公司开展行业信用评级,对陪护从业者个人建立信用综合评分,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良好行业风气,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