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履行职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关于校园贷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8-10-30 来源:民进韶关市委会

放大

缩小

  在国家对校园贷进行一系列整治之后,不良“校园贷”问题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仍有不法分子另辟蹊径推出回租贷、培训贷、美容贷、求职贷等新的贷款方式,本质上与校园贷无异,却被不法分子换上了“新衣”,翻新手段诱惑学生上当受骗。校园贷颇有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之势,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严厉整治。

  一、不良校园贷新特点

  1.不设门槛,手续便捷。大量网贷平台打着“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的旗号,在客户准入审查上流于形式,学生只需填个表格,无需资质、担保或抵押,只要求身份证等简单的证件和读取手机通讯录,及掌控隐私信息即可发放贷款。这种便捷的贷款方式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时产生了侥幸心理。

  2.日益隐秘,形式多样。虽然教育部发布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但是各类借贷平台推陈出新,日益隐秘。目前比较多的贷款形式是回租贷、培训贷、美容贷、求职贷等形式。回租贷的模式是学生把手机“抵押”给贷款平台,借短期小额资金。平台评估手机的价格,并与用户约定借款期限和还款金额。平台实际收取的利息就是回购价格高于回收价格部分及“评估费”、“服务费”。 培训贷是学生在求职时遇到一些开出优厚薪酬的公司,但是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后,却被要求交付一笔高额的培训费用。若无力缴纳,此时公司人员就会推荐在公司或者第三方贷款。美容贷则以招聘主播,需要招聘者整容为由,诱骗大学生办理网络贷款。诸如此类,贷款方式层出不穷。

  3.善于诱导,暴力催收。大量网贷平台号称“零首付”“免利息” 诱导学生贷款,接踵而来的是作为变相利息的“服务费”以及未及时还款产生的“滞纳金”。一旦逾期,贷款公司将会按照通话记录骚扰大学生的家人、朋友,甚至要求其不断续期、更换其他平台借款填窟窿,一旦无力偿便恐吓和暴力催收,给学生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不良校园贷的严重后果

  1. 对学生身心造成巨大伤害。校园借贷平台利用学生金融知识匮乏,钻金融监管的空子诱导学生贷款,导致学生陷入“连环贷”陷阱,利滚利致使学生无法偿还,躲债、逃债导致违法犯罪等极端行为屡屡发生,不仅毁掉学生前程,甚至导致轻生等严重后果。

  2.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严重的危害。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校园贷交易行为更加快速和便捷,同时颠覆了传统的信用模式,脱离了法律的规范和监管。银监会、网信办、工商局和互联网借贷平台加强日常监管面临法律空白和现实操作失位,给不断壮大的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威胁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必须严厉打击“校园贷”等违规放贷行为

  1.加快互联网金融立法。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但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对于层不出穷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应对不力,缺乏必须要法律保障。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出台互联网金融法,规范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准则、行为标准、责任追究。

  2.严厉打击违规放贷行为。一方面,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要联合起来,针对利用低门槛放贷、贷款利息明显超过国家规定的互联网金融行为,开展集中排查和严厉打击,对于恶意泄露个人信息、用暴力或强迫手段逼还款等的,从刑法的角度追究责任。

  3.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公安部、网信办、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成立网络金融的监督管理机构,一方面提高互联网金融的门槛,严厉防止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金融从事违法行为。同时,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要严格把关,加强对其经济行为的审查和监管,确保其依法从事经济行为。

  4.鼓励商业银行为学生提供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为校园贷款设立合理的额度限制,根据学生的年级、地域、家庭情况等不同,提供分层次、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开发既能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又能有效控制风险的校园金融产品,并提醒大学生通过正规的途径贷款。

  5.加大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对广大学生开展理财知识、防骗知识教育,大力加强金融安全教育。一是通过编写金融知识教育读物、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教育活动等,切实帮助学生提高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和金融理财实践能力。二要完善预警机制、监测机制和处理机制,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全方位向学生发布有关校园不良网贷的最新预警提示信息,密切关注校园网贷业务传播途径,定期开展摸底排查。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避免因爱慕虚荣而上当受骗。

作者:钟英明 李茂强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