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无序发展急需规范管理
谭志雄(韶关民进机关支部主委、韶关市政协委员、韶关市中医院内一科主任)反映:推拿、按摩、针灸、刮痧……近年来,各色“养生大师”、养生节目、中医保健图书流行,中医药知识不断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热潮涌起,养生保健服务行业迅速发展,保健人才队伍也不断壮大,在给老百姓带来便利和健康的同时,也存在标准缺失、服务不规范、欺诈消费等无序发展的问题。按个摩、拔个罐、刮个沙看似是小事,却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急需予以重视并规范管理。
一、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其实从2005年开始,国家就已经着手中医保健行业的规范,但成效不大。主要表现在:由于缺乏对中医“保健”和“医疗”明确的界定,市场上打插边球比比皆是,美容院、减肥机构、路边摊、足浴会所、药店、小诊所都有中医养生项目;另一方面,中医保健技师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资格证书真假难辨,多数“技师”无资质,无法可依已成为中医养生保健市场的最大问题。
(二)产品质量有待提升。因缺乏有关制度和长远规划,使得整个中医养生产业发展呈无序发展状态,产业发展效率低下。目前中医养生保健行业中,多以中医中药及相关保健品组成,产品功能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调节血脂、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胃肠道功能、延缓衰老、营养补剂(补充维生素等)等功能上。保健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行业内自律水平低,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中医养生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由于进入养生保健行业没有严格的准入标准,门槛太低普通的工商执照即可,造成产品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三)市场监管有待建立。由于目前我国养生保健行业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导致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和行业标准。再加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种类繁多、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不统一,更甚者存在及非医疗机构内出现中医治疗项目的现象。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构建扶持中医养生保健市场的政策体系,明确产业归口管理,切实解决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弊端。二是尽快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发展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构建服务标准体系,指导并强化实施标准,切实提高行业水平。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明确宣传责任,杜绝虚假宣传。四是探索创新中医药养生的应用模式,如是否可以将部分中医养生保健项目纳入医保报销,以此来全面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促进我国“治未病”体系建设。
(二)构建行业协会体系。鼓励构建中医养生行业协会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监管、构建行业自律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强化行业人才培训以及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切实促进中医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切实强化行业监管。一是采取“开大门补后门”措施切实改善现有行业状态。“开大门”就是给非医疗机构半年过渡期,让其整改并取消中医治疗项目。“补后门”则是构建支持非医疗机构在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准入条件,只要达到标准即可开展中医养生保健业务。二是明确行业监管实施细则。建议将服务项目的内容、服务的标准、服务的机构、人员的准入标准等纳入细则,并明确规定哪些中医项目非医疗机构不能开展。只有在统一标准管理下,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才能健康、规范发展。三是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行业准入机制、退出机制,加大处罚力度,高起点发展相关产业。
(四)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建议通过支持中医药大学和相关职业院校开设中医养生健康服务类专业,加快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构建全国统一的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只有获得技术资格的人员才能提供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