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履行职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建议商业银行将普惠金融作为近时期业务发展的重点

发布时间:2019-03-25 来源:民进北京市委会

放大

缩小

  据李燕生(中国工商银行金融街支行公司业务部经理、民进中央特约信息员、民进北京市市委、民进西城区区委委员委员)反映,普惠金融是我国政府拓展基础金融服务优先发展目标,近两年来,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均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配套举措,推动了我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普惠金融理念在联合国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会上首次提出,其主要目标在于建立和扩大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服务领域。

  当前推进普惠金融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其难点在于解决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问题,尤其是如何配置更多的金融资源向“三农”、小微企业、贫困地区以及特殊人群等重点领域的倾斜,具体表现在:一、信贷业务风险难控。在“三农”方面,农户等缺少抵押品、平均贷款额度低、成本高、收益低、贷款质量难评估和跟踪等问题,使银行对农村信贷一直持有谨慎态度,不愿盲目扩张。又由于个人消费、信用卡等新兴信贷模式在农村的普及度不高,大多数农户资质浅,缺少个人信用历史数据,造成农户信贷难问题突出。当前,农村金融立法进程缓慢,进而阻碍了农村金融发展。“融资难”一直是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从小微企业自身发展来看,其财务经营状况较难达标,抵押物缺乏,而直接融资的市场门槛又较高,金融的逐利性使资金会向大机构和大公司靠拢,导致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同时政策性担保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对小微企业的融资起到支持作用;征信体系不够健全,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完整掌握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风险补偿机制未完全建立,而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居高不下,限制了相关业务的推进。二、金融设施布放不足。当前,我国银行网点覆盖面已经很广,但仍然与需求存在矛盾,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ATM机、物理网点等金融基础设施的辐射面窄,在考量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难以延伸。即使在部分有银行(如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物理网点覆盖的广大农村,也因为运营成本、人员素质和教育水平等因素,银行只能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而无法根据特殊群体的具体情况提供真正专业、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三、金融知识普及不够。越是偏远的地区,越缺少正常的金融服务。反过来说,缺少金融服务的人群往往受教育水平低或年纪偏大,对银行金融服务的认识还停留在一般的存取款业务上,而对银行的理财、保险、基金等新兴产品了解少。此外,农村借贷的普遍渠道是通过亲戚朋友等社交圈子,多数人不清楚贷款条件和流程,思想闭塞,不愿以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等等。同时也要看到,普惠金融业务市场竞争激烈。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双重作用下,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普惠金融工作力度,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民间借贷也日益活跃,普惠金融业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建设指明了方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发挥金融机构优势,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是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着力点。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瞄准民生行业,细化目标市场。在当前经济下行期的大环境下,结合小微市场实际情况,普惠金融业务应更多的倾向与大众消费相关的民生行业。细化目标市场,具体行业可包括传统的工商业企业,如连锁超市、餐饮和住宿等;与大众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潜力较大的朝阳行业,如汽车、美容和特色购物等;以及新兴行业,如现代物流、中介机构和评估公司等。将民生行业做为营销重点,积极向民生领域中的“弱周期、小行业、微客户”渗透,加大民生行业小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推动小企业业务向小额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在当前各级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利好环境下,扩大对小微信贷业务市场的服务覆盖面,找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兴产业和项目,做好贷款支持和金融服务。除了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外,还要关注小微企业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强化主动服务意识,进一步优化贷款流程,提高审批发放效率。同时严格执行服务收费政策规定,落实小微企业收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政银企无缝对接提供优良的服务环境,为其提供系列金融服务,办理批量开卡、代发工资、电子银行、信息服务、第三方存管、信用卡等业务,并提供理财投资咨询,充分满足小微企业多方面的金融需求,引导小微企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和转型发展,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满足百姓的个性化需求。建议在业务开展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运用“跨专业思维”,在发展小企业贷款的同时,以“1+N”综合营销模式为切入点的,做足全产品营销,通过积极的挖掘、引导客户需求,实现支付、结算、贷款、理财、保险等多种板块业务的交叉销售,进一步提高客户黏性。同时,依托网络循环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等产品,在贷款用途方面给予优化整合,结合结算服务,私人银行、电子银行、信用卡产品逐步形成小微企业板块化营销服务模式。通过“1+N”的综合营销模式,实现深度融合,发挥板块合力,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

  三、紧盯企业动态信息,注重把握实际风险。小微企业经营发展波动性较大,抗风险能力弱,在业务开展中有效控制小微信贷风险需要加强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断对现有的风控措施进行完善。尽职调查人员必须改变当前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的做法,注重把控实质风险,做实贷前调查。首先要全面掌握客户结算信息、水电费、纳税情况、物流数据,加强对贸易背景的核实,多渠道获取企业经营信息,交叉验证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尽可能缩小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运用交叉检验等方法加以分析,强化对第一还款来源及真实融资用途,把控实质风险;其次要多渠道获取企业内部、外部企业经营信息,调查核实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运作和产品产销状况;再次是对企业主或实际控制人的个人信用记录、人品、不良嗜好、婚姻状况、有效金融资产、外部融资总量、对外担保等事项做足贷前调查,客观评价企业主风险水平,弥补“财务报表+抵质押品”模式的信息滞后性,严防企业信用欺诈。

  四、普及金融知识、防范各类金融诈骗。近年来,各种形式的金融诈骗层出不穷,互联网诈骗、电信诈骗、高额利息诈骗、非法买卖银行卡、“校园贷”等等,受害群体主要为学生、低收入者以及老年人等,普及金融知识刻不容缓。各商业银行要敢于担当责任,认真履行职责,以普惠金融为平台,将普及金融知识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普及型和普惠性、公益性和服务性、持续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标语、横幅、宣传栏、折页、告示牌、营业网点LED显示屏、多媒体电视、互联网、报纸、微信、微课堂等媒体,利用路演、志愿者服务、业务推介会、银企交流会、扶贫帮困等渠道,每年定期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宣传月”专项活动,以及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站”等,开展公益性、常态化金融知识教育,普及金融知识,提升金融素养。真真正正将金融知识送到千家万户,持续引导、传授消费者正确运用金融知识的技能,构建和谐的金融服务氛围和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