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国内古建筑文化安全保护的建议
近年来,不少著名的人类文化遗产在大火中被完全或部分摧毁,“浴火”遇劫难,如意大利威尼斯歌剧院、英国温莎城堡、西班牙巴塞罗那歌剧院等。2018年9月,巴西国家博物馆一场大火,更是吞噬了近2000万件代表人类文明的藏品,全球为之震惊和痛惜。2019年3月8日,浙江温州市文成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谢林大宅院发生火灾,过火面积1350平方米,建筑木构部分基本被烧毁,导致1人轻伤。2019年4月15日黄昏,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失火,高达93米的塔尖被烧毁。
巴黎圣母院火灾,为文物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据统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文物建筑多达40余万处。市县基层文物单位普遍存在人员短缺、消防基础薄弱等问题,消防工作任务成倍增加。安全主体责任尚未落实到位,消防安全管理粗疏无序,各类火灾隐患普遍存在。其中像寺庙、故居等木结构建筑或砖木混合结构建筑,这类建筑最怕火。火灾是危害文物安全的主要因素,电气故障又是引发火灾的最大诱因。文物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无法估量。
古建筑文化是历史珍贵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古建筑内的很多珍贵文物是孤本,一旦损毁或烧毁就再也无法挽回;因此保护文物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由文体旅游局牵头,组织有关消防、公安、应急等部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督促文保单位所有人或实际管理经营者,落实消防安全的主体责任,加强日常消防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和治理等工作。将隐患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确保万无一失。
为此,建议:
1.古建筑文保单位多为木质结构,严禁在文保单位使用明火,
严禁在文物建筑内燃点香烛,寺庙大殿的油灯要专人看管,晚上要用灯光代替油灯。针对寺院用电的安全隐患,推广使用LED、光纤光源安全照明技术,其故障率低的特点能够有效减少寺院建筑安全照明的隐患。
2.科技兴安,应用现有的科技水平,加强“智慧消防”、“智慧用电”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在源头上加强监管。在离市区较远的古建筑或坐落在丘陵上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水池(消防井),满足无市政管网供水情况的消防用水;安装先进的消防设施,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和古建筑的实际情况选择的探测器种类和安装方式,安装必要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灭火系统。
3.严禁电线私拉乱接,加大电线套管、漏保安装改造力度,及时做好防雷设施建设,和定期检测工作,完善消防安全防护设施。
4. 加强古建筑的管理人员消防知识的宣传培训,定期开展消防宣传和培训考核,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广播、录音、标语、专栏等宣传工具,多种方式增强人员及周围农牧民的防火意识和自救能力。通过不断强化古建筑单位管理人的水平,从而提升火灾防控水平,缓解公安消防部队警力不足、远水难救近火的矛盾。
5.建立古建筑文保微型消防站,成立应急救援小组。就近取用消防器材装置,按应急处置程序开展、人员疏散、火灾扑救、力量增援等应急救援演练。能第一时间扑灭初起火灾,发挥联动机制增援力量,及时控制和减少火灾的损失。
张伟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