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凤杰:良言寄我乡土情
我是一名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民进会员,也是一名基层政协委员。我每天都跟农民和农民的孩子打交道,对农村和乡间的这片热土有着一股天然的亲近:我渴望这片土地美丽富饶、地负海涵,渴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丰衣足食、富足安康。浓烈的乡愁情怀、政协委员的责任感,让我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关注到乡土文化的保护、乡村产业的振兴和农村面貌的改变。我要为乡村建良言。
早在多年前,我就开始关注城镇化中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乡土文化的逐渐湮灭感到特别的惋惜。2016年的暑假,我开始在渝北各乡镇就乡土文化的保护开展专题调研。我来到龙兴镇,考察古镇古建筑的保护,了解祠堂文化的传承情况。我来到大湾镇,聆听原生态的小河锣鼓和华蓥高腔,拜会金钱板的传人,并与当地文服中心的负责人交流,探讨非遗的传承问题。我来到古路镇,了解慈孝文化的发源和故事,体会慈孝的社会氛围,探究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的路径。我来到兴隆镇,了解农耕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并收集到了农民田间作业、婚丧娶嫁方面的很多歌谣。……在吸纳相关文化工作者的意见后,我写成了《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我区乡土文化的建议》,立案后,得到了区文化委的高度重视。第二年,我承担渝北区委统战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建议”的调研课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把乡土文化传承纳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建议。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年轻人大量进城,乡间文化遗存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同时,土地流转也出现一些问题,乡村坑农欺农现象时有发生,这引起了我的关注。记得那是2016年的冬天,我到一个偏远的村落购买年猪。忙碌半天后就在主人家里与前来帮忙的村民围坐一起品尝“刨猪汤”。觥筹交错间,朴实的村民透露,三年前,村里的一个年轻人借助村长的关系来承包他们的土地,只给了一年租金,就再没给了,村民们也不敢去收回,土地就一直荒在那里。村民们提供的信息使我意识到农村的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回家后,我决定对土地流转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类似情况还不少,一些人在偏远农村利用熟人关系承包土地,不签合同,还长期拖欠租金。我查阅了区农委的相关文件,了解到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我区的土地流转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农业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需要加强管理。于是,我在2018年的政协全会期间有针对地提交了《关于加强对农业私企宏观监管的建议》,立案后得到了区农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提出的建议得到采纳。
进入2018年,伴随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渝北农村风貌改造逐次推进,这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社会关注度很高。村民们对房屋改造满不满意?有啥意见?是不是所有的村民都同等享受到了政策的利好?我想到了这些问题。于是在工作之余,我常常到那些施工的农户家里了解房屋改造的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收集到了村民的一些意见。与此同时我还单独走访了自己联系村的主任、书记,又对几个村支书进行了电话访谈,发现了房屋改造中存在不公平和质量不过关以及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于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我写出了《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公平性问题及建议》,引起了区领导的高度重视。2019年5月,我在渝北区政党协商会上再次提出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质量的建议,得到了区农业农村委、住建委、城管局等部门的认真回复,相关建议得到了采纳。
这几年,我的提案和建议基本上都是反映“三农”方面的问题。我深知农民的脱贫、乡村的振兴,事关全面小康的建成,正如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我希望通过自己深入乡村深入农户的实地调研,把基层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反映给党和政府,使党的政策落实到乡村每一个角落。良言寄我乡土情,这也我对这片养育自己的热土的点滴回报。当前,全面建成小康进入攻坚克难的收官阶段,勠力同心方能收获全功,作为一个基层党派成员、一名政协委员,我将继续坚持调查研究的作风,继续关注乡村民生实事,抓住乡村振兴中的热点难点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既是我的职责,也是我必须有的担当!
(段凤杰,民进渝北区工委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