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浏览>开明视点

杨朝明:礼乐中华与道德人生

发布时间:2020-09-16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人民政协报》专版

 

  主讲人简介:

  杨朝明,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出版有《儒家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儒学精神与中国梦》《〈孔子家语〉综合研究》《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等著作,主编有《儒家文化面面观》《孔子事迹编年会按》《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等著作,发表文章300余篇。1998年以来,多次应邀到世界各地讲学或参加国际性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尤其致力于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为社会各界举行讲座数千场。曾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等荣誉称号。

杨朝明

  

  编者的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在于对人性尤其是人的价值、人的道德的思考,这是礼乐文化的基本属性所在,也是传承的意义之所在。值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本期讲坛邀请杨朝明委员讲述礼乐文化与道德人生。

 

  中国精神是数千年历史文化积聚而成,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是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核心。从孔子等先秦时代的儒家开始,中国人就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孔子看来,大道得以施行,需要天下为公,需要人们的公共意识和公德意识,也就是人的社会性基本要求。中华道德是礼乐文明的实质性内容,孔子“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记载在《礼运》篇中,正隐含了中华礼乐文化对于道德人心的规范意义。“礼也者,理也”,早期思想家“务治”,思索社会的协调与和睦,正是从“人心”与“道心”的关系出发,希望人们克己反躬,明道守礼。

  中华礼乐文明的特质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周公和孔子的地位极其重要。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礼乐文明的基础,孔子则进一步发扬光大。从本质上讲,中国礼乐文化是关于人性与人的价值的追问与探究,应该属于“元知识”或者“元理学”的范畴,是追求真理和启发智慧的哲学。

  西周以前,中国礼乐文化已有漫长的形成过程。根据《礼记·表记》,后人把夏、商、西周的文化分别称为“尊命文化”“尊神文化”“尊礼文化”。周代尊礼,人文理念上升,而周代礼制是在损益夏商而来。考古学家看到,龙山时代中国已经有了礼制,中国礼乐文明有广阔背景和深厚底蕴。

  礼的概念比较宽泛,就概念而言,广义的礼包括乐在内。分而言之,礼与乐有别;统而言之,则乐和狭义的礼都是礼的组成部分。《礼记·祭统》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可见礼的最后落脚点在于人心的整合。乐亦如此,乐起源于劳动,后来则被赋予“通伦理”的含义。礼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周礼对前代礼的继承与因循应该是其主要方面。周公赞赏齐国从其俗、简其礼的做法,也反映了周初制礼的实际。周公制礼在因循前代之礼时,根据周初实际加以损益,使之更加适用。

  礼具有“决嫌疑”和“济变”“弥争”的功能,古人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可以想见,礼乐文化一定内容丰富。周代制礼作乐,包含对国家管理体制与方法的设计,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义,这些典章制度以及礼仪,都应本着孝、忠、信、义等准则进行设计和推衍,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

  有学者说得好,礼的范围之广,简直可与“文化”之概念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礼学实即上古文化之学。礼包括礼制、礼仪、礼俗等层面。礼制指礼的制度,比如《周礼》(或称《周官》)。一般认为《周礼》成书较晚,多不相信周公作《周礼》的说法。其实,《周礼》作为国家职官的设计,不像《仪礼》那样人人需要关心、可以关注。周公制礼作乐不会是周公本人向壁虚造,应该是周初周公的主持下继承夏商既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周礼》国家管理体系架构,它或许只是藏于官府,为少数人所了解,该书后出不为常人所易见。孔子适周问礼,关注周公德业,思考“周之所以盛”,他感慨地说:“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老聃是“周守藏室之史”,即周藏书室之史。孔子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很可能就是学习《周礼》。

  《周礼》是礼之“体”,《仪礼》则是礼之“仪”,《礼记》(包括《大戴礼记》)则是礼之“义”,阐发的礼的意义与内在精神。孔子说:“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道是价值体系,就是信什么的问题;德是行为规范,在于怎么做。有了礼之“体”的设计,《仪礼》就以具体的礼文,让人理解和体会。比如,射礼培养人的平和中正,乡饮酒礼激发人的爱敬与孝悌,冠礼让人体会义务与责任,丧、祭之礼则如曾子所说使“民德归厚”。《仪礼》中的人生礼仪,助人成长,强化成人、成德、正名意识,让人思考社会角色。《仪礼》与《周礼》相互配合,《周礼》相当于分配任务、强调责任与分工,《仪礼》则在于提升格局,提高认识,提振精神。做人的根本问题解决了,才能把《周礼》的制度落实好。

  中国礼乐文化内涵丰富,究其本质,就像春秋时期鲁国人所云:“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礼的制度、仪式表达着礼的内在意义。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原则,周人说:“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任何礼仪都不可离开礼的内在精神,否则就失去了礼的意义。行礼不本于义,就像耕地不撒种子。

杨朝明部分学术著作

  早期中国的“成人”观念

  在“礼”(或“理”)的意义上,我国古人思考“人”本身,例如《礼记·礼器》说:“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涵摄天、地、群、己不同的维度,人就要“成人”,就要有自身的特性,就不能不考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问题。中国古代圣王深深思索、细细掂量“人心”与“道心”的关系,认定人必须遵循礼的规则。

  中国儒学就是“人学”,是关于人本身的学问。在早期古文字中,“儒”的象形字作“需”,为从雨从而、上下结构的会意字,像人沐浴濡身。孔子儒家则不但洗干净身体,还要洗干净心灵。《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礼记》说“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人明于礼义,方能为人。

  在孔子儒家思想中,“成人”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人们使用这一概念,往往着眼于年龄、体能和智能,较少注意其道德内涵,其实它多指人格养成。人生而幼,不可谓成人。幼而学,学而长,人的学习与成长,应是社会道德内涵不断扩充的过程。早期儒家强调人与禽兽的区别,无非是讲人具有社会性,具有道德属性,应与其他动物有本质不同。

  在孔子那里,“成人”首先必须是“有知识的人”,首先应当对社会有基本的认知。颜回向孔子请教“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成人应当通达人类本性的原理,通晓各类事物的变化,了解各种物象产生的缘故,洞察风云变幻的根源。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了知识,具有了成人的素质,然后再施以仁义礼乐的教化,这才具备了“成人”的德行。

  子路请教“成人”的问题,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人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具有“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不可谓之“成人”。孔子强调的仍然是“礼乐”,以“文之以礼乐”作为人之成人的必要前提。看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不忘平生诺言,就可以谓之“成人”。可见,成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孔子有关于“人情”与“人义”的论述。孔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人情就是人的基本情感,人义就是作为人的应有意义。在孔子的心目中,处理父子、兄弟、夫妻、长幼、君臣诸种关系时,人人按照自己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尽力做好自己,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遵循。

  所谓“成人”,首先必须认同人义,进而遵循人义而自觉践行。圣人以礼治人情,修人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就可以得到社会的和谐。父子、兄弟、夫妻属于家庭关系,长幼可以看成社会关系,君臣则是工作关系。人人讲道德,按照各自的身份以做人,各正名分,就会呈现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所以,人之为人,首先是礼的要求,是道德要求。

  孔子认为礼“达天道,顺人情”,对端正人心、整顿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他曾描绘出了一个顺应天理人情、循礼而行的“大顺”境界。礼制是先世的君王用来承续天道、陶冶人情的,它取法于鬼神,具体体现在丧祭、乡射、冠婚、朝聘等礼仪当中。所以圣人如果用礼来教化百姓、进行治理,就一定会在内心深处牢牢树立规矩、规则意识,那就不难达到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了。

作者:杨朝明     责任编辑:邵飞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