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让情怀成为担当
人生中,总有些记忆值得凝望。而我恰都与农村——辽宁凤城相关。这些记忆,让我对农村充满别样的情感,始终难以割舍,终至于要为她做点什么。
这些记忆缘起于童年,古朴而原始。当时随父母单位为备战备荒搬迁到凤城的一面山,而后又搬到更远的大山深处——凤城爱阳镇的一个小山村。从此,夏日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泥泞崎岖的道路,冬日家里水缸、咸菜坛子冻成冰坨,被窝里滚烫、头却要戴着棉帽的窘迫,便镌刻在懵懂的记忆里。少年不知愁滋味,春天的山花烂漫、夏天的蝉鸣鸟啼、秋天的层林尽染、冬天的皑皑白雪,也增添了记忆的色彩,使之虽然苦涩却不乏美好而生动。
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后,为找一个辍学生来到凤城市边门镇家访。这是一个贫病交加的家庭:低矮破旧的泥土稻草房;父亲缺失一条腿;母亲因为癫痫病发作,被灶坑中的柴火烧掉左胸,无钱医治而留下巨大的疤痕;智障的哥哥含糊不清地说着要上学;学生目光中充满为挣脱贫困羁绊而求学的渴望。我心头五味杂陈,没想到多少年过去农村依旧还有这般贫穷。当时所能做的就是在他耳边告诉说不要因家境贫困而畏惧前行,要上学、插上专业技能的翅膀,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
2018年,中共辽宁省委大规模选派干部到乡镇和村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这给了我得以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中将自己对乡土的记忆和抱负转化为现实的实践际遇。我没有多想立即报名,作为民主党派干部被派驻到凤城市白旗镇任镇长助理,驻吴家村。
我相信我的生命与凤城有缘,居然会以这种身份俯仰这片土地。我告诉自己必须殚精竭虑使之有所改变。此后两年来,我的工作与这些数字联在一起:13个村民组、460户1570人,常住人口1204人,其中60岁及以上571人,占45%;青壮年劳动力461人,40%;16岁及以下172人,占15%。外出流动人口366人,占全村人口23%。土地总面积1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40亩,人均耕地3.27亩。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可这里的生产方式仍是原始而传统的玉米种植、柞蚕放养。还主要是依靠政策脱贫,缺少通过产业致富的渠道。我开始频频出现在建档立卡户、低保户、五保户的家中,足迹深深印在田间地头。为了了解村民们的愿望,常常晚饭后,我与村民们一起坐在路边的台阶上,望着紫红色的晚霞洒在对面辽阔的田野上,庄稼被染成不一样的颜色,聊这片土地,聊时令,聊收成,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一直聊到天上的星星亮晶晶。渐渐的,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呼我也由“陈书记”变成了“老陈”。
其实他们的愿望很质朴,想晚上收工回家能被明亮的路灯照着,想沐浴晨曦去地里劳作时能走在干净平坦的马路上,想夏天的时候没有蝇虫的叮扰,想除了传统的作物以外还能有些其他的产品可以品尝……。我感慨万千,心里默默地立下誓言。
两年过去,我自豪能够亲历亲见一个乡村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让争取到的8万元资金,变成清冽甘甜的“干净水、放心水”流入每户村民家中;新建一座8米*3孔的标准桥梁,横跨关家河上,方便了30%的人口出行和生产生活;完成村里11.7公里道路硬化,再也不怕刮风下雨道路泥泞;爱心助学帮助5名贫困生得以继续在知识海洋中遨游。
去年,村里引进三千万元资金,落实鑫佰顺家禽养殖场项目。可观的收入,让笑容像花朵一样绽放在她们的脸上,也印在我的心里;村里传统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种养结合、现代设施农业已经不再陌生;年底,全村的20户建档立卡户全部实现脱贫,习总书记强调的确保不落一户、不落一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正在完成;吴家村两委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软弱涣散村摘帽工作顺利完成。村民们正在向着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作为一名民进会员,我自豪能够借助于参政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平台,在奋进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人生价值。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深入调研,认真思考,先后撰写出《关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辩证探析精准扶贫》等三篇提案,为农村早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履职尽责,建言献策。组织也给予我很高的荣誉,先后被授予“民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民进辽宁省委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丹东市优秀政协委员”等称号。
生逢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幸怀揣着梦想和情怀参与到记忆中的那片热土聚焦精准扶贫工作,这是上苍的恩赐,而身为民进人的足音曾在这里回响,则赋予我人生新的高度和意义。江山如画,旧貌变新颜。能够亲眼见证并多角度融入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不仅丰富人生体验,历练见识本领,并且注定会创造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我感到无尚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