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煜:走在扶贫路上
刘煜(右二)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我作为扶贫干部来到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庙岭村驻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从2018年到2021年驻村工作的这三年里,我经历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也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作为一个扶贫工作者,能成为这两个重要时刻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心里无比自豪。
扶贫工作听上去很宏观的一个工作,真正到了村里其实琐碎而繁杂。走访了解情况就成了我的第一课。大到全村的基本情况、周边环境、自然资源,小到路面情况、垃圾处理等民生必须等都是在走访中了解的。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而造成村集体贫困的原因更加错综复杂,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等等都可能成为村集体发展的阻碍。
扶贫初期,根据上级政策的扶持,村两委在经过了近半年的时间向村民反复讲解政策后,才成功申请到了资金支持,一座气调冷鲜库在庙岭村完工并顺利招租,2019年底带来的经济效益让村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由于村里一直没有路灯,给村民的晚间出行带来了不便。去年,村两委向相关部门申请了二百盏路灯,并在夏天开始了测量和安装工作。结果,由于某些村民对村两委的成见和不满,根据自己的推测认为在工程中村两委“一定贪了钱”,便到纪委进行了举报,于是在纪委对项目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路灯安装工作被迫中断,只完成了125盏路灯安装。路灯安装中断后,没有被路灯覆盖到的村民这才忙不迭的到村里要求安装工作继续进行。但由于调查没有结束,项目便被搁置了下来,村民的口风这才从对村两委的误解转换成了对项目复工的期待。
诸如此类的事情总有发生。村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好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导致了需要长期发展的集体项目村民不理解、不支持,而村两委的难处则被简单粗暴定义为不作为,村里想要争取申请一些项目,村民首先想到的是个人的利益以及“村两委是不是又贪钱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错综复杂,不仅因为村民普遍素养不高,更因为庙岭村被历史遗留的沉重外债限制了发展的空间。因为外债过多,村集体的收入仅仅够勉强维持正常的运转,所以村路修复、路灯安装等村民日常生活需求无法得到解决,导致村两委威信不高,村民没有积极性,如此往复,恶性循环。而“穷”和“乱”往往是并生的,很多村民只能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或者是无谓的逞强斗气导致了“派系斗争”严重。互相状告已经成了村里的风气和挡箭牌,村民之间,村民和村委之间,稍不顺心首先想到的不是沟通解决,而是上访闹事。“扶贫先扶智”就成为了我驻村两年以来最大的体会,只有大家的知识水平提升了,眼界开阔了,才不会拘泥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才会从长远考虑问题。
在经过一年多“扫黑除恶”的反复教育宣传和集体债务的逐步清理后,村民确实看到了实在的经济效益,才愿意试着跟村委沟通,也愿意理解村两委的难处,这更加表明了只有经济和教育宣传两手一起抓,才能实现农村的真正发展。
第二个让我感触很深的事情就是一定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涣散,党员年龄偏大,很多党员无法或者不愿意真正参与到村集体建设中来,好多农村党员只在年末评选优秀党员的时候才会参会。村民对党组织的了解不是很深,包括有好多党员在内对我们民主党派闻所未闻,向村民介绍民主促进会也就成了我初到庙岭村前几个月的日常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村委会根据上级组织的安排,在村民小组长家中设立了农家院讲习所,发动党员就近参加党日活动,在经过一段时间硬性要求和集中学习后,党员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并在2019年年底发展了两名新党员和十名入党积极分子,为基层党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
第三个感触则是农村老龄化的问题。这也是经济落后伴随而来的问题。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纷纷涌向外地,留在村里的基本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学龄前的幼儿。而农村老龄化严重带来的直观影响就是很多扶贫政策落实起来难度增加——不仅需要反复向村民解释政策,很多时候还要反复操作和填写。村两委成员年纪也普遍偏大,对电脑等办公设备操作不熟练也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工作周期。
虽然日常工作繁杂,但庙岭村不知不觉间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冷鲜库的正式运营带来了集体收益,村集体有余力开始清理部分外债,村民的信心和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升;经过“扫黑除恶”长期宣传教育,村民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精神面貌有所改善;村两委积极争取的项目纷纷落地,村民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两委在村民中重新树立了威望;两户精准扶贫户经过两年的软枣种植项目扶持,成功脱贫;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村民党员一改以往涣散的作风,积极响应村委号召,一年内就成功发展了两名年轻的新党员及十名预备党员,而此次防疫工作,党员们纷纷出钱出力,奋战在防疫一线;在最后一年的攻坚里,相信庙岭村会有更大的发展和变化。
回顾已经走过的两年驻村工作,我在暴雨天走过泥泞的村路,看到了危房住户那栋有着百年历史的房子开始垮塌的房基,“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的顶棚;也去过干净漂亮有江南风格的农家小院,整洁的院落有序的种植着鲜花和蔬菜。我在这里,见到了各种农作物的不同的生长阶段,真正了解了从“产”到“销”的全过程。“冬凉夏暖”的村委办公楼是个充满志怪传说的老楼,我在这个楼里满头大汗的追过一窝乱窜的猫崽,也曾经被误锁在楼内只好去爬窗结果脚滑扑到了煤堆上。墙角石堆缝里艰难的长出了一株黄色的野花,每年伴随着春风变绿,伴随着夏雨开花。两年多的驻村生活,我已经从见到虫子撒腿就跑到对各种不知名的昆虫熟视无睹,只在电视剧里见过煤炉的我也成为了熟练碳工。
在工作后能参与到以前不曾接触过的广阔农村,投身新时代农村的建设中,亲眼见证、亲身经历这个国家最基层的发展,是我目前不算长的人生里没有见过的风景、走过的路,也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党立下的军令状,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是关键时刻,越要保持定力,必须做到标准不降、劲头不松,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坚定不移抓产业兴产业、稳就业促就业、增动力激发活力,建立监测机制预防返贫,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在决胜脱贫的攻坚阶段,作为民进的一名会员我有信心在党的带领下,陪伴这个美丽的村庄迎来它的崭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