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地 之 间
三十年前,马勒在中国还是一个不为大众熟知的名字。他的音乐更少有人详悉。中国的乐队似乎很少公开演奏他的交响乐,听一位音乐界的朋友说,中国的指挥家们不了解马勒,演奏马勒的作品很难。八十年代末,一个德国的指挥家来上海,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的《第二交响曲》,我去音乐厅听了。马勒的交响曲旋律陌生,但是气象万千,细腻处如细流涓涓,粗犷时又似地裂山崩,震撼人心。尤其是飘飞在乐队上空的歌声,犹如天上的精灵,时紧时缓地牵动着听者的灵魂。以一个外行的耳朵听来,马勒和他早些时代的古典作曲家之间,似乎没有深壑大谷,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时音乐厅里有一个使我难忘的小插曲:坐在我右侧的一位颇有名气的老音乐家(姑且隐其名),在乐曲的第三乐章时,竟然仰着脑袋睡着了,他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梦,鼾声大作。此时,那位德国指挥家正在台上指挥得满身大汗,马勒的旋律在音乐厅里激荡起伏,扣人心弦。而那位老音乐家的鼾声也时起时落,成为交响曲中的不和谐音。碍于他的声望,周围的人都不好意思推醒他。不知道他是被音乐陶醉而入睡,还是因无法接受这样的音乐,无动于衷而启动了瞌睡的神经。永远也没有人知道。这时,我才体会到马勒和中国人之间的距离。乐曲结束时,那位入睡的老音乐家是被掌声惊醒的。他没有欣赏如此精彩的音乐,我为他感到遗憾,而看他若无其事地和人们一起鼓掌的样子,我也为他感到害羞。使我不解的是,马勒为什么无法打动他。
后来,我的唱片柜中也有了马勒的几部作品。听得较多的是他的《第一交响曲》。开始时,我并没有留意介绍这部交响曲的文字,只是以自己的感觉来理解它。
在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中,我感受到了世界的辽阔,草原,森林,群山,海,人群,天空,所有辽阔的景象都在他的旋律中展现。马勒的辽阔,没有虚张声势,没有过于精致的铺陈。就像在遥远的地方传来一阵牧笛,幽远而单纯,却将草原的辽阔奇妙地铺展在你的面前。也像在缥渺的云中飘来一阵微风,然而你却能在风中感觉到暴雨将至,预感到在宁静之后将有惊雷炸响。在不动声色之中,蕴藏着雷霆万钧的力量。而当惊雷炸响时,你将不为之惊愕,只是由衷地感到振奋。《第一交响曲》另有一个标题:《泰坦》。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灵,是天神和地神之子,融和了天地万灵的伟力和精华。马勒把这样的伟力和精华用他的音乐传神地展现了出来。据说马勒写这部交响曲时,曾以德国浪漫派作家里希特的小说《泰坦》作为蓝本。我没有读过里希特的小说,不知道他在小说里写了一些什么。但在马勒的音乐中,我产生了置身天地之间的感觉,天地博大,宇宙辽阔,而置身其间的人渺小如微尘。奇妙的是,渺小的人,却能将浩瀚的天地包容于心间,并且扩散衍生成如此动听的旋律。博大的宇宙可以淹没一切,却不能吞噬心灵,心灵比宇宙更丰富更博大,人类的音乐证明着这一点。我没有机会听马勒的《大地之歌》,在这部交响曲中,他用中国的唐诗为歌词,其中有李白的《悲歌行》、《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我相信他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这些唐诗中,有对自然的赞美,更多的却是人间真情的流露。唐诗使马勒共鸣,正如同《泰坦》(即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使我共鸣一样,在天地之间,说着不同语言的,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的人们,他们的心灵和感情是可以相通的。 听马勒的作品时,有时感觉是坐船在波涛中漂游,一缕阳光从乌云中射下来,照在身上,使我忘记了身处瀚海的危险,这样的漂游,会使人的意识模糊,这种模糊非常奇妙。一次,我竟然在音乐中不知不觉地睡着了,马勒的旋律和我的梦境合而为一。音乐结束,我也从梦中醒来。这时,便想起了那位在演奏马勒作品的音乐会上鼾然入梦的老音乐家。我想,以前认为他无法理解马勒,或者没有福份欣赏马勒,大概是错的。
当时音乐厅里有一个使我难忘的小插曲:坐在我右侧的一位颇有名气的老音乐家(姑且隐其名),在乐曲的第三乐章时,竟然仰着脑袋睡着了,他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梦,鼾声大作。此时,那位德国指挥家正在台上指挥得满身大汗,马勒的旋律在音乐厅里激荡起伏,扣人心弦。而那位老音乐家的鼾声也时起时落,成为交响曲中的不和谐音。碍于他的声望,周围的人都不好意思推醒他。不知道他是被音乐陶醉而入睡,还是因无法接受这样的音乐,无动于衷而启动了瞌睡的神经。永远也没有人知道。这时,我才体会到马勒和中国人之间的距离。乐曲结束时,那位入睡的老音乐家是被掌声惊醒的。他没有欣赏如此精彩的音乐,我为他感到遗憾,而看他若无其事地和人们一起鼓掌的样子,我也为他感到害羞。使我不解的是,马勒为什么无法打动他。
后来,我的唱片柜中也有了马勒的几部作品。听得较多的是他的《第一交响曲》。开始时,我并没有留意介绍这部交响曲的文字,只是以自己的感觉来理解它。
在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中,我感受到了世界的辽阔,草原,森林,群山,海,人群,天空,所有辽阔的景象都在他的旋律中展现。马勒的辽阔,没有虚张声势,没有过于精致的铺陈。就像在遥远的地方传来一阵牧笛,幽远而单纯,却将草原的辽阔奇妙地铺展在你的面前。也像在缥渺的云中飘来一阵微风,然而你却能在风中感觉到暴雨将至,预感到在宁静之后将有惊雷炸响。在不动声色之中,蕴藏着雷霆万钧的力量。而当惊雷炸响时,你将不为之惊愕,只是由衷地感到振奋。《第一交响曲》另有一个标题:《泰坦》。泰坦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灵,是天神和地神之子,融和了天地万灵的伟力和精华。马勒把这样的伟力和精华用他的音乐传神地展现了出来。据说马勒写这部交响曲时,曾以德国浪漫派作家里希特的小说《泰坦》作为蓝本。我没有读过里希特的小说,不知道他在小说里写了一些什么。但在马勒的音乐中,我产生了置身天地之间的感觉,天地博大,宇宙辽阔,而置身其间的人渺小如微尘。奇妙的是,渺小的人,却能将浩瀚的天地包容于心间,并且扩散衍生成如此动听的旋律。博大的宇宙可以淹没一切,却不能吞噬心灵,心灵比宇宙更丰富更博大,人类的音乐证明着这一点。我没有机会听马勒的《大地之歌》,在这部交响曲中,他用中国的唐诗为歌词,其中有李白的《悲歌行》、《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我相信他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这些唐诗中,有对自然的赞美,更多的却是人间真情的流露。唐诗使马勒共鸣,正如同《泰坦》(即马勒的《第一交响曲》)使我共鸣一样,在天地之间,说着不同语言的,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的人们,他们的心灵和感情是可以相通的。 听马勒的作品时,有时感觉是坐船在波涛中漂游,一缕阳光从乌云中射下来,照在身上,使我忘记了身处瀚海的危险,这样的漂游,会使人的意识模糊,这种模糊非常奇妙。一次,我竟然在音乐中不知不觉地睡着了,马勒的旋律和我的梦境合而为一。音乐结束,我也从梦中醒来。这时,便想起了那位在演奏马勒作品的音乐会上鼾然入梦的老音乐家。我想,以前认为他无法理解马勒,或者没有福份欣赏马勒,大概是错的。
作者:赵丽宏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