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布 里 顿
这几天常常听布里顿的音乐,听他的几首弦乐四重奏,颇有感触。布里顿是英国作曲家,是二十世纪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多年前,我听过他的《战争安魂曲》,非常感动,他把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和哀伤表现得如此深切,在他的音乐中,听者会血流加速,坐立不安,在战火中死去的冤魂在飘忽而沉重的旋律中翩然而至,你感到他们含泪的目光正凝视着你,逼着你思索,逼着你追忆战争的惨烈和血腥(如果你的脑海中有这样的记忆)。战争过去,也许会有人淡忘(只能是淡忘,遗忘决不可能,除非是痴呆),也许有后来者会懵昧无知,对过去的历史一问三不知。但这样的音乐不会消失,它们会在人世间长久地回荡,给人惊醒和提示。斯特拉文斯基讽刺这样的作品是“昙花一现”的音乐,使我怀疑这位作曲大师的批评动机。如果他是批评布里顿创新的形式,那么,他如何解释自己创作了喧闹的《春之祭》呢?他的这部交响乐曾被很多人诅咒,被很多人认为是胡闹,没有价值,没有生命力。然而历史却给了它很高的地位,直到今天,还有乐队在演奏它。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相比,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文雅得多,前者是感官的释放和爆炸,后者是灵魂的呻吟和呐喊。
这几天听的弦乐四重奏,是布里顿早期的作品(《String Quartet no.2,op.36》、《Strin g
Quartet no.3,op.94》)。和《战争安魂曲》相比,这两部作品显得优雅文静。不过还
是能从中感受到不安,感受到焦虑和茫然。我没有布里顿的年表,不知道这两部四重奏写于什么年代,也许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初,也许是二战开始之后。在那个年代,布里顿的焦虑是有来由的。布里顿生活在动荡不定的二十世纪(1913-1976),经历了战乱,看到过很多人间的辛酸和惨剧。二战时,他住在美国,德国飞机在他的故乡扔炸弹,那种感受,决不会是置身事外的隔岸观火,英国大地上的爆炸和火光,每一次都会揪他的心肺,震他的灵魂,会使他茶食无心,夜难成寐。在他的弦乐四重奏中,处处使人感到潜藏着危机,感到有莫名的惊恐和忧伤在悄悄蔓延。任何艺术,都会留下时代的烙印,再超脱的艺术家,也难以逃脱。布里顿的四重奏,并没有注明主题,但我还是联想了他所经历的战乱和生离死别。布里顿的作品,中国人不太熟悉,其实很值得一听。
作者:赵丽宏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