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塔瓦河
我很晚才知道斯美塔那这个名字。但是,他用音乐描绘的一条河流,却很早就在我的心里溅起浪花。这条河,便是流淌在波希米亚平原上的伏尔塔瓦河。这条蓝色的河流,是捷克人的母亲之河,它对于捷克人,就像长江和黄河对于中国人。它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波希米亚儿女,也哺育了斯梅塔那和德沃夏克这样伟大的音乐家。
第一次听到《伏尔塔瓦河》时,我的灵魂就受到了震撼。这种震撼不是突如其来的,它 随着音乐的涛声,平缓地,不慌不忙地从远方流过来,这是一条博大的河流,它波涛滚滚,气势浩大,却不张扬,也不喧嚣浮躁。开始的时侯,你仿佛是站在一片山坡上,远远地听见它的涛声,看到它那银色的光芒在天边一闪一闪。它似乎是留恋着两岸的森林和群山,并不急于流到你的脚下。然而它的流动却不可阻挡,它迈着沉着有力的脚步,浑厚地漫流过来,就在不知不觉中,它已经慢慢地把你包围,把你笼罩,把你卷入它那浩浩荡荡的波涛,使你身不由己,随着它深沉美妙的旋律沉浮飘荡……
在音乐的涛声里,我感觉到了一种深沉的激情,这是饱蕴着依恋和爱,满怀着向往和憧憬的激情,这激情发自肺腑,发自灵魂深处。这种激情不是虚无飘渺的,它是那么具体,那么执着,它由远而近,由弱而强,由细微而澎湃,由悠远的低声吟唱发展成惊天动地的引吭高歌……
在音乐的涛声里,我竟激动得不能自己,泪水情不自禁地湿润了眼眶。在我模糊的视野中,出现的是熟悉的景象:黄浦江,小时侯在江上游泳,看江面上樯帆林立,金鳞闪烁,江边的楼房在水雾中忽隐忽现……烟波浩淼的长江入海口,我的家乡,那个起伏在天水之间的绿岛……
音乐描绘的是一条异国的河流,为什么,我会联想起自己家乡熟悉的景象?因为,《伏尔塔瓦河》所表达的激情,使我感到既新鲜又熟悉,新鲜的是它优美动人旋律,熟悉的是这旋律中蕴涵的深厚感情。我想,世界上,只有一种感情能够抵达如此的境界,这就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民族,对“吾土吾民”的深情。用“深沉”这两个字形容《伏尔塔瓦河》,大概是最形象最妥贴的。这是一个凡人对故乡和土地的深情,也是一个艺术家对祖国的深情。这样的深情,在人间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引起共鸣。就像肖邦和格里格的钢琴曲,就像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就像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就像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就像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像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伏尔塔瓦河》,是斯梅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一章。它的主题不言自明。1874年,斯梅塔那五十岁。这是他生命旅程中灾难性的一年。这一年,他的耳朵因病失聪,他失去了对作曲家来说无比宝贵的听力,他成了一个聋子!他的世界成了一个死寂沉默的世界。没有了声音,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万籁俱寂,意味着万念俱灰,意味着失去思想失去想象,失去创造和生存的乐趣?对于有些人,也许是这样。但是,一个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充满了爱和激情的音乐家,他的灵魂永远不会沉寂,他心中的音乐之翼谁也无法折断,就是在最黑暗最痛苦的空间,他们也要振翅翱翔。失去了听力的斯梅塔那和晚年失聪的贝多芬一样,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开始了他新的创造。那一年,他辞去了剧院指挥的职务,全身心地投入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的创作。一个聋人,要用音符,用旋律倾诉心中的爱和激情,这似乎不可思议。我无法体会斯梅塔那面对着乐谱时的感觉,但我能想象他的艰辛,能想象他所经历的激动和煎熬。在沉寂之中,他的心里一定涌动着曾使他梦魂牵绕的形象,翻腾着曾使他心旌飞扬的声音。毫无疑问,其中必然有伏尔塔瓦河的波澜和涛声。斯梅塔那曾经这样用文字解说《伏尔塔瓦河》:“它有两个源头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这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冲着卵石哗哗作响,映着阳光闪耀光芒。它在森林中逡巡,聆听猎号的回音;它穿过田野,饱览丰收的景象。在它两 岸,传出乡村婚礼的欢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浪尖上嬉闹。在河畔荒凉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顺着圣约翰峡谷,它奔泻而下,冲击着危岩峭壁,发出轰然巨响。然后,河水更广阔地奔向布拉格,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德,现出它全部的瑰丽和庄严。伏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最后同易北河的巨流汇合并消失在远方……”这是何等具体生动的形象。斯梅塔那整整花费了五年时间才最后完成了《我的祖国》,而《伏尔塔瓦河》,是其中最动人的乐章。
《我的祖国》首演时,斯梅塔那坐在听众席上,他听不见自己描绘的这条母亲河的涛声,但他能看到周围的人们激动的神情,能看到他们眼角晶莹的泪光。当所有的人都站起来向他欢呼时,他的视野里一片模糊。他闭上眼睛,听不见人们的鼓掌和喝彩,心里一片宁静。这是经历了大悲大喜之后的宁静,他知道,他在沉寂中倾吐的爱和激情,他的同胞们听懂了,也感动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呢?
我最初听《伏尔塔瓦河》,是在很多年前,记得是由捷克爱乐乐团演奏的,指挥是谁,记不清了。不过我相信,那位指挥和乐队的演奏家们一定深深地被斯梅塔那的爱和激情所感染,一定深深陶醉沉浸于他描绘的那条光芒四溢的长河。他们会因为自己的祖国有斯梅塔那这样的音乐家而自豪,也会因为有《伏尔塔瓦河》这样的作品而激动。这样的音乐,是无须作什么解释的,然而由斯梅塔那的同胞来演奏,感觉大概会不一样。现在,我收藏的唱片中,有三种《伏尔塔瓦河》的版本,一种是格哈德(GEHARDT)指挥伦敦国家爱乐乐团的版本,一种是库贝利克(KUBEILIK)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版本,另一种,是由女长笛演奏家斯坦伯格(STENBERG)用长笛吹奏的《伏尔塔瓦河》。三种版本,差别很大,但是有一点相同,都是深沉辽阔,激情洋溢,每次倾听,我都会产生和第一次听到时相同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斯坦伯格的长笛。在音乐的汹涌洪流中,她的长笛像一朵晶莹的浪花,在洪流的浪峰上奔濯闪耀,她把自己融化在这洪流中,又以无比自然的姿态,将这洪流引向辽阔的远方……
我想,被斯梅塔那用音乐描绘出来的这条河流,已经为全人类所共有了。
第一次听到《伏尔塔瓦河》时,我的灵魂就受到了震撼。这种震撼不是突如其来的,它 随着音乐的涛声,平缓地,不慌不忙地从远方流过来,这是一条博大的河流,它波涛滚滚,气势浩大,却不张扬,也不喧嚣浮躁。开始的时侯,你仿佛是站在一片山坡上,远远地听见它的涛声,看到它那银色的光芒在天边一闪一闪。它似乎是留恋着两岸的森林和群山,并不急于流到你的脚下。然而它的流动却不可阻挡,它迈着沉着有力的脚步,浑厚地漫流过来,就在不知不觉中,它已经慢慢地把你包围,把你笼罩,把你卷入它那浩浩荡荡的波涛,使你身不由己,随着它深沉美妙的旋律沉浮飘荡……
在音乐的涛声里,我感觉到了一种深沉的激情,这是饱蕴着依恋和爱,满怀着向往和憧憬的激情,这激情发自肺腑,发自灵魂深处。这种激情不是虚无飘渺的,它是那么具体,那么执着,它由远而近,由弱而强,由细微而澎湃,由悠远的低声吟唱发展成惊天动地的引吭高歌……
在音乐的涛声里,我竟激动得不能自己,泪水情不自禁地湿润了眼眶。在我模糊的视野中,出现的是熟悉的景象:黄浦江,小时侯在江上游泳,看江面上樯帆林立,金鳞闪烁,江边的楼房在水雾中忽隐忽现……烟波浩淼的长江入海口,我的家乡,那个起伏在天水之间的绿岛……
音乐描绘的是一条异国的河流,为什么,我会联想起自己家乡熟悉的景象?因为,《伏尔塔瓦河》所表达的激情,使我感到既新鲜又熟悉,新鲜的是它优美动人旋律,熟悉的是这旋律中蕴涵的深厚感情。我想,世界上,只有一种感情能够抵达如此的境界,这就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民族,对“吾土吾民”的深情。用“深沉”这两个字形容《伏尔塔瓦河》,大概是最形象最妥贴的。这是一个凡人对故乡和土地的深情,也是一个艺术家对祖国的深情。这样的深情,在人间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引起共鸣。就像肖邦和格里格的钢琴曲,就像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就像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就像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就像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像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伏尔塔瓦河》,是斯梅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一章。它的主题不言自明。1874年,斯梅塔那五十岁。这是他生命旅程中灾难性的一年。这一年,他的耳朵因病失聪,他失去了对作曲家来说无比宝贵的听力,他成了一个聋子!他的世界成了一个死寂沉默的世界。没有了声音,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万籁俱寂,意味着万念俱灰,意味着失去思想失去想象,失去创造和生存的乐趣?对于有些人,也许是这样。但是,一个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充满了爱和激情的音乐家,他的灵魂永远不会沉寂,他心中的音乐之翼谁也无法折断,就是在最黑暗最痛苦的空间,他们也要振翅翱翔。失去了听力的斯梅塔那和晚年失聪的贝多芬一样,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开始了他新的创造。那一年,他辞去了剧院指挥的职务,全身心地投入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的创作。一个聋人,要用音符,用旋律倾诉心中的爱和激情,这似乎不可思议。我无法体会斯梅塔那面对着乐谱时的感觉,但我能想象他的艰辛,能想象他所经历的激动和煎熬。在沉寂之中,他的心里一定涌动着曾使他梦魂牵绕的形象,翻腾着曾使他心旌飞扬的声音。毫无疑问,其中必然有伏尔塔瓦河的波澜和涛声。斯梅塔那曾经这样用文字解说《伏尔塔瓦河》:“它有两个源头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这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冲着卵石哗哗作响,映着阳光闪耀光芒。它在森林中逡巡,聆听猎号的回音;它穿过田野,饱览丰收的景象。在它两 岸,传出乡村婚礼的欢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浪尖上嬉闹。在河畔荒凉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顺着圣约翰峡谷,它奔泻而下,冲击着危岩峭壁,发出轰然巨响。然后,河水更广阔地奔向布拉格,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德,现出它全部的瑰丽和庄严。伏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最后同易北河的巨流汇合并消失在远方……”这是何等具体生动的形象。斯梅塔那整整花费了五年时间才最后完成了《我的祖国》,而《伏尔塔瓦河》,是其中最动人的乐章。
《我的祖国》首演时,斯梅塔那坐在听众席上,他听不见自己描绘的这条母亲河的涛声,但他能看到周围的人们激动的神情,能看到他们眼角晶莹的泪光。当所有的人都站起来向他欢呼时,他的视野里一片模糊。他闭上眼睛,听不见人们的鼓掌和喝彩,心里一片宁静。这是经历了大悲大喜之后的宁静,他知道,他在沉寂中倾吐的爱和激情,他的同胞们听懂了,也感动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呢?
我最初听《伏尔塔瓦河》,是在很多年前,记得是由捷克爱乐乐团演奏的,指挥是谁,记不清了。不过我相信,那位指挥和乐队的演奏家们一定深深地被斯梅塔那的爱和激情所感染,一定深深陶醉沉浸于他描绘的那条光芒四溢的长河。他们会因为自己的祖国有斯梅塔那这样的音乐家而自豪,也会因为有《伏尔塔瓦河》这样的作品而激动。这样的音乐,是无须作什么解释的,然而由斯梅塔那的同胞来演奏,感觉大概会不一样。现在,我收藏的唱片中,有三种《伏尔塔瓦河》的版本,一种是格哈德(GEHARDT)指挥伦敦国家爱乐乐团的版本,一种是库贝利克(KUBEILIK)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版本,另一种,是由女长笛演奏家斯坦伯格(STENBERG)用长笛吹奏的《伏尔塔瓦河》。三种版本,差别很大,但是有一点相同,都是深沉辽阔,激情洋溢,每次倾听,我都会产生和第一次听到时相同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斯坦伯格的长笛。在音乐的汹涌洪流中,她的长笛像一朵晶莹的浪花,在洪流的浪峰上奔濯闪耀,她把自己融化在这洪流中,又以无比自然的姿态,将这洪流引向辽阔的远方……
我想,被斯梅塔那用音乐描绘出来的这条河流,已经为全人类所共有了。
作者:赵丽宏 责任编辑:qichu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