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月光和少女

发布时间:2011-02-21 来源:

放大

缩小

  钢琴的旋律从树荫中飘出来,时续时断,若有若无,就像一些晶莹的珍珠,在大理石的地面上蹦跳滚动……这些散乱的珍珠,是经过一双灵巧的手轻轻拨弄,纷纷滚向既定的目标。是的,如果你走近那发出琴声的方向,那些晶莹的珍珠就再也不显得散乱,它们在优美地舞蹈,用闪烁着莹光的躯体把寂寞的天空描绘得诗意盎然……

  我永远也无法忘记少年时代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时的感觉。那不是在优雅的音乐厅,也不是在豪华的客厅里,而是在马路边。还是十几岁的时侯,有一天傍晚,经过一条林荫路,很远就听见有钢琴声从树荫中飘出来。因为远,琴声显得断断续续,听不清是在弹什么曲子。但在幽静的夜色中,就是这样不连贯的琴声,也像是一种美妙的呼唤,使我忍不住一步一步走向她。等走得近一些,琴声就变得非常清晰,弹的正是贝多芬的《月光曲》。我站在路边的围墙下,默默地听着,琴声笼罩了我,犹如一片轻云,托着我离开了地面,飘向月色融融的夜空。这琴声把人和音乐化为一体,把人和晶莹的月光化为一体……我以前听过《月光曲》的唱片,还是外国的钢琴大师弹奏的,但唱片中传出的琴声无法和此刻的《月光曲》相比。我觉得琴声仿佛不是从林荫中飘出,而是从一颗感情丰富的心灵中流出来。这琴声正在唱着世界上最美丽的歌,正在讲着天下最动人的故事。琴声是从围墙中一幢小洋房的二楼传出来的,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广玉兰,飘出琴声的窗户在树荫的掩隐下显得神秘朦胧。后来我很多次经过这里,站在围墙外面聆听琴声成了情不自禁的习惯。有一次,经过那里没听见琴声,正在我期待琴声出现时,围墙的铁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穿白色连衣裙的少女,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我还没有看清她的脸,她就脚步轻盈地从我的面前走过去了,就像轻轻地飘过去一朵白云……我断定这白衣少女就是《月光曲》的弹奏者。从此,记忆中那美妙的琴声就和白衣少女连在了一起。琴声清澈,少女也清澈,琴声朦胧,少女也朦胧,这既清澈又朦胧的印象,犹如薄云后面时隐时现的皎月……

  “文革”之初,一场可怕的风暴席卷了一切。那天我经过这条林荫路时,正好遇到一场街头批斗会,数不清的看热闹者拥塞了马路。那幢曾经飘出《月光曲》的小洋房刚刚被“造反队”抄过家,门口,书籍、家具、艺术品堆积如小山,还有一架三角大钢琴,已经折断了一条腿,也颓然倒在围墙外面。被批斗的是一对老夫妇,他们的女儿,就是我印象中白云一般的少女,也被人按着脑袋在一边陪斗。这一次,还是没有看清楚她的脸,我只看到她散乱的黑发,只听到她悲愤的饮泣。我无法将这可怕而又悲惨的一幕看到结束,逃一般离开了喧嚣的人群……

  在人的记忆中,还有什么比这样将美好和丑恶混为一体的往事更不堪回首呢?很多年中,我一直不愿意再走这条林荫路,即便经过,也是绕道而行。清澈而朦胧的月光和少女,都已是昨天的梦,永远也不再会复返。然而,当我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心中的阴影在琴声萦绕的瞬间会消散……永恒的音乐就像一只神奇的筛子,筛去了沉积在心灵中的泥沙,使生命中那些诗意盎然的晶莹月夜重新回到眼前,尽管这只是转瞬即逝的瞬间。

  最近,很偶然地经过那条林荫路,我发现那幢小洋楼依然像二十多年前一样掩隐在广玉兰浓郁的绿荫之中。这楼,比记忆中的更为新鲜亮艳,很显然,这楼房前不久刚被人装修过。我不知道房子的主人是不是原来的那一家人,不过看起来这楼房里住的人家并不衰败。走过那熟悉的围墙时,我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因为,我听见从楼房里飘出了钢琴的声音。 这是一个初学者弹的练习曲,从断断续续的琴声中,我可以想见那双在琴键上犹豫不决的紧张的手,那一定是一双孩子的手……传出琴声的依然是原来的那个窗口!

  我在围墙外站了很久,我不知道自己在期待着什么。是期待当年那诗一般梦一般的《月光曲》吗?明明知道这想法很可笑,但我还是默默地站着。直到那扇铁门打开,有人从里面出来,用诧异而警惕的目光扫视我,我才狼狈地离开……

  我慢慢走远,身后的琴声越来越模糊。这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我耳畔飘忽的琴声,突然变得异常优美,那旋律,竟是熟悉的《月光曲》,优雅流畅一如当初……我无法弄清这究竟是真还是我的幻觉。因为隔得远,琴声并不连贯,但在我的心里,所有的空隙都已被笼罩着月光的回忆填满…… 美妙如初的,只有音乐!

作者:赵丽宏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