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心弦
很多年前,有一次偶然打开收音机,电台里正在播放音乐节目,是一个粗犷沙哑的男声在唱歌。这歌声没有伴奏,没有任何花俏的噱头,歌手的语言是西北的土语,曲调大概也是即兴的创造,伴随这歌声的,是一种“丝丝”声,不知是录音机的转动声还是野外的风声。这样的歌唱和电台里平时播出的音乐节目大不相同,唱歌的人不是在表演,而是用他最本色的声音畅抒心怀。
我被这歌声吸引了,便用心听着。想不到,这歌声竟重重地拨动了我的心弦。很显然,唱歌的是人并没有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也不是在舞台上演出,可以想象他所处的环境,脚下是浑厚的黄土地,身后是绵延起伏的群山,头顶是辽阔高远的蓝天……他的歌声,辛酸却优美,悲凉却高亢,这是一颗忧伤的心,伸展开颤抖的翅膀,从幽暗的山谷里飞出来,飞向大地,飞向天空,飞向我不认识的神奇的远方……我听不清他的口音极重的土语,但还是从他的歌声中辨听出这样的歌词:
你到地下,我要追你到地下,
你到天上,我要追你到天上。
你好好地走哎,让我再看你几眼;
你慢慢地走哎,让我好追上……
这是含泪的歌声,是用灵魂唱出的歌声,是一种原始而又高尚的精神倾诉,是刻骨铭心的感情用质朴的方式自由喷发。歌声像一只船,在清澈的急流中蜿蜒曲折地漂游前行,那些简单的歌词是船上的乘客,他们衣衫简朴,表情单纯,目光执着地凝视着远方,在他们的凝视下,你不得不收起一切浮躁的杂念,追随他们的目光走向远方。远方有些什么?远方的意象同样质朴单纯,是一个身穿花布袄的农家妇女,站在悬崖边上,用一种哀怨柔情的眼神注视你,那泪光闪烁的眼神撼人心魄……
是的,我的心弦被歌声拨动了,这朴素真挚的歌声打动了我,使我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人世间很多优美却辛酸的爱情故事。电台的播音员介绍说,唱歌的是一个农民,一个民间歌手,此刻播放的录音,是他在田里干活时即兴的歌唱,他在用歌声怀念他去世多年的妻子。面对着辽阔的原野,面对着浩瀚的天空,他旁若无人地尽情歌唱着,他在自己的歌中回忆逝去的夫妻恩爱,回忆他们携手度过的岁月,苦涩暗淡的日子,因为有爱情而变得甘甜。妻子去世后,这位歌手痛不欲生,但他找到了渲泄感情的方式:唱歌。当他放开喉咙歌唱时,他觉得妻子又回到了他的身边,她又像活着的时侯一样,陪伴着他,默默地凝视,静静地倾听。在他的歌声里,人们听到的是两个人的声音,是两颗息息相通的心灵在天地间深情地互相倾诉对话。人们已经无法计算,他到底为亡妻唱过多少首这样的歌。这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歌唱和叹息。死去的妻子活在他的歌声里,他也因这些歌声而获得新生。如果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结晶,这位民间歌手的歌唱,便是质地纯净透明的一种,虽然它们未经琢磨,但它们远胜于那些精心雕琢的假宝石。正因为未经琢磨,它们才显得如此独特,如此与众不同。和那些被世人瞩目的艺术瑰宝相比,它们也一点不会逊色。
两年前,东方电视台的导演滕俊杰拍摄了一部优美的音乐片《心韵》,这是中国第一部美声唱法的电视音乐片,片子的主人公是年轻的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心韵》中演唱的大多是外国艺术抒情歌曲,只有一首中国绥远民歌《小路》。和那些结构繁复,意境博大的外国歌曲相比,《小路》显得异常简洁,它的歌词只有两句:“房前的大路你莫走,房后边走下一条小路。”然而听黄英唱这支歌时,我却被那优美的歌声带进一个幽深辽远的境界,两句歌词,竟变化出丰富的旋律。这歌声带着些许忧伤,带着无穷的憧憬和向往,迂回曲折,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使我的感情因此而跌宕起伏。听黄英唱《小路》时,我很自然地想起了那个在田头唱歌怀念亡妻的农民。这本来大概属于同一类型的民歌,《小路》经过了音乐家的再创作,在形式上便显得更为完整。一个是未经琢磨的天然璞玉,一个却是精心刻勒的雕塑,然而它们同样拨动我的心弦,同样使我在感动的同时享受到艺术的美妙。我想,这是因为这两者都有纯洁真实的品质真挚深切的感情。当然,如果没有歌手出色的表达,人们什么也不会看见。记得我曾用这样的诗句抒发对《小路》的感想:
说不清世界上有多少条路
数不清路上有多少人
只要心里珍藏着爱
不管是通天大道还是羊肠小径
只要走着,都能找到迷人的风景
通向艺术至善境界的道路,大概是各式各样的,只要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只要能向世人展示动人的心灵风景,便是真正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