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施立学:其塔木名字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0-09-16     来源:

放大

缩小

  其塔木满语,汉译为光杆树,即无枝杈的标杆溜直的树生长之地。位于长春市九台城区中心东北50公里,吉林市区西北60公里,东部与舒兰市隔江相望,距舒兰市区40公里,为三市(县)交汇处有清“吉林三杰”之一的成多禄陵墓。

  成多禄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精诗文、功书法、诗词、文稿、墨迹遍及东北,驰名全国,与宋小濂、徐鼐霖并称“吉林三杰”,被誉为“吉林三杰翘楚”,曾任绥化知府,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被百姓称为“清廉太守”,他一生的主要成就集中在书法和诗歌,被誉为“关东诗豪”、“诗笔双绝”。

  成多禄书法师承翁同龢,复取欧、颜、苏、翁各体,荟萃众美,不落窠臼,卓然成家。后人把成多禄与金代王庭筠、清代卞永誉、铁梅庵相提并论,誉为东北有史以来四大书家。

  成多禄祖籍山西省洪洞县。其先人因官职变迁,来到河南省确山县,又从确山县来到北京。康熙二十四年,《成氏家谱》中记载的始祖成凤鸣“奉旨实边”,来到吉林乌拉城北查里巴屯。成多禄的爷爷成可功,举家搬迁至其塔木镇西北五里的地方,即今成家瓦房。

  成多禄的父亲成荣泰,曾任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六品骁骑校,授中宪大夫;母亲瓜尔佳氏,满族正黄旗,伊犁将军世袭一等侯——威勇侯的女儿。

  成多禄生于清同治二年(1864年)的腊月初八,那一年,成荣泰43岁,瓜尔佳氏39岁。

  过去流行抓周的习俗。将纸笔刀箭等物放在盘中任由婴儿抓取,以占卜孩子将来的志趣。小成多禄先抓取了一枚小印,但随即撇去,又抓了一枝笔,始终不放。这似乎也在冥冥之中预示了成多禄一生的命运。

  成荣泰虽系武职,却精通满汉两种文字,深谙儒家经典。在父亲的调教下,成多禄自幼颖慧好学,有异于常人的天资,5岁识文,6岁能将“四书”倒背如流。八岁能诗,每书必抄,记诵耳熟。一天,同乡进士杨诚一拜访成荣泰,看到书案上的诗稿后,问小成多禄:“能诗否?”小成多禄爽快地回答:“能!”杨进士遂以秋郊为题让他做诗。小成多禄略加思索,脱口吟道:“满地高粱红,四山榆叶风。”杨进士兴奋地对成荣泰说:“此子将来必能诗,好好为之”!

  16岁,成多禄参加院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主考官是以人品和文章风骨,名闻天下的武昌学者王孝凤。这位当世鸿儒看到成多禄的文章后,连声赞叹,呼为“国器”,并亲手赠给成多禄一部,清代学者张伯行著的《小学集解》和一卷《格言联璧》。

  20岁,成多禄到吉林崇文书院深造,多禄的书法艺术日益精炼。传说多禄练字于北山关帝庙西廊房内,仅“福禄寿”三字就连续写了三个月,每写完10张,将纸摞放一起,用刀刻,观字形笔划是否一致,以检验手笔功力,练字之纸车载有余。

  30岁时,成多禄认识了同学徐鼐霖。那年徐鼐霖29岁,由于父亲亡故,家道中落,成多禄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二人由此结下深厚友谊。第二年,成多禄资助徐鼐霖一同进京参加朝考, 1893年,考国子监,“八百余人余取第一”,以为科举考试定能得中,谁知“甫入场,即感寒大病,昏昏然不复醒人事,遂狼狈而出……于是归家,不复做科举想矣”。徐鼐霖也是名落孙山。

  35岁时,成多禄结发妻子孟孺人因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为了照顾老母和5个孩子,同年十二月,成多禄娶了好友魁升(字星阶,曾任吉林省长)的妹妹唐淑为妻。唐氏为人极和婉,服侍老母非常周到,对先生的5个孩子也视如己出。

  成多禄36岁时,魁升到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帐下担任官职,路过吉林力邀成多禄同行。依克唐阿对成多禄早有耳闻,相见之后即委以文案的重任。不久,徐鼐霖也投到将军帐下。昔日同窗好友成为今日同僚,成多禄倍感欣慰。 

  “庚子之乱”中,下级军官程德全因表现出色,被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为齐齐哈尔副都统,地位仅次于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久仰成多禄的大名,特意登门拜访,力邀成多禄出山。成多禄欣然受命,在程的幕府中主管文案工作。不久,吉林人宋小濂和好友徐鼐霖相继来投奔。“吉林三杰”齐聚于程德全幕中。

  成多禄43岁时,程德全派其出任绥化府。在绥化任职期间,成多禄修葺官署、兴办教育,扩充街基,鼓励商业,兴修水利,平息民间争讼,惩治恶霸奸党。在任三年,绥化面貌大为改观,民众安居乐业,绥化城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先生赢得百姓爱戴,被呼为“清廉太守”。

  后,程德全调任江苏巡抚,成多禄亦随同前往。赴苏时成多禄随身行李极其简陋,却拉了满满一大车书,让前来送行的亲友大为感慨。成多禄怡然自得,吟道,“人生万贯不为奇,架上有书乃富翁。”

  1923年,61岁的成多禄,在京西城马市桥南沟沿二十一号,购得一处旧宅,并进行维修。这就是著名的“澹园”,也是成多禄人生最后的居所。

  1928年,成多禄离开“澹园”, 11月20日未时,在吉林西大街二十一号本宅中与世长辞,享年66岁。随后,灵柩被运回故乡其塔木镇安葬,一代先贤长眠于故乡的热土之中。

  成多禄人品才华不但名重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他的子女及后人多能诗善书,品行高尚。二子成世英是著名书法家,长于铁线篆,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第一名;三子成世伟是著名诗人;四子成世杰五子成世超、六子成世坚均是著名书法家。成世杰之孙成其昌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楹联家。成世坚之女成立,是中国楹联学会唯一一位女性常务理事,2012年出版了以成氏家族在京生活为背景的纪实小说《澹园往事》。成其昌次女成砚是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是鸟巢的设计师之一……

  杨家父子知府

  清代末年,东北曾出了一对父子进士。因其为老少两代人,故乡人又亲切地称其为老进士和少进士。这老少二进士,又相继为知府,并以爱国称著,名噪一时。

  这两个人,老进士名杨诚一,少进士名杨灏生。其塔木镇

  杨诚一,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举人,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初任直隶成安知县,后调任邱南、卢龙知县、永年知县,后出任宣化知府,曾被派广东出任知府。诚一为人秉正耿直,骨鲠不阿,容不得虚伪,遂被罢官,翌年,诚一回到吉林,应聘任崇文书院主讲。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因劳成疾,卒于故里其塔木镇大期屯,时年61岁。

  杨灏生,同治七年(1868年)生,为诚一长子。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中进士,从此入仕。

  先派湖北,后改直隶,先后任清苑、成安、盐山知县。宜统元年(1909年),署临榆知县。临榆,即榆关,地处山海关口,为交通孔道。当时,哈尔滨发生鼠疫,传染严重。遂关门紧闭,铁路中止,旅客不得入关,有众多难民积于关外。灏生想到这些难民衣、食、住、行,便不顾鼠度感染的威胁,置生命于度外、亲自来到关外,于乌烟城(抚远)设帐篷,捐资放粥,请医逐个检验,就地医疗,使旅客饥苦得以解除,鼠疫蔓延得以制止。此事过后,他被升任知州(同知府级),在任候补。不久,宣化发生官民争矿,事态几欲扩大。直隶总督陈夔龙,知灏生有治才,便派他去整治。灏生轻车简从,只身入矿,很快查清事实。原来,该矿乃居民赖以生存的命脉,地方官府硬要占取,并采取封矿办法,使得居民群起而反抗。灏生一面请官府人士相商,一面邀居民代表洽谈,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他将矿收归国有,安置居民于矿内做工,并给居民补偿官府封矿所造成的损失六千元。居民闻之,感激涕零,欢声满道,称灏生为“杨青天”。

  在他的家乡九台其塔木红旗屯,流传着这样两件事。其一,宣统二年(1910年),家乡招灾缺粮,当时他家种有七晌苞米。在苞米鼓粒时,饥民纷纷入田掰苞米。他告诉家人,通知饥居到地去掰,以求活命。

  其二,他归去在法政校长任上时,吉林辉南发水,他派人运两船粮食前去接济。民国元年(1912年),灏生因病欲辞职归吉,临榆绅商百姓听说,联名恳请灏生再会。众望难却,经批准,显生带病以知府衔重任临榆知事。旧地重游,灏生对百姓愈加关心,凡有所请,竭诚施行;所有新政,次第推开。民国三年(1914年)灏生欲再动,又未得允。直至翌年,以回籍奉母由,灏生才得以归吉。归吉后,他曾任短期吉林法政学校校长。民国九年(1920年),以病卒于家,终年仅53岁。

  对于杨诚一、杨灏生父子为官,曾有评论,云:“州县为亲民之官位虽卑,责而重。以其与民相近,好恶易察,故谓安一贤,有胜十万兵者,此也。杨氏父子,咸有吏才,所至有声,堪为父子进士贤知府,是也”。

  关于九台杨家父子进士,著名作家杨子忱曾有随笔:

  余与杨进士家,曾有三次交往和所见。

  其一,1955年春,余在其塔木读初中二年时,因开运动会去松花江边兰家小学借号鼓,余途中经过杨进士家祖坟。见其坟地,有夹杆石4对,只是没有旗杆。坟地还有杏,其中有一杏枝,竟然穿过旗杆石眼,枝头照样漫烂着艳艳杏花。

  其二,1964年秋,余因被抽调参与松花江水利工地复堤工程,住于杨进士家。余借机同杨进士的后人杨学文、杨学俭、杨学林等谈唠,听他们讲叙了老少进士的故事。他家的一当家媳妇,还将保存下来的一个官帽拿给我看,据说是少进士当知县时藏的。其三,1985年秋,余与薛富有先生曾在成多禄家乡其塔木镇成家村门口,看过杨诚一为成多禄父亲题刻的石碑一通,尚躺倒在门前道西旁。

作者:施立学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