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何朗生:华夏名楼赞(词十首)

发布时间:2021-01-29     来源:

放大

缩小

  (一)金缕曲·黄鹤楼

  白云乐悠悠,玉笛留、紫气东来一览楚天秀。雾霾扫开天地憾,数天下第一楼。黄鹤去,涛声依旧。多少骚客留佳句,成绝唱,烟波使人愁。龟蛇隐,鹦鹉洲。

  盼归心碎却难休。欲展翅,琉璃泛彩,翘角昂首。极顶远眺江夏美,三镇风光尽收。城若林,广厦风流。立体交通歌如潮,起宏图,妙手著春秋。鹤归来,看不够。

  注:①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谓。此楼初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现在的楼是1981年动工,1985年峻工的,属仿清同治楼之蓝本。但更高大雄伟,巍峨壮丽。②玉笛:传说黄鹤楼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及升天的地方。他乘坐黄鹤,吹奏仙笛,驾云而去。③骚客:历代许多诗人、墨客都能以畅游黄鹤楼为快,并留下了很多名句佳篇以歌咏。其中象唐代的崔颢、李白、王维、李商隐等诗句为最有名。近代的毛泽东先生也有名句吟唱。④三镇:是指武汉市的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古属楚地江夏所辖。

  (二)望海潮·岳阳楼

  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洞庭奔来眼底。帆影浮动,翔集沙鸥,夕晖千里暖意。绿树相拥戴,亭阁互偎依,城郭屹立。斗拱飞檐,誉满江南争奇。

  阅军楼战鼓激,儒将操胜算,多谋良计。庙堂居高,江湖处远,范翁情系社稷,可堪君子气。筑梦歌一曲,心旷神怡。把酒临风,春和景明喜乐极。

  注:①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俯看洞庭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和“江南三大名楼”之美誉。它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称为“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李白赋诗歌咏之后,才改称为“岳阳楼”。②儒将:指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他足智多谋,文武双全,是当时吴国不可多得的一位大将军。③范翁:(公元989年—1052年),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为官清正,关心人民疾苦,爱国爱民,在巩固边防、改革政治方面多有建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名言和心声。

  (三)瑞鹤仙·鹳雀楼

  攀级欲更上,日影到西楼,千里穷目。立晋望三秦,大河奔流急,群峰起舞。黄土风韵,今古颂,才子诗赋。边塞烽火熄,金辉送爽,庆功锣鼓。

  贯看,南飞大雁,无垠苍穹,枫叶如故。寒星弯月,心花开,忘孤独。兴废且莫叹,江水自流,青山哪能遮住。旷世盛荣绘蓝图,奔小康路。

  注:①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它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时期。现在的新楼为1997年复建开工,2002年9月落成,是仿唐形而制,四檐三层。②大河:这里是指从鹳雀楼脚下和侧傍流经的黄河。③才子:指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是他的名作之一。他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而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他写的《凉州词》也富盛名,常与高适、王昌龄唱和,犹善写边塞风光。

  (四)念奴娇·滕王阁

  千古一序,子安意,誉满九州卓绝。皓月生辉洪府宴,雅集几多骚客。物换星移,时过境迁,文韵难作别。江渚高阁,秋水长天一色。

  鄱湖大捷良宵,普天同庆,太祖乃豪杰。临川遗梦歌一曲,梨园佳话情切。夕晖铺洒,鱼舟唱晚,江畔群峦叠。萍水相逢,还看柳絮飘雪。

  注:①子安:是指唐代著名诗人王勃,今山西河西人,出生于儒学世家。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为四杰之首。《秋日登洪俯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是他的骈文代表作之一。②太祖:是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胜陈友琼后,曾在当时的滕王阁上,命诸大臣及文人墨客赋诗填词,观看灯火,大庆胜利,共度良宵。③临川:这里代指明代戏曲家和文学家汤显祖。他是临川人氏,祖籍临川县白云乡。其出生书香门第,一生颇具传奇。在滕王阁三楼内厅里,有丙烯画《临川梦》,表现的是他的四部戏剧代表作《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和《牡丹亭》的意境。

  (五)水龙吟·大观楼

  滇池眼底奔来,五百里波光粼粼。杨柳滴翠,烂漫山花,天朗气清。琉璃重檐,珠帘画栋,如画倒影。览金马碧鸡,三潭映月,舟楫动,鸟语声。

  孙翁长联犹存,古今颂,一片真情。匾额高悬,溢香翰墨,紫烟升腾。依稀别梦,风流人物,断碑残痕。看大地春回,群雁北归,又启征程。

  注:①大观楼:坐落于云南昆明市近浦南面滇池旁边的天下名楼。②金马碧鸡:指金马碧鸡坊,它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交汇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两坊均是昆明市的象征。③长联:是清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为大观楼撰写的一幅180字的长联,现镌刻在大观楼门前。此联素有“古今天下第一长联”之称,大观楼也因此联而名扬海内外,成为全国四大名楼之一。④匾额:是清咸丰皇帝为大观楼题写的“拔浪千层”匾,现此御笔墨宝仍悬挂在大观楼上,为此楼锦上添花。

  (六)洞仙歌·阅江楼

  饮霞呑雾,碧瓦朱楹面。长江俯瞰屹山巅。绿荫四围拥,大厦如林,车马喧,政通人和欢颜。

  忆峥嵘岁月,龙盘虎踞,两记呼楼六百年。天下为公共勉,挹江门上,国父挥手阅江天。千帆竞,看百万雄师,摧枯拉朽,日月新天换。

  注:①阅江楼:坐落在南京市城西北的狮子山顶,濒临长江,属江南四大名楼之一。1374年春,朱元璋下令开建阅江楼,可没峻工又停建了。直到1997年又在原址上重建,2001年峻工,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②两记:在朱元璋下令开建阅江楼之际,又下令一批文臣为未峻工的楼写记。这里指的是朱元璋本人所作的一篇记与宋濂写的《阅江楼记》两篇记。其中宋濂的那篇记后入选《古文观之》。③国父:指孙中山先生,在阅江楼傍有他常阅览江景的遗迹“挹江门”。此门历史上发生了许许多多让人难忘的事件。④雄师:即挥师渡江解放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

  (七)青门饮·钟鼓楼

  文武盛地,声闻于天,明珠两颗,夕晖残照。暮鼓晨钟,蹉跎丝路,折柳惜别灞桥。楼阁相呼应,宏伟典雅妙花雕。华夏文明,世界中心,四方来潮。

  凭栏眺望心旷,日丽风和,云淡天高。市井风光,秦川景色,故都分外娇娆。立交盘旋处,东西南北通大道。百姓乐业安居,社区一派新貌。

  注:①钟鼓楼:是西安钟楼和鼓楼的合称,位于西安市中心,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两楼仅隔半里地,遥相呼应,蔚为壮观。②明珠:指西安鼓楼上悬挂的“文武盛地”(南匾)和“声闻于天”(北匾)两块匾额。它们被历代人士称之为两颗璀璨的明珠。③灞桥:是古城西安始建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03年)时最大规模的一座石拱桥,也是京都安通往中原和江南的交通要道。古时,人们送客东行多在此折柳赠别,又名消魂桥。李白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名句遗存。④故都:是古长安即而今的西安市。她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帝王之都,约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八)永遇乐·天一阁

  宏伟史诗,文化奇迹,文脉血浓。天一生水,司马好儒风。南国书城,东明草堂,翰海扬帆长空。悲壮赞,良知恪守,薪火传递无穷。

  怀揣道义,桑梓化育,《四库全书》乾隆。烟雨沧桑,轶事笑淡,今非昔比中。楼馆新姿,林泉雅致,更有绿树花红。旧貌换,科学管理,万众称颂。

  注:①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人称“南国书城”。它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修建。②司马:即天一阁第一代主人范钦,字尧卿,号东明,史称范司马。③乾隆:指下旨编撰《四库全书》的乾隆皇帝。1773年,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乾隆皇帝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及文献图画资料若干,以示嘉奖。

  (九)满庭芳·望江楼

  茂林修竹,岸柳石栏,绿荫阁影波光。锦江河畔,龙舟争渡忙。多少蓉城旧事,今回首,月牙西窗。女校书,横溢才华,诗韵翰墨香。

  雅集,群贤聚,唱和兴会,曲水流觞。五云仙馆隐,宝顶闪亮。旭日暖霞耀目,沐清风,琴声悠扬。消俗念,幽篁滴翠,花儿吐芬芳。

  注:①望江楼:位于成都市九眼桥锦江岸边,相传唐朝女诗人薛涛在此汲水制诗笺,留下了许多幽怨动人的诗句。明清两代先后在这里建起了崇丽阁(望 江楼的别称)、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建筑,是成都市的重点景观。②女校书:即诗人薛涛,字洪度,西安人,曾做过校书郎,时称女校书。同时代的诗人如白居易、杜牧、刘禹锡和元稹等都十分推崇她,常举行文友诗会,有多首诗歌与其唱和。③宝顶:即望江楼顶的鎏金宝顶,丽日之下,金光闪闪耀眼夺目,特别动人。

  (十)石州慢·万卷楼

  谁记否?巴郡旧地,少年俊秀。家学承传聪慧,书海扬帆神游。拜师谯门,以史为鉴明志,博古通今好忘忧。胸怀天下事,秉笔写春秋。

  硕果,并迁双固,万卷才气,九州翘首。物华天宝,三国寻觅源头。巨匠仰望,持简方显风流。竹影动三重阁楼。朝圣大殿里,思古问陈寿。

  注:①万卷楼:位于四川南充市西山风景区,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2—237年),是史学家陈寿治学之地。上世纪六十年代损毁,九十年代又另择新址于西山重建,此楼分三大展馆,依山而建,保存了汉晋以来的大量珍贵史料及文物,是三国文化寻觅的源头,也是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永久会址。②巨匠:指万卷楼里的陈寿青铜雕像。③谯门:即巴蜀硕儒谯周,南充人(古安汉县人),是青年陈寿的恩师。④并迁双固:这是在万卷楼第二展厅上方的匾额题字,旨赞扬陈寿的史学成就可与司马迁、班固比肩,卓越而巨大的贡献是史学领域的骄傲。

  作者:何朗生,民进西华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

作者:何朗生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