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福田:词说立春
《庆春泽·立春》
都道春来,东风解冻,三阳消散坚凝。
深蛰将苏,游鱼上倚层冰。
图书纵说南边事,也相关,北地阴晴。
费权衡。 雪意云魂,柳眼鸥盟。
时犹在九存寒气,但泥牛导引,鼓乐逢迎。
一体鞭春,祈年撒豆游行。
生菜萝卜瓷盘储,饼新成,村酒香盈。
满门庭。 占此丰年,利我群生。
立春正名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预示季节转换的节气,每年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交立春节气。这个节气,战国末期就已确定。立春是正月节。也叫“打春”。
立春三候
立春初候是东风解冻。
冬天天寒,地面冻结。春天到了,春风吹拂,冰冻渐渐消除。至于为什么不直接说春风解冻,要说东风解冻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这就是人们说的“阳和至而坚凝散”吧。关于东风的德行与力量,在中国的诗词文赋之中,多有歌颂赞扬者。我们现在连形容一个人在好的环境当中学习生活,还往往用“如坐春风”这个词呢!
立春二候是蛰虫始振。
蛰者,藏也;振者,动也。意思是说蛰伏越冬的昆虫之属,到了二候,感受到阳气渐升,地温变化,开始有所苏生,且渐渐有所活动。它们由僵硬而至于柔软,由沉睡而至于苏醒。然而,此际,它们仍然是动而未出,要到二月才破土出来活动。但就是这蛰虫始振,也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丝喜人生机。
立春三候是鱼陟负冰。
陟者,升也。鱼在盛寒时节,伏于水底,宁神敛息,追寻暖意。至此立春三候,随着阳气到来,鱼于水底,自然上游,靠近冰层,其状态犹如背负着冰面一样。这个鱼陟负冰,画面感极强。此时,人如果凑巧有眼福,可以透过水面晶莹的冰层看到鱼儿缓缓游动,结队成群,真是大得意事。而更深一层,如果能亲切体味鱼儿对春天、对阳光空气、对潺潺水流的期待向往追求,体味个中存在的活泼泼的趣味,则可谓真知鱼者,亦是真知鱼之乐者矣。行文至此,不仅油然想起东鲁春风、南华秋水,与点知鱼,前贤盛事,盍胜向往!生命自然,固多可体会可参详可珍重可敬畏处。
立春花信
按照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立春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内蒙古这个节气没有上述花信。这花信是南方物候。
前些年我在北京学习,学校院内正有迎春花开,曾写过《【仙吕】青哥儿·迎春花三首》,抄在这里,以见本人虽地处北疆,亦具颂春诚意,迎春真心。
《报春第一》:“新生盈怀情愫,最难分塞上京都。眼底殷殷盼蕊舒,嫩绿鹅黄看模糊,人如鹜。”
《飘香第二》:“春信风轻云绚,看蜂儿乱舞翩翩。水畔黄花早且妍,异彩奇情占幽燕,香波溅。”
《淡泊第三》:“当时枝头孤俏,任谁何与我争娇。待到春深意更逍,绿叶纷纷上柔条,由人笑。”
关于花时,明代程羽文有《百花历》,其中说:“正月:兰蕙芳,瑞香烈,樱桃始葩,径草绿,望春初放,百花萌动。”俞樾《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按月列出男女花神系谱,正月列的司花男神是梅花--何逊,司花女神是梅花--寿阳公主。录于此,以备有心者考索。
立春农事
立春三候标志着春天的到来。不过,这三候的候应物象都是黄河中下游的情形。地处北疆的内蒙古物候较迟,此三候此时还只是图书中语,或只是相传口耳间,人们还远远不能亲接其风,亲历其境。
这个时候的内蒙古,依旧是冷空气频繁、寒潮天气多发,是真正意义上的数九寒天,冷字当头,因为我们的立春,正是五九、六九天气。老百姓会安慰自己,无论是立春在六九头,还是在五九尾,都有好的说辞:“春打六九头,庄稼佬不犯愁” “春打五九尾,庄稼佬不后悔”。此时平均气温,呼伦贝尔大体在-20℃左右,兴安盟在-14~-12℃左右,通辽北部地区在-18~-14℃之间徘徊,中南部地区则处于-12~-10℃之间,赤峰市大部分地区在-10~-8℃左右,锡林郭勒盟约为-17℃上下,乌兰察布大体在-11℃左右,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约当-9~-7℃,阿拉善、乌海则在-6℃上下。都还不能开展大田农事活动。然而,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过后,气温毕竟已开始回升,相对比较温暖的河套、土默川以及东南部农区,可以在解冻前,做好耙耱保墒,以减轻春旱威胁。而积肥送粪,修理农具,准备籽种,筹划种植种类面积,这一些备耕工作,则是全区各地都要做的,丝毫忽略不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嘛!现在各地均有大棚种植,此时对瓜菜要保温防冻、定植、保花、保果,此外,果树要修剪,蔬菜要育苗,畜牧业要做好圈舍保暖、接羔保育和灭螨等诸多工作。
气候学规定,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0°C以上才算进入春天。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要到4月中上旬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而一些更为高寒的地方,如大兴安岭林区、阴山山地、锡林郭勒盟南部丘陵地区,春天脚步更迟,要等到4月底5月初才姗姗而来。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春天的以期待为主的歌颂与欢迎。更何况我们的前辈早已在漫长的农业农事实践中,找出了很多节气与我们地区的密切对应关系呢!我们在前面的庆春泽词中说到的“图书纵说南边事,也相关,北地阴晴。费权衡。雪意云魂,柳眼鸥盟”,就是这个意思。
立春礼俗
因为立春节令关系甚大,是一个大节,过去传统的习俗讲究很多。
立春在朝廷,《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说:“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乃命大(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在立春节气前后,还有“祈谷”“藉田”之礼,《礼记·月令》载:“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郑玄注“帝藉”曰:“为天神借民力所治之田也”《说文·耒部》:“藉,帝藉千亩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藉’”。看起来,帝藉只是一种仪式,是为祭祀感谢上帝天神为人类提供种植粮食的田地,天子象征性地亲自耕种,然后,借助民力完成一年的种作长养收获贮藏的全过程。
这里插说几句,做一点说明,中国传统,把农历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依次以孟、仲、季称之。如春季三个月依次称为孟春、仲春、季春。或者称为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季春之月。夏、秋、冬同此。
立春在民间,则有诸如迎春、鞭春、咬春、尝春、煨春、演春、看春、簪春幡、迎春雷、赐春胜、带春花、贴春字、馈春盘、吃春饼等诸多礼俗,上上下下,高高低低,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词里的“时犹在九存寒气,但泥牛导引,鼓乐逢迎”,说的是旧时于立春前一日迎春的仪式。
词里说的“一体鞭春”,指交春时的鞭春牛仪式,此仪式又与送春礼节相连。
词里的“祈年撒豆游行”,说的是迎春游行时人们为了祈祷年丰、去痘消疹而往芒神春牛身上抛撒谷豆的习俗。
至于咬春、嚼春之俗,到现在还风行于世,主要是吃萝卜、生菜,吃春饼、春卷和春盘。内蒙古农区,立春日吃萝卜、吃春饼者居多。我们词里说的“ 生菜萝卜瓷盘储,饼新成,村酒香盈,满门庭。占此丰年,利我群生”,说的就是吃萝卜、吃春饼、饮春酒的情形与其中寄托的愿望和希冀。
在有的年份,元宵节赶在立春这个节气内,那就更热闹了。人们可以看灯会,吃汤圆,闹元宵,真是美极了。
前几年元宵节,我曾陆续作过几首诗,现在把其中的《七古· 乙酉元宵》三章(章五句)录在这里,算是对这个节日的奉献。
第一章是“银花火树碧天高。俯仰追随如风涛。遍地鱼龙欺二毛。惭愧城南一片月,娴静何处求其曹。”
第二章是“关情非今亦非古。漫将清辉洒林莽。人间闲愁最难数。拍手华筵人醉归,心底滂沱泪如雨。”
第三章是:“悲欣契阔岂由天。此心安处成良田。不问诗边与酒边。吩咐东君恣呵护,茂绿繁红应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