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邓剑英:聆听生命之声

发布时间:2021-02-03     来源:

放大

缩小

  清晨,跑过这段开满鲜花的小路,忽然,听到“啪”的一声,我循声望去,是小池塘那里传来的。小池塘的水干涸了,未必会有鱼跳出来吗?我放慢脚步想去看看,但还是放弃了,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这是我常跟孩子们说的话,还是继续跑步吧。但是,这一路跑着心里就是不安,仿佛听见人在呼救,而我,怎么能漠视呢?我曾在雨后小路,看见蚯蚓,半死不活的样子,找根树枝把它们挑到有湿润泥土的地方,或许,这蚯蚓就能活吧。这一路跑得实在不舒畅,心里一直牵挂着,跑完一圈后回到这里,看见的是一滩烂泥,因前面施工,这池塘的水放干了,发出腥臭味。(早晨我也没带手机,没有照片奉上。)我自言自语说:“是有鱼吗?你在哪呢?如果你向我求救,请你动一下好吗?”没有动静,但是浑浊的泥水告诉我,这里一定是有东西挣扎过。

  我走到对岸去,靠近一些,果然看见一条黑色鲶鱼蜷在烂泥里,估计已经无力再跳了,而那看似很矮的堤坝,将一个大池塘和小池塘分开了,尽管我听过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也看过鲑鱼洄游相关视频,这条鲶鱼估计是从烂泥里挣扎到这里的。靠它自己的力量估计是没法越过去了,结果会怎样呢?

  怎样把这条鱼弄到大池塘里去呢?跳下去用手抓那会弄我一身臭泥的,不能冒这个险,而且,还不一定能抓得住这滑溜的鲶鱼。回头一看,正好有被风刮下来的树枝,目测适宜的长度,留下枝丫,想把鱼挑起来,尝试过,根本就不可能,太滑了。怎么办呢?

  想起我们小时候用柳条编过草帽,柳条柔软,可以扎一个圆环,把鱼套住,是否就更着力呢?于是我捡起柳条,就绑了一个类圆环,把树枝伸到鲶鱼头部,这鲶鱼仿佛就很默契,刚好套住鱼翅位置,顺势一挑,就把鱼带到大池塘了。那一刻,我心里无比高兴,看着游走的鲶鱼,真心祈祷上帝保佑这条鱼在大池塘里获得新生,快乐每一天。

  今天再去看那个位置,我都不知道当时怎么会有那样的决心,跑一圈后还回到这里把鲶鱼救起来,这些石头杂草凌乱的地方我从没去过。而正好就有一根树枝,正好就有柳条,正好长度就够,正好套上鱼翅腋下一挑就成功。这就是所谓的机缘巧合吗?

  留着这根树杈,真希望再遇见一条鱼,我可以再试一次。

  听,是正常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听,是正常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耳朵是相应的器官。人是否聪明,一定和“听”有关。“聪明”的“聪”字左右结构,从“耳”旁,“耳聪目明”,如果有人耳朵听力不好,有书面语“失聪”。中医通过听脉搏的跳动可以诊断人的身体情况,可以听到喜脉;西医医生的标配就是一个听诊器挂在胸前揣兜里,听听前胸后背可以听出心肺情况。音乐课基本练习有“视唱练耳”;古代战争之前,有人可以贴近地面听出几十里外的地方有没有敌人;表示声音的成于如:风声鹤唳、鼻息如雷、不绝如缕、穿云裂石、发聋振聩、哽咽难鸣、鬼哭狼嚎、寒蝉凄切、铿镪顿挫、袅袅余音、琴瑟调和等,“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这种声音非一般境界不能领悟。

  在繁杂的现世中,我们常听到各种声音,也会忽略一些声音,而那种打动心灵的声音是什么呢?我们常说的“共鸣”是怎样的才有的感觉呢?有人听到某段音乐会哭,听到某句话会笑,听到某个信号会有反应,都是触动到心灵的某个角落,像火柴“哧”就点着了。当我们不再为一首歌而流泪,不再为某个故事而动情,看似理性,其实是我们心灵的能量在失去。

  那条鲶鱼,一定是运足了力气想要跳过堤坝,那“啪”的一声带给它多大的震动呢?但是没有成功,而它尽力一跳落下的声音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莫名的不能忽略。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又何尝不像这条鱼呢?如果不是施工,这条鱼不用考虑离开原住地吧?这个小池塘也是荷叶田田,蛙声一片,祥和安宁。而维持生命之水逐渐干涸,这条鱼能游到这个地方不是一个奇迹吗?如果这条鱼不拼命一跳,或许它就在这悄然死去,或者被谁捡了吃了,在跑步中我为什么会心里放不下这条鱼呢?当我把这条鱼挑进池塘,我的心里感觉为什么那么舒畅?我有什么理由不为这条鱼而礼赞呢?

  据说,我小时候在家里,母猪第一次生产的时候,我会在放学回来提前给猪喂食,我仿佛听见母猪说饿了,那一年,我们家开始走向富足;有一次在校园里,看见小麻雀掉下来,我想去把它放进鸟巢,有位老师告诉我说:“麻雀不能摸,被人摸过的麻雀会死去,麻雀妈妈也不会再抚养这个麻雀。”我忽然发现自己知道得太少了。在山区,很多人惧怕的毒蛇,却有人能呼唤蛇类,甚至有人可以让蛇听音乐而起舞,那是怎样的灵性交流呢?在学校,为什么有些在语数外不配合的孩子在我的美术课会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是因为我愿意倾听,而且给到他们创作的引导,孩子就像走在夜路里的人,老师的言行就像一盏灯,每个孩子的方向不一样,这盏灯亮在什么地方最合适,是老师的智慧。

  焦虑的时代,常会听到有些孩子自杀的悲剧事故,做老师的、做父母的忽略了什么呢?这些孩子一定也曾是父母和长辈们疼爱的宝贝,为什么成长过程中会没有人懂呢?当我们听到呼求的声音而不顾,真的会心安吗?我们的心灵失去了什么?我们说的共鸣,是与自然界同频共鸣,与心灵相通的人同频共鸣,我们才会有同理心和共情感。而心灵是什么呢?灵性是什么呢?精神的灵粮在哪里?没有灵性,人的精神气质如何培养?

  泰戈尔说:“我们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而法国作家雨果说:“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善良。”尊重生命,尊重人性,聆听生命之声,我们才会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爱,而施与这份爱的老师、长辈、领导亦或是陌生人,也会发现内心最大的快乐,就是在关键时候我们伸出的手,我们说出的话,直抵心灵,那一刻,孩子的心灵才会被感动,甚至不用多说,一个眼神就默契了。

  电磁波,是无线通讯传递媒介。

  中美贸易战,处在风口浪尖的华为公司,为什么被美国列入黑名单?芯片是什么?我们都是外行。G,代表世代(Generation),4G代表第四代,是为了与之前第二代(2G)、第三代(3G)移动电话做出区隔,2G:GSM系统只支援线路交换的语音通道,主要通过语音通道打电话和传送简讯。移动3G:UMTS系统支援封包交换,可以更快的速度上网;4G:LTE/LTE-A系统支援封包交换,可以用更快的速度上网,由于4G的手机同时支援3G与2G,因此,在手机找不到LTE基地台时仍然会以UMTS基地台上网,讲电话或传简讯时依然可以使用GSM系统的语音来完成。5G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了国家力量较量的着力点。其目的都在实现更快更有效的传递声波,电磁波。言为心声,我们的话语有多少人能听懂呢?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越来越孤独,焦虑,无处不在。人们学习各国语言,却很难有心灵的交流和共识。5G之战,到底是在惧怕什么呢?

  有句名言:“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句话适用于父母和孩子,甚至适用于大众。教育是唤醒人,怎么唤醒人?老师的爱也会有表达方式让学生接收不到电磁波的时候。尽管老师待学生如初恋。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也是中国学生寒窗苦读12年高考之际,小学生不见得比高中生快乐,各门课外学习都是家长陪着赶场子,曾有父母在一次发布会上说:“我自己是研究生毕业,我也懂得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别人家孩子都在学特长和英语、作文、数学,自己家孩子不学跟不上呀!,还有个家长说:“我已经两天没搭理我儿子了,他太调皮了,骨折了,就是不听我的话。”,我当时在想,这家长是有多么心硬呀,儿子骨折都不去陪儿子,却在这里诉苦听讲座,她怎么可以做到?她在乎的是自己的情绪,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这都是父母给出的爱孩子没有接收到,或者孩子的心声父母没有接收到。

  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生命之声。

  著名教育家杜威把教师比喻为上帝的代言人、天国的引路人。关于爱,爱人如己,体恤他人,关于公义,真是要自己去领悟去践行,才能听到生命之声。爱,是一种电磁波。很多人们会调侃讲笑话说“放电”,却不懂得爱的电磁波是怎么传递和共鸣。在闹市中,母亲可以听到自己家孩子的呼唤,是爱的电磁波到达彼此的心灵。无论孩子发展怎样,那个最能听懂孩子心声的人,应该是母亲,母亲是那个托底的人。

  最近热映的电影《何以为家》,讲的是叙利亚一位12岁的男孩赞恩的故事,小小的男孩,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生活,但他却无能为力,战争、贫穷、饥饿、愚昧,看不到未来。在中国大昌孝道的传统文化中,没有人会质疑父母为什么生下他(她),哪个孩子是他求着父母生下他的吗?家庭教育的问题常常在学校在社区在有人群的地方才体现出来。中国的父母是缺乏管理和教育的,无证上岗轻松升级,只生不教的大有人在,很多父母自己都心智不成熟。在和平年代,在衣食无忧的当下社会,孩子依然“何以为家”?如果中国的法律也允许孩子控告父母为什么生下他(她),很多父母该会汗颜!听听孩子的心声,做父母的不会认为那么多理所当然。

  纪伯伦说: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与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再读这首诗,我们多少做父母的会懂得呢?问这句话,是因为很多父母受到的的教育根源不是这个基础。

  听,是谁听谁的呢?

  很多父母对孩子说的口头禅就是“听话哈,乖!”;夸孩子也常常说:“这孩子真听话,乖孩子!”;老师对于学生的喜欢也都是“听话的学生,”领导用人也是用听话的下属。

  于是,我们看到什么情况呢?听话的孩子常常没有主见,不敢创新不敢创业,甚至在家庭里也是“妈宝男”,婚姻遇到问题就找娘家帮忙的女子。看领导脸色工作,培养的都是小人,各种有违人性的事层出不穷,官员腐败其实就是人性之恶。

  我曾经推荐阅读书目卢梭的《爱弥儿》,这本书出自法国作家,法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浪漫的国家,是一个绅士和淑女风范的国家,是一个女性可以从小美到老的国家,其根源就是懂得爱和尊重。看卢梭的《爱弥儿》从婴儿开始到成人,做父母父母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有讲述。一个浪漫的民族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自由引导人民》这样的故事才会发生在那样的国家。

  新中国到现在才建国70周年,妇女裹脚从南宋到明清,孙中山废除裹脚也就是100年前的现实,畸形的审美心理其实还有余毒(此处暂不详述)。

  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严重,都想做老大,做领导。“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个做主的“主”就是站在人们的立场思考。父母,既然是尊长,就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倾听孩子的心声。往往我们看见父母追着孩子喂饭,以为父母是多么溺爱孩子,其实是不懂孩子,在孩子想要尝试自己吃饭的时候,父母往往代劳了, 我们常听到看似负责的父母经常跟孩子说:“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动,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 孩子缺乏体验,也就找不到感觉,自然就不懂为什么父母不让他动。而现实是现代父母自己对很多事物都缺乏感觉。

  母子连心,母亲能听懂子女的心声,是一个用心的母亲。母亲见多识广,对生活的有广泛的体验才能给孩子正确引路,父母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可以说是孩子让父母成为好父母。就像纪伯伦的诗所说:“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因此,父母要听谁的呢?当然是听孩子的。父母听懂孩子的心声,一定会发现许多乐趣,往往孩子的语言会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震动。

  让孩子聆听万物的声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培养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孩子成人成才,就是从聆听万事万物的声音开始。胎教,听音乐听故事,科学已经证实胎教是有效的。中国古人说怀孕之后“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馨颂诗书,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庄,才德必过人”。

  让孩子聆听动物的声音,了解这种动物的习性,生活环境,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孩子聆听风声,体验春夏秋冬风的不同感觉,聆听鸟鸣,能区分各种声音,能有很好的乐感,加上文化的熏陶,他才能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才能事事关心,从自己的事到家里的事,从家里的事到国家大事。会听,才是聪明的基础,也才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智慧。

  孩子出生以后,耳聪目明,聆听万事万物的声音,才能对自然有体验,在自然中得到启示,才能生发灵性。比如,我们让孩子模仿动物的叫声,一定要听过和见过这种动物,甚至要与这种动物,对生命的爱护是源自心理的疼惜, 这种疼惜,就是爱。有了自然地接触和感觉,孩子的画会更生动,文章自然就下笔如有神,说出的话也才会入情入理,才会体恤他人,爱人如己。我们所期待的孩子的孝顺,就在他(她)说出的话让人舒服,做出的事让人赞赏,何愁不孝呢?

  人工智能的发展,科技已经越来越多的介入人类的生活,人际关系已经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各种群体,诸如因地域、种族、文化、宗教、政治乃至兴趣而结成的大大小小的群体的关系,还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人类的各种群体与群体的关系,这里最重要的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或者说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还有宗教团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都存在差异,如何听懂对方的意思而达成共识,需要的是心灵的共鸣。

  同一个地球,不同的生物和谐共处,需要聆听生命之声;

  同一个地球,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聆听生命之声;

  就在昨天,中美两位主播的对话牵动世界的关注,很多人以为会有火药味,但交流的结果更像友谊赛,在我看来这是最好的结果,我们并不想煽动敌对情绪矛盾。中美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就像两个陌生人,从不了解到相识相知需要一个过程,人际交往最高级的就是化敌为友。而有些人却一开口就把朋友变成了敌人,还自以为有才。

  大国竞争,最终还是教育的较量。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别的国家会认为中国人野蛮?我们也需要从自身反思我们的教育,而不是夜郎自大。为什么优秀的人才去了美国?我们的国家要怎样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每个家庭做起,从唤醒每个孩子的心灵开始。

  六一国际儿童节,父母听听孩子的心声吧,你的孩子不一定唱唱跳跳他也会快乐,不一定拿个没有分量的奖状才有快乐,他(她)或许只需要你静下心来听他说说话,或许他(她)只需要一个拥抱,一个应许的眼神,一个自在的下午……祝孩子们快乐,祝父母们像孩子一样快乐!

  母亲的长征,是女人一辈子的修行,关于教育,其实就在生活的细节中潜移默化。

  《母亲的长征》永远在路上,一路风雨一路阳光一路欢歌。祝福各位母亲。

作者:邓剑英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