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燕兆林:老党员崔久英

发布时间:2021-03-05     来源:

放大

缩小

  在素有甘肃“万宝山”和“陇上江南”之美誉的康县,境内有一条流经千年的最大的河流----燕子河,其上游一大支流名叫碾坝河,河畔有个靠近“斩龙垭”的村子名叫寺底下村,这个村有个以其姓张氏命名的村庄叫张家坝,这是个依山傍水、四面环山的村庄。在村庄上坝靠山边矗立着一座两层砖混结构的新楼房,新楼房里住着一户张氏人家,家里有一位在这个村庄里年龄最大的、党龄最长的老人。只要走进这个村庄的人,稍微留意点的都会在村口、河滩边上、在桥上、在村道、在广场上碰见一位和蔼慈祥的老人,她见到外村人、庄里老人、妇女、孩子们不管陌生的,还是认识的,都一一走向前亲切打招呼问候,和蔼的脸上一直挂着灿烂的微笑。这位老人名字叫崔久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一名农村老党员。我是在七岁的时候,知晓和认识这位名叫崔久英老人的。

  在我七岁那年春夏之交,正值大集体农业社的年代。周末跟随父亲去水墙沟门上、杨絮湾农业社的麦地里点种黄豆,首次参加农业劳动。在劳动现场见到一位中年妇女,腰间挂住竹编八笼罐,点种黄豆麻利,说话大大咧咧,干活风风火火。晚上队长放工清点人数时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崔久英”,这一天见到并认识了她,在我脑海里留下一个勤快、麻利、大气、喜悦的中年妇女印记。当时听父母说或村庄里年长的老人们讲述说,这位女人是邻村崔家湾村的,后来嫁到现在的这个张家坝村庄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至今,才知道她还是村庄里的一名党员。七十多年来,她就在这个村庄里,与这里的村民们常年生活在一起,早迎晨阳晚送夕阳,走过春夏秋冬四季,历经风霜雪雨,承受世间的酸甜苦辣,日复一日地为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打点着,体味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她已习惯于在自家的承包地里播种收获的希望,整天埋头在田地里,打穴、播种、除草、间苗、打药、施肥、收割、打场、收藏,挥汗如雨,虽然辛苦却充满了丰收果实的喜悦。

  自己巳(蛇)年的那个秋天,高中毕业的我有幸走出这个村子,赴康县南部山区白杨乡当农财员,一当就是三十年。期间一年四季就是农忙时节或春节放假或单位出差干公事回家在这个村子呆呆,在每年的春耕、夏收、秋收生产大忙季节,回家帮忙父母干农活,总会在黑毛沟、黎树坡、贾沟、坝地里、村庄见到她的劳动忙碌的身影,间或听到村庄里的老人和父母说起有关她老人家的情况,逢年过节也时不时的去这位老人家座座,叙叙旧,谈谈心。平常,每当我回到村里,听母亲说,上坝你婆婆----崔久英老人身体硬是健康,一年四季很少感过冒,很少吃药住过院,精神气十足。她体质好,勤快、干练,能吃得苦,是咱庄里攒劲人,不但是治家的能手,还是最优秀的种地能人。猪年新春佳节回家探望母亲的机会,大年初四专程去看望拜访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具有6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与她交谈中聆听老党员当年的故事,去感悟农村的发展。

  见到我的到来,崔久英老党员高兴地拉着我在堂屋里坐下,热情的递烟、沏茶,拉起了家常,关心起我的工作、生活、家庭情况。我向老人说明来意后,要采访她,听听有关她的平凡故事,老人家笑着说:“我是一名农村党员,一生就在咱们这个村庄生活,只是做了一名农村党员应该做的事而已,尽力而为给村民做点有益的事”。头顶带着黑色的帕子,和蔼慈祥的笑容,清秀白净的面庞。这次见到老人家确实如同平时母亲所说那样,她的身体硬板的很,风采依旧不见当年。随后,她又拿出一个黑色的木制长方形的盒子,从一层又一层的包裹里,翻出了她珍藏了61年的党费证,对我说:“这个证书陪我61年了,回想当年,从递交申请书起,我就下定决心,一生不忘初心,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做了一辈子!”

  崔久英老人是个普通农民,据她本人说是1931年9月出生的,今年已88岁了,她丈夫是初中文化程度,被分配到人行工作。她经历了从初级社、人民公社、大办钢铁、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三年自然灾害、农业学大寨、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税费征收、新农村建设等多个特殊历史时期,见证了每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工作任务。他和儿媳识字比较浅淡,文化程度不高,家里也不算太富裕,过去年岁一家人的生产生活开支就靠丈夫不高的薪水。我就想:当时那个特殊环境下她为啥能够做出许多值得村民赞赏的好事呢?崔久英的话朴素得令人感动:“因为我是个党员”。几十年普普通通,心里却总想做点什么。她常说:“共产党打下江山,老百姓才过上好日子。党员就是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还有老党员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咱对人,对国家,对党要忠诚,多做点实事、善事,不能想着偷奸耍滑。”说这句话时,崔久英老党员的眸中闪着锐利的光,眼神中满是坚定。

  早在1958年,崔久英老人就入党了。她在当时的碾坝公社寺底下大队支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 崔久英老人对党员最早的印象,来自于她平时喜欢观看革命烈士故事的电影,被电影里一个个鲜活生动党员的事迹和情景场面所震撼。还有就是她看了《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一篇《为人民服务》的文章,张思德的故事和先进事迹同样在她心里扎了根,更有杨开慧、方志敏、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无数个优秀党员的人物故事,使她更加坚定了入党的选择,激励她坚定党员信仰和发挥党员作用。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咱们大队负责保管物资的会计崔宽山。那时候,会计负责保管全大队的粮食仓库,崔宽山家里老老小小10口人,生活也极为困难,但会计崔宽山宁可孩子饿的直哭也从未动过半点私心杂念拿点公家的玉米,村里人也特别信任他,因为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大队的老党员支书胡银全就告诉她:入党就不能怕吃苦,分粮时不能和社员抢,不能怕社员找麻烦,劳动中要干在社员前面……胡银全支书的一番话,加深了崔久英老人对入党的正真理解。崔久英老人说,虽然自己那时年轻,但心里对党员早已佩服的不得了。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她主动申请到大队修建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做事。昔日,全村群众生活非常困难,老人放牛羊,年少的种地,日子平静而简单。那时,村庄大家都特别贫穷,很多人家,食不果腹,衣不裹体,物质极其贫乏。我在修水渠和整治田地的时候,总是说自己是大队的妇联主任,要给大队分忧解难,起带头作用,她在回忆时这样说。她在三年的农田基建的工地上,总是天刚亮就到工地,回来时左邻右舍都已经睡了。干活时总是抢最重最累的活儿,吃饭时总是等到最后。“那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做的多一点,吃苦多一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她说。生产队分粮食是按照季度分配,我们碾坝公社一年两次收获,六月小麦收获后,交完公粮,留下种子和生产队其它需要支出的小麦。剩下的小麦直接在打麦场,按照全队社员人口平均分配。要分配的小麦在打麦场堆放,会计负责按照人口过称。排队轮到分粮的社员,就拿着布袋,让队里选派出的公证人员,用簸箕朝要分粮的社员布袋装,队长和我站在打麦场监督分粮过程。因为思想进步快,工作积极肯干,上进性强,经得起各种考验,两年过后,时任大队书记胡银全书记在“入党介绍人”这一栏为她写道:“很吃得苦,不抢功劳,没有私心,服务百姓”,61年前的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她在寺底下大队青年院子的党旗前举起了右手宣誓,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实现了她的愿望。说起这些,崔久英老党员的脸上写满了骄傲与自豪。崔久英老党员说,入党后在大集体年代,当时咱们大队里的胡银全对她说:“咱们大队人手紧缺,你来帮咱们大队做些事吧,咱们一起带着大伙儿过上好日子!”从此以后,崔久英老人便一心一意的在这个村上默默奉献着自己,同时还兼任大队妇联主任,担任劳动学习组组长,带领青壮年参加集体劳动训练,还组织了歌唱队,积极组织村庄里的妇女和知青参加大队、公社的文艺演出活动。忆往昔,1974--1976年,国家组织的“农业学大寨”浪潮也席卷到了这个村庄,人民公社和大队决定在寺底下村的黑潭坝开渠造田,当时只有大队三、四辆拖拉机机,械化水平极低,所有的挖渠抬土工作都要由大家一铲一筐的肩扛人背完成,而且是无偿义务性工作,吃的喝的都要自己带,所以村民们的报名积极性非常低。就在召集人力突击队员工作进行到瓶颈的时候,崔久英老党员第一个站出来,将名字郑重的写在了报名表上,并组织带动身边的几名妇女队员积极参加。因为条件艰苦,很多人吃饱饭都是问题,有的人在临行前还没有准备好要吃的粮食,得知这一情况后,家庭条件并不好的崔久英老党员二话不说,就拿出自家的粮食送了过去,还把自己家的铁锅贡献出来,作为小分队的公用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解除社员群众的吃饭后顾之忧,让社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生产劳动中去,生产队专门成立了炊事班,主要有三名成员,即张富兰,张万仓,还有袁翠英。因他们年龄偏大,属于被照顾的对象。遵照上级指示,队里安排专人在田间地头设立的“指挥棚”旁边盘上大锅头,购买了炊具,规定早、午饭社员一律在地头前集体就餐,晚饭才可回家自己做着吃。

  平时吃饭,都是社员从家中带来窝头(或玉米饼子),并自带着碗筷、咸菜。生产队炊事班早中午一般只负责熬玉米粥。吃罢早饭,到了下地时间,全体社员集合。按照有关规定,由生产队队长安排由我组织社员们集体宣誓,大家手里都举着红皮袖珍本儿的《毛主席语录》,面朝北京方向,跟着张富兰高喊“祝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万岁”、“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胜利”。这时候,只见大家个个神情严肃庄重,声音响彻云霄。礼毕,队长张占秀就亲自领着社员们到田间分工劳动干活。遇到有大的集中性的突击劳动任务,为调动广大社员们生产的积极性,生产队偶尔也会让炊事班给社员们改善一下伙食,不过这种情况很少。

  在农村劳动的活计中样样精通,无论是种地、锄地、割地、啥活都得会干,拿得起来,放得下,干出来每样活计都超过一般社员,用社员们的话说是正经庄稼人。她不但要领着干活,还要负责登记全队社员每天参加干活人的工分。谁参加了干活,干了什么活,应该记多少工分,都要记得一清二楚。否则,肯定要打仗,让人家骂八辈祖宗。“国家需要我们,我们怎么能不冲上前去呢!大家都是饿怕了,怕没有饭吃,我是生产队的一份子,也是一名党员,当然要起到表率带头作用啊!”说到这里,崔九英老党员连忙摆着手对刚想说话的我说,“可别夸我,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再说了,夸的我找不着北了可咋办,咋下地干活嘛!”崔久英老党员幽默的一席话把我和她儿子、媳妇、孙子都逗的哈哈大笑。

  那年月,在崔久英老党员的带领和感化下,生产队里的众多青年带上粮食,背上锅,扛起铁锹,带上风镐走上了黑潭坝农业学大寨的“战斗一线”。在工地上,作为分组组长的崔久英老党员并没有感觉自己高人一等、摆架子,而是吃苦在先,总是把最脏最累的活留给自己,遇到好事,却总是先人后己。“每天早上,天刚擦亮,我们还没有睡醒,他就早早的做好了饭,等大家起床吃早饭,每次去工地,她也是比我们早半个小时。中午,她是吃饭最快的,吃完饭直接去工地,晚上他却是放工回去最晚的,”在我拜访崔久英老党员时,恰逢本庄一位年约70多的村民前来看望崔久英老人,谈起当年,他边帮崔久英老党员整理衣服边感慨,“崔久英老党员真的是为咱们庄里人奉献了太多啊!”

  在崔久英老党员的带领下,张家坝社小分队比其他分队提前半月完成了既定任务,而且完成质量是最好的。但是因为长时间高强度劳作,崔久英老党员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后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村民科学种植,多产粮食,积极缴纳公(购)粮和税费任务。崔久英老党员说,每年夏粮收购开始后,只要镇村开完会议发出号召,她就开始张罗着晾晒、捡拣、挑选好的小麦完成国家公购粮和税费任务,争当这个村子的第一户,起到党员典型带头作用。看着眼前的崔久英老党员,我的心中泛起了一股说不清的悲伤,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没有经历过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便无法切身体会那个年代的苦楚与辛酸,但是从崔久英老党员满是皱纹的眉宇间,我能清楚地看到,古稀之年的她依旧存留着些许的感慨。

  聊天过程中,当我问及崔久英老人的文化程度,老人若有所思的说着,仿佛在那一瞬间,又回到了70年前。“我记得1940年我开始在崔家湾上学读书,虽然家里穷,生活比较艰苦,上学的时候,都没本子用,课本也是用过好几遍的,有的连字儿都看不清,但是我一直都刻苦努力读书,每学期考试成绩领先。”“那个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还是抓住一切机会,勤奋努力的学习,认真听老师讲,一笔一划工整写字”崔久英老党员笑着对我说,“我想学有所成后,为国家、为村民做些实事!”后来,因家境贫寒,念完小学就再未读过书,回家帮父母劳动。在一位好心人的撮合下就嫁到这屋里跟你爷爷一起生活了这七十多年。

  交流中,崔久英老党员向我讲述了她对党的精神坚守:“我一直生活在农村,成长在农村,我发现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党员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感觉到能够入党,既很光荣,也更能发挥作用,更能为老百姓做点事。”多年来老人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坚持认真地收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新闻事件,尤其是党的十七、十八、十九大开幕式盛况,都要守在电视机前听完总书记的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党的十八报告辅导读本》、《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发行后下发到村委会,第一时间去村上拿回来看看,并且让子女、孙子每人也看看,督促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崔久英老党员说:“我的22个子女、孙子基本都在外面生活、做事,每当孩子们平时或逢年过节回家看望我时,我在了解子女们生活、做事情况的同时,特别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情况,有时间还与孩子们交流和讨论报告及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我经常教导和提醒孩子们,在做事上,要牢固树立诚实意识,积极作为,严格要求自己,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生活上,我们拥有今天这样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给予的,我们要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恩伟大的祖国,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生活,要努力做事,踏实做人,作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会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经常教育我的子女孙子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的恩情,现在我们住着新楼房,生病了国家有医疗补助,我的老了有养老保障,就是让子女经常回家看看,好好珍惜现在的好日子。”现如今,在崔久英老党员的言传身教下,在其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她的22个儿女孙子里,有党员4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一个孙子现任本镇大水沟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个女儿曾是历届县、镇人大代表,其余的都在劳务大军里施展才能,各显神通,分赴各地进厂做加工、搞建筑,挣回一沓沓丰盈的钞票,修建新颖、漂亮的二、三层楼房,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楼,几个孙子购买了小桥车,改善居住生活环境,过上富裕、殷实、和谐的家庭生活。

  对十九大报告里的民生问题,崔久英老党员颇有感触。“拿我们村庄来说,‘5.12汶川大地震过后的这十年来,给外界人有了好的认同看法: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楼房新颖、道路硬化、钢筋水泥大桥耸立、小车开进农家,打工收入逐年增长……,几乎所有村民都参加了新农保、新农合,真正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所以村里有的老人说了:我活着一不为吃,二不为喝,三不为穿,就为了看看社会新变化!看看咱村上新变化’”!听了崔久英老党员的心声,我对她八十八岁了还有这样的思维,还在继续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感到由衷的钦佩。我看看了老人家的两层新楼房,听了老人家的话,感受很深,心灵深处受到了教育。

  崔久英老党员就像那家乡满山遍野生长的核桃树,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她在这个三十多户村民的村庄里,她是最优秀的农家妇女。在这个家庭里,这七十年来,为了养家糊口,增加收入,男的常年累月在外工作挣钱。于是,家庭中的大凡小事就落在了她宽厚的肩上,勇敢地担负起了农事、管家、教育子女、社交、赡养老人等多项事务。她的家庭观念极强,在她看来,农活、治家、管孩子、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作为一个农家妇女理应做的事,不能来半点马虎。

  现如今,崔九英老党员虽然今年已88岁,但崔久英老党员对自己的成长记忆依旧十分清晰,每每讲到动情的时候不禁潸然泪下,让在场的我感动不已。按说她已到了子孙承欢膝下、安享天伦之乐之时了,可她不甘清闲,每日抽空看看电视,了解了解国家大事,看看天气预报,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好安排农事干点农活。每逢村庄修路架桥、打扫环境卫生、建设美丽村庄,她都要去施工现场看看,问问进展情况,看看工程质量,参与垃圾清理拾捡……每逢春节,村里好多人家都要请崔九英老党员去家里做客,平时,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崔九英老党员也会亲临到场帮忙,村庄里谁家遇到难事,她都会尽力相帮,邻里伙子遇到各类纠纷,她积极参与调和,抢种抢收季节她也去给单帮人手家里帮衬几天,尤其是村庄里的一些贫困家庭如张占方、平军子、张付彦等,逢年过节她都要给这些人做顿可口的饭菜品尝,也给这些人给点换季的衣服。村民们都说,崔九英老党员始终不忘为村民服务,她是咱们庄里的一个能人,一个好心人,一名好党员。

  “虽然年轻时候,我放弃了嫁到县城边咀台、赵坝村庄生活条件和待遇好的地方,来到这个贫穷阴暗的村庄选择了一份自食其力的差使,但是我勤奋学习、努力踏实干活那么多年,为的就是在建设好自己家庭的同时,帮乡亲们谋福利,我做的高兴,做的踏实!。我是一个从来都不欠国家任何一分钱的税和款的人,只有现在在享受每月有一百多元的农保外,别的什么都没有,这几年扶贫呀低保呀等一些项目,有很多知事的年青人为我提名,我不要,我说我孩子们虽是打工仔,但每月都寄钱给我,加之我身体好,还能自给。崔九英老党员自从十六七岁开始,便想着为人民服务,并用一辈子来做这件事,这难道不是大事吗?一个平凡的农村老党员,把为人民服务这件事做了一辈子,俨然小事做成了大事,平凡中生出了伟大。

  平时,她总是以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在吃返销粮的年月,她从来不给本庄里的大女儿家分粮食,在土地承包到户时,她家的田地是最后分到手的,国家税费任务收缴从不落后,爱心捐款踊跃带头参与……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村庄,一步一步的脚印,一件一件细微的小事,践行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书写着一名农村党员的大写人生。人们从她身上看到了一个农村党员的光辉形象,她就像一面亮丽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康县碾坝河畔的大山深处。崔九英老党员的付出不仅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和称赞,也受到方圆十里八外村民的赞同,县、乡党委、政府多次评选崔九英老人为优秀共产党员或妇女代表,每年建党节或逢年过节县乡村三级组织都要前去慰问和看望这位老党员,送去党和政府对农村党员的关心和爱护。

  与崔九英老党员告别后,我踏着来时的路返回,此刻我心中都满是激情,崔九英老党员以无私、诚实、爱人、慈善的心灵和品质生活在燕子河一大支流碾坝河畔的这个村庄,受到村民们的拥戴,也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大事件引领国家发展走向,小细节提升人民生活质量。通过陪伴祖国走过峥嵘岁月的农民老党员的讲解和描述,我更能清晰地认识到,国家在飞速发展,社会在变化,人民正走向幸福。

作者:燕兆林     责任编辑:邵飞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