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刘朝侠:笔墨绎

发布时间:2021-03-22     来源:

放大

缩小

  祖父1910年以前抄写《朋党论》的细楷旁批,字迹俊逸,比大蚂蚁头略大些。遍览中国书法史,少有如此精微的墨迹。这不过是信手写来的读书笔记,从容静寂,笔墨随心,虽是笔墨,已逸出书法之外。

  心非致静,笔墨无以从容。

  心静非心中无事,万箭穿心而能沉毅坚定,才是得其从容的心静。

  气韵从笔势来,笔势从笔力来,笔力从腕力来,腕力从心力来,心力从心气来,心气从行履与觉悟来。

  墨之沉着、生动从笔锋来,笔锋振迅,全在用笔,故曰,用墨出于用笔。

  长锋,可用裹锋,裹锋出飞白、虚白,虚白分布均匀则是弊。

  宿墨之美在水渍,隐隐然、淡淡然,若佛之背光。

  勾线笔出线,务必劲挺,才能有吴道子笔意。沉着、杀纸、速度,用笔之要也。

  浓墨欲滴,提笔上纸,定然墨彩焕然。

  枯笔硬擦,苍苍茫茫,是另一种境界。

  大笔写小字,拙朴;小笔写大字,苍劲。

  大笔写小字者多,小笔写大字者少。唐代怀素、当代王镛,小笔写大字,笔锋、笔腹、笔根尽得其用,可谓知笔善用者也。

  笔管低握,拙重沉实;笔管高悬,飘逸灵动。日本片假名书法,宜高悬,二指、三指执笔均可。

  历来书法行笔提倡藏锋逆入,求用笔有力也。其提法一旦固化,就成了概念化思维。不知多逆多弊。顺行拖笔,多被贬斥,其实用好亦是妙笔,篆引之引笔即是。无论顺逆,用好则佳。

  墓志起笔多姿,行笔灵动多变,偶尔运笔奇诡,收笔因势就型,结字稚拙可爱、妙趣横生,时有出奇制胜之奇思妙想,极富智慧和幽默感,非正襟危坐的欧颜柳赵所可比拟。

  宿墨,液体墨置于砚碟瓶罐中充分氧化,过一宿即是也。质翁宿墨有经年累月者。王伯敏效其师,宿墨置于罐中,如陈年老酒。止堂宿墨远不止于此,多是墨碇制成,蒸煮溶舂不一而足也,置于瓷罐中积有二十多年矣,如百年老汤。

  笔毫有狼毫、羊毫、胎毫、鸡毫、石獾、鼠须、猪鬃、马尾、茅龙、竹丝、纤维……,锋也有长短粗细之别。所能见到,一一用过,知其笔性,方能做到“善书者不择笔”。至于常用之笔,自适即是。

  古墨无存,清代墨也极为稀有,古墨精妙多为空谈。研墨自择,浓淡斟酌。瓶装墨,斟入砚碟之中,经时即浓,干墨自有妙用。

  墨色笔意与纸有关,纸之粗细、糙润、薄厚、生熟、新旧不可不知。一笔下去,马上调整,行笔用墨自然随性合意矣。

  新笔写字,旧笔画画,浮毫尽去,便于著力。

  笔用至三成新时最佳。

  墨黑墨黑,墨以黑者为好。朱砂、白垩、金墨、银墨、七彩墨少用。刺血写经更不要妄为,血液氧化变暗,色味污浊,何美之有。刺血写经,须挑出血筋,用血清研入朱砂,写出的字才灿若朝霞。刺血写经,伤身损命,妄为无益。

  中国国家画院学生多问:“古代画论常说以隶书入画何意?为什么不说以篆书入画,楷书入画,行书入画,草书入画?以隶书入画怎么画?蚕头燕尾根本没法画画!”这类问题是写字画画少,读书少,实践少所致。隶书入画说的是画画用笔要如隶书一波三折,不要呆滞如板刷刷出,无变化无韵致。隶书入画是概说、通论、大概念。如果笔笔写来,每一笔都一笔三折,必然荒唐。隶书又有直爽挺劲、纵横铺排的一面。中国书论画论,单从字面是很难明白的。写得多了,画得多了,研读古帖古画多了,读书多了,经历多了,从渐悟到顿悟,才能豁然开朗。

  所谓笔墨,也不一定笔笔见笔见墨,扑簌迷离,雾里看花,“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也是一种笔墨语言。

  做到笔墨和心性的自洽,就找到了艺术自在的状态。

  2015年9月22日

作者:刘朝侠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