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民进艺苑>文学作品

燕兆林:平洛中寨村

发布时间:2021-07-09     来源:

放大

缩小

  青山秀美、垄亩连云、密林掩映、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阡陌纵横,水草丰美,宜种宜牧,散发着远古农耕的原始气息。走进中寨,寨内土洋(砖混楼房和土墙瓦房)相融,白墙黑瓦,氛围浓郁,田园风光,徜徉其中,让人流连忘返。农耕文化犹如一条涓涓流淌的溪流,在古树盘更错节中繁衍、生息;在勤劳朴实的中寨群众心中默默传承……

  中寨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西北35公里处,据平洛镇以西3.5公里,康县四大名山之一的“明月山”脚下,甘肃省道205线江武公路和“成武”高速公路横贯全村。中寨村整体坐北朝南,背靠大山面朝水,中寨河与平洛河分别从北部与南部环绕村庄于西南部汇合,背山临水的地理环境符合古人择水而居的理念思想,两条河流域土地肥沃,宜耕种,北部明月山海拔2181米,挡住了北边而来的冷空气,气候温和。辖9个合作社350户1368人,村域面积7.8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40亩,盛产花椒和核桃经济林果。包括龙家坝,杜家湾,张家坪村,牌坊坝,簸箕湾,李河那,南山村,冯家坪,王家河,李家山等地名。中寨是甘肃省陇南康县民俗文化特色村、平洛镇“一路一带文旅”示范村、农耕民俗古村落保护示范点,属于县级文物保护2处,三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处,历史建筑县级政府认定1处。

  早在西汉元始二年设“平乐道”时,此地就繁荣昌盛,是我县境内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咽喉要道。该村以“中寨旧城”东、西城门和护庄城墙而流芳于世,村内有清代官碑为历史佐证:“官清民安”,左、右两侧各有对联“蒙皇恩庶民咸庆,被圣泽万世承休”额联一幅。首题“署阶州直隶州正堂加五级记录五次,”碑文楷书竖行7行,约180字,内容为嘉庆二十五年通告八旗军废除以前收取军饷的制度,规定新的制度。碑文后有罗旗的人名,尾题“嘉庆二十年(1820)正月吉日”。驿站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历代康县境内共设置过三个驿站,其建置始末、驿域馆址等情况史料均有记载:平洛驿,唐代置。宋代废驿,明洪武初复置。清顺治时设驿丞1员,驿夫7人,驿马20匹,年支银568两3钱8分。治所在今平洛镇中寨村,驿城驿馆遗址尚存,清康熙六年迁小川(《阶州志》)。中寨村的由来。按照专家们的考证,北周前平洛流域的先民以氐人为主。北周之后,氐人畏于官府逼杀,多半逃匿他乡。隋唐之后,汉族人口渐多。然而在这百里河谷,岸林苍茫,河流轰鸣,人烟仍属稀少。直到明洪武年间,桑姓人的先祖,因老家陕西大槐树人多地少,无法生活,见此地水清土肥、向阳清爽,遂举家迁徙至此,结草、挖土窟、住窑洞,制造烧土砖瓦,最终繁衍生息了下来。村庄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杜家窑。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园1392年)官府严令平洛百姓筑堡防,开始修建中寨古城,用本地的黄土筑成,城高11米,宽1.4米,设有烽火遂(中寨墩),东西两城门河城楼炮台4个,城垛无数。城里人亦筑堡一座,除城里外,将附近杜姓、桑姓、雍姓、王姓、龙姓共60余户强行移居城堡里,深沟高垒,以作抵御。明万历六年(1578年)西固参将、山西平定人郭邦新修建了中寨堡寨,杜家窑被当地人改称为城里,后来演变成了中寨。到了民国四年,据说有个来自四川广元的茶贩子被当地人称为陈茶客,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康县北部第二大镇长坝谋生,被长坝人招为上门女婿,常年沿茶马古道贩卖茶叶为营生,补给家用。村内有古烽火台遗址、茶马古道栈桥遗址、古城遗址、“官清民安”石碑、出土的青铜器、陶器、铁器等,也造就了古道、古城、廊桥等特色“非遗”文化,和如今美丽乡村的现实图景结合在一起,自然相得益彰,令人流连忘返。

  据中寨村村民陆苏明老人整理手抄稿《茶马古道中寨段补充材料》记载描述:明月山下有条大沟,至今取名叫茶店沟,茶马古道横穿这个沟,沟口一大户人家设有茶店,专供过往的客商和行人休憩饮茶解困。这个茶店地处烽火墩以东100米处,是进入中寨地界的第一店。据说有个来自四川广元的茶贩子被当地人称为陈茶客,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康县北部第二大镇长坝谋生,被长坝人招为上门女婿,常年沿茶马古道贩卖茶叶为营生,补给家用。中寨历史上曾经历了三次人口迁徙,首先来到中寨的扎据的是杜氏人家,以烧瓦罐为生,常年扎据在烽火墩以西一华里地名叫杜家窑,后来因一次地震山体垮塌全部淹埋。瓦窑旧址仍在。明朝时期全国人口大迁徙,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到中寨村落户居住的是桑氏人家,当时迁徙来的仅有三户人家,发展到至今有15户70口人。再后来就是雍氏人家,迁徙而来的是弟兄三个,老人居住在阶州(武都)佛崖村,老二居住在中寨,至今已发展到170多户1000人左右;老三居住在太石向雍坝村。再后来迁徙而来的就是蒋氏人家,曾发展到15户70多人口,因山洪爆发全部冲走,遗留的人迁到簸箕湾和蒋家沟高山安全居住。民国前的古城古建筑很多,大多已被拆除或破坏。因受省道205线(江武公路)建设影响和“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村90%的农户重建房屋集中在省道两边,原址拆除较少,但由于年久失修,多数处于废弃闲置状态,仅有少数农户经过加固维修尚在居住。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对古城闲置废弃,照常使用,没有特别的保护措施的危旧房,拆违治乱拆除更多。在古城里至今保留的明清房屋3座6间,背店雍维姓、雍利康两家人的2座6间,龙坝社龙功堂1座3间。民国前的房子保留的3户9间,分别是雍忠选、雍国泰、王红勇等3户。中寨古城的大院有9座,其中积德福大院(分上院、下院)、背店大院,曾出过正六品官员1人,分旧院、上院、新院。正房大院、三合家大院、东坊大院(分上车房、下车房)、染坊、花大门大院、陆家大院、城廓大院、桑家大院等。古建筑庙宇分布:城内上街的城隍庙、无量祖师殿、东城门外有雷神庙、殿背有报恩寺、半坡有三圣寺、龙坝有大蟒寺。文化古迹有:古柏一棵,安民清官碑房一座,后演变成私塾房、学校、农会、管理局,大队部、保健站(已拆除)下接旧学校(已拆除)、中寨戏箱、社火道具一整套、乡村大舞台一处,广场三处。此村的房屋建筑很有特色:纯木结构房、土坯+花砖装饰、土木结构两层开放式、土木结构两层封闭式、土坯小院门(虽然建筑材料在变化,但此村每户建小院和院门的习惯沿袭至今)、双层镂空雕饰、飞檐精美、窗格和雕饰、花板砖装饰的屋脊、石条铺装的院落和石质火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声音洪亮、节奏明快、曲调丰富,地方特色浓郁。在中寨村庄都有唢呐艺人,每逢红白喜事,均要请来唢呐班子为酒席助兴,增加气氛和场面。唢呐可独奏,也有2人合奏和多人合奏,演奏技巧强,讲究“嘴不离器声不断”,可连续吹奏十几个曲子。曲子灵活多变,喜事上就有“上马牌、下马牌”、“八仙上寿”、“柳生芽”、“旧连环”、“恭调”等多种曲调,白事上也有“张良归山”、“孟姜女哭长城”、“雁落沙滩”、“哭五更”、“妻儿穿白鞋”等等。中寨村炒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绝,相传在茶马古道商贸鼎盛时期,南方茶叶等物资通过骡马商队源源不断的向西部地区运输通商。中寨村虽不盛产茶叶,喝茶却因茶马古道骡马队的同行而变得普通。中寨村又出产优质的六月花椒,南方的茶叶和本地的特产交织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平洛河流域的村庄独特的炒茶文化至今。早中晚各炒一罐茶香浓而不酽,汤汁清亮,油而不腻,就着馒头,就是中寨村及周边群众最常见的早餐食品。尤其是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群众聚集的时候,就可以见到一个或几个火盆,周围煨满了炒茶的陶罐,喝茶聊天,谈古论今,别有一番风味。解放前这个村的文化娱乐组织叫易剧社,解放后更名为中寨农民业余剧团,现今叫中寨百花艺术团。中寨很早就结束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采用汉族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保留“供奉土主、祭拜树神、祭寨、牛丛会”等原始宗教和民俗。中寨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春节社火和文艺演出从未中断。中寨村每年春节社火闹春上演。从正月初六日开始,每天在中寨村文化广场上各种社火节目表演精彩纷呈,前来观看的村民把广场围的严严实实。村上的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齐上阵,穿着艳丽的秧歌服,踏着铿锵的锣鼓点,不断变换着新花样。翻飞的彩扇、舞动的彩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搞怪逗乐的媒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打扮一新的小朋友们也来到来广场一展才艺,活波调皮的舞蹈,迎来围观群众的热烈掌声。孩子们一声过年了,把浓味十足的新年气氛推向了高潮。对传统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农耕文化的精髓深刻在他们的灵魂之上,特色的自然肌理,留下深刻的记忆,散发着浓郁的乡愁。

  穿过中寨的巷道,漫步在平整蜿蜒的乡间慢行步道上,眼前的中寨清澈优美,整齐划一的“土墙黑瓦”及砖混结构楼房建筑掩映其中,生活在这里的群众悠然自得。此村整个房屋建筑以古中寨城为中心环绕而居,横向两条街道贯穿,由大小15条巷道连接纵横。在一颗柏树下碰巧遇见了文艺队的陈大姐,她特别喜欢拍照,时常把中寨的美景发到“抖音”、微信朋友圈。当好友疑惑地问她“这是在哪里旅游”时,陈大姐不由得笑了,家乡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她收获了巨大的自豪感、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几年前的中寨却是尘土满天飞、污水遍地流、猪狗乱跑、蚊蝇满天飞;村寨道路被杂物堵塞,群众的生活垃圾撒遍道路两旁;树林里水果皮、纸箱、啤酒瓶等生活垃圾到处都是。

  近年来,通过充分整合“民俗文化示范村”“美丽乡村”等项目,平洛镇先后投入资金220多万元,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农耕文化观景台、寨中休息厅、民俗文化戏台等,并通过统一订制传统民俗服饰、种植寨花、再现传统土酒酿酒工艺等方式,让人们寻根、知根,让农耕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文化挖掘的同步推进。令人惊喜的是,如今的中寨,道路硬化率已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新建了公厕,建立了一整套垃圾处理制度体系,新增垃圾箱桶,还制订了《村规民约》,配备保洁员工,建起了长效保洁机制,安装了独具特色的路灯。

  平洛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抓住全市实施“五大工程”的机遇,立足自身近城优势和生态优势,以“五个聚力”抓实“五美一最”工作,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结合康县‘五美一最’即:庭院设计协调美,摆放有序整齐美,环境卫生清洁美,种树栽花绿化美”为标准工作的开展,将中寨列为全镇“一路一带文旅”示范村进行打造。通过发动群众定期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举行“最美庭院”评比表彰等措施,让数千名群众真正意识到‘中寨是我家,美丽建设靠大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积极动手、扮靓家园、建设美丽村庄的热情。

  去年4月,中寨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全市各县美术家协会的画家们和摄影协会的摄影家们前来采风,用相机和画笔记录下中寨的美丽一刻。这些画家用画家的眼光、油彩画的标准,为中寨村庄环境打造、文化塑造、古城保护找毛病、提建议。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已成为平洛中寨发展中一道“必答题”。

  寨子中,我们会看到融合古村落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外墙粉刷为白色,是融合的印证。在推进“五美一最”工作中,平洛中寨注重“文化塑魂”,保护挖掘农耕文化,打造古村风情,传承农耕文明;唤醒乡愁文化,通过参与式传承、空间塑造重塑乡愁,实现历史传承与民俗延续的结合;在有效保护和传承自身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吸纳了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先进性,从而形成了本区域内独特的康北农耕民风民俗。同时,平洛中寨落实村规民约、议事听证等民主管理,不断强化村民素质、自治能力提升,真正以文明乡风照亮美丽乡村之路。

  在希望的田野上“塑形”“塑魂”。在推进“五美一最”工作中,平洛中寨从风貌开始。在充分挖掘乡村原有历史文化和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塑形”,有效保护河道原有的自然风貌;对现有农房进行立面改造,对新翻建房屋进行整体规划,保持古寨村落独特风貌。

  中寨很美,从杜家窑制高点往下看去,上千亩层层叠叠的田地尽收眼底。春天,这里油菜花香;夏天,这里禾苗茁长、花椒红艳;秋天,种满农作物的田地时而菜花金黄,时而禾苗茁壮,时而流光倒影,时而云雾蒙蒙,那“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田园景象,如诗如画,让人情不自禁驻足观赏。村子的中寨河与平洛河两条河流环绕,溪流潺潺,杨树蔽天。走进村庄,村里一股清澈的山泉水顺着竹槽缓缓往下流,这是中寨人的习俗“接新水”。清澈的溪流从林中流出,清凉爽口,养育着一代代的古村人民,浸润着古村人民的千亩良田,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让远方来的客人随时能欣赏到美丽的田园画卷。

  由陇南市康县住建局规划批准的《康县平洛镇中寨村村庄建设规划》,成为平洛镇中寨村古村落保护的规划方案。平洛镇将继续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把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积极打造发展乡村旅游和服务业,以乡村文化博物馆的方式进行开发保护。把中寨真正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文旅示范村,让中寨真正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作者:燕兆林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