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加平:清明时节话清明
清明,是一个清朗的节气,寄托着思忆和怀念。
清明,是一种温暖的物候,寄寓着美好的想往。
清明,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农历为三月,故旧称“三月节”,《月令七十二集解》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江南草木萌发,万物生长。
清明时节柳飘絮。时令至此,嫩黄的柳芽开始变绿,叶子逐渐长大,柳絮随风飘逸。“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沿着洛塘河行走,满眼游丝兼落絮,天空里飘着点点飞花。近处,乳燕初啼杨柳枝;桥边,黄莺试飞柳絮中。茶花上的落絮,红白相间,似小小粉蝶停歇,别有一番春光。
清明,自古踏青成风俗。人们喜欢三五成群,郊外踏草观花。据史料记载,这种风俗源于唐盛于宋。杜甫有诗: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写出了清明节的热闹景象。而实际上,清明踏青早在《论语》上就有记载:“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穿上春衣,相约大人、小孩十多人,在郊外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歌咏着尽兴而归。
清明,更有祭坟扫墓相沿成习。这也是一种慈孝文化,以此怀念先人,隔空对话。据史书记载:当年的学馆曾于清明时放假三日,以便师生回家扫墓。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有云:“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可见当时扫墓之风,颇为盛行,且十分隆重。几千年来,这种风俗传承不息。今年遇上新冠疫情多点频发,各地的公墓均已关闭,改为网上寄托哀思,也有当地政府组织集体代为祭扫,实属一桩好事。
清明时节,又属春忙时刻。春耕春种,立时播种。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都道出了这个节气对于农业的紧迫性。
清明,又往往是希望的象征。故清明又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诗经》上说: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传》上云:不崇朝而天下清明。目前,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绿水青山,和谐社会,以民为本,上下同心,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真可谓“清明之世”。
(黄加平,民进会员,浙江嘉兴市、海宁市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诗歌、散文、评论、传记的写作,曾出版散文集《诗情文趣》、传记《陈巳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