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福田:词说清明
《南浦·清明》
风色带微薰,向柳边,依依商略情绪。
初日弄春沙,清明节,辜负古来烟雨。
危栏伫望,西楼待啭新莺语。
旧垣别路。
听曲唱乡关,恩殊吾汝。
年年此际无诗,纵题壁才多,咏桐心苦。
榆火动云愁,痴儿事,吩咐远山遥渚。
新停浊酒,个中滋味凭谁数。
严妆士女。
又宝马香车,向虹飞处。
【清明正名】
清明是三月节。交节时间是4月4~6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这一节气,当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全国各地称得上大地回春。人们心目中理解的清明,如《节气与农事》一书中所说,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岁时百问》也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则说:“清明三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上面说来说去,或直接或深奥,总之说清明是好节气,春光好,风景好,物候好,人情更好。春天,经历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到了清明,迎来了这一片清明朗丽,日暖风和的好景观,自然不能辜负。
【清明三候】
清明初候是桐始华。也就是桐树开始开花。
关于始华之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之甚详:“桐,木名,有三种。华而不实者,曰白桐,《尔雅》所谓荣桐木是也;皮青而结实者,曰梧桐,一曰青桐,《淮南子》曰梧桐断角是也;生于山冈,子大而有油者,曰油桐,《毛诗》所谓梧桐不生山冈者是也。今始华者,乃白桐耳。按《埤雅》:桐木知日月闰年,每一枝生十二叶,闰则十三叶,与天地合气者也。今造琴瑟者以花桐木,是知桐为白桐也”。有一个故事,是我在陈继儒《致富奇书》里看到的:“唐王义方买宅既定,见青桐二株,曰:‘此忘酬值。’急召宅主付之钱。人怪之。王曰:‘此佳桐,非他物比。’” 可见,桐树,尤其是青桐,是上好的佳树。
桐花很好看,每朵都象倒悬着的淡紫透白的小铃铛,我因为喜欢这花的形态,也写过一首诗,题目是《咏桐花》:
“喜看长条缀紫葩,
惯于春仲占春华。
当风每叹金铃好,
蝶使蜂媒忍作衙。”
清明二候是田鼠化为鴽。
关于田鼠化为鴽,《礼记·月令》郑玄注曰:“鴽音如,毋无也。蔡云:‘鹑?之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按《尔雅注》曰:鼫鼠,形大如鼠,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谓之田鼠。《本草素问》曰:鴽,鹑也,似鸽而小。《尔雅·释鸟》鴽,鴾母,《郭注》?也。靑州人呼曰鴾母。鲍氏曰:鼠,阴类,鴽,阳类,阳气盛故化为鴽。盖阴为阳所化也。”在七十二候应中,此化为彼,彼化为此者颇有几处,不少人解释说,当时人们观察不够细致,工具也不精准,加上阴阳相生相克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才有这样的认识,虽然现在看起来不科学,但确实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共识,也反映着历史和时代造成的不可回避的认识局限。
清明三候是虹始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虹,虹蜺也。《诗》所谓‘螮蝀’,俗读去声也。《注疏》曰:是阴阳交会之气。故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今以水噀日自侧视之,则晕为虹。朱子曰:‘日与雨交,倏然成质,阴阳不当交而交者,天地淫气也。’虹为雄,色赤白;蜺为雌,色青白。然二字皆从虫。《说文》曰:‘似螮蝀状’。诸书又云:‘尝见虹入溪饮水,其首如驴’,恐天地间亦有此种物也。但虹气似之,借名也。”
写完了清明三候,一个总体感觉是古人的学问太大,一个“虹始见”,就说出这么多的考据和道理来。其实,清明节之后,雨量会有所增加,空气的潮湿度自然也即增高。如果一个地方下雨,一个地方晴天,就是诗里说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阳光照射过来,空气中的小小的水珠儿从不同角度反射出不同的光彩,岂不就是一道彩虹?毛主席词里说:“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就是写彩虹的第一佳句。而这首词,也是写彩虹的最有气魄和内蕴的佳词。
说到彩虹,想起来一件事儿。有朋友在全国推行教育改革,倡导新教育,成绩斐然。2018年端午节,我给他写了一首《新教育赋》,结尾赞语中有“唯新教育,若九天虹。烘云向日,彻地排空”等句子,写完了,过了两天,我去敦煌开会,会后去看鸣沙山,那里本是雨水极少处,没想到方才晴朗的天气,突然从一个角落涌出一片云来,在阳光照耀下,下起了一阵大雨,不长时间,雨住了,在两座沙山间出现了一道艳丽的虹桥,真的是烘云向日,彻地排空。而沙山的顶端,有如刀裁成直线的边缘,又温柔随意地卷动着如同胡旋舞般的缕缕沙尘,那景观真是精美绝伦,同行者皆叹为观止。这是我们几个人的经历,却也就是水珠和阳光营造的传奇。据说那天敦煌几乎下了年平均降雨量至少一半儿的雨,城里还有了内涝。
【清明花信】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桐花在清明三候中已经说过了。麦花应是过冬小麦之花,内蒙古种冬小麦的少,此际是看不到麦花的。柳花则常见,很特别,很好看,我们叫它柳毛毛。内蒙古,相对温暖的地方,垂柳的花已经开了。这让我们想起古人的诗:“日长睡起无才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感到与诗人有同感,也感到诗人真诚由衷的惬意。不过要真是柳花来得多且繁乱的时候,引起的也就不都是闲适与自在之情了。因为柳花一旦成了柳絮,与杨花一起飞舞撩乱起来,就容易引起人们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了。过去这样的诗不少。薛涛有“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贺铸有“闲倚绣帘吹柳絮,问何人似冶游郎”; 杜甫有“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韩愈有“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吴文英有“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白居易有“野狐泉上柳花飞,逐水东流便不归。花水悠悠两无意,因风吹落偶相依”;雍裕之有“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这类诗词很多,且多写时日之愁、身世之感,有的还表露怀才不遇,有志难成,负剑空叹的愤懑之情。而我最喜欢的则是周邦彦的词句:“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特以其形象真实痛切也。
程羽文《百花历》说:“三月:蔷薇蔓,木笔书空,棣萼(韦加华 韦加华),杨入大水为萍,海棠睡,绣球落。”可与清明、谷雨两节气花信同参,或备考索。
内蒙古此际,在人们不经意的地方,在人们不经意间,蒙古扁桃、柄扁桃、榆叶梅、少花顶冰花、稠李、霸王、车前、单瓣黄刺玫、含笑、山桃、细叶鸢尾、狭叶锦鸡儿、小花金银花、紫丁香等也都将开或已经开放了。我写这文字时,正是清明,站在窗前,看小区外马路边上的山桃花灿烂若天上云锦,这北疆的丰富花事,让人一时又怎能说得过来,写得完全呢!?
【清明农事】
清明这个节令,在南方,是最适合于农作物生长的节令,也是需要丰沛雨水的时候。谚语有“清明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这一时期,南方油菜花开,蛱蝶飞舞,果木花繁,新茶味好,同时也是播种大秋作物如玉米高粱蔬菜的好季节。北方此时,虽然不及南方热闹丰富,却也是最好的节令之一。清明时节,除个别地区外,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经上升到5℃左右。以赤峰为例,清明节气期间平均气温7.5℃,平均降水量5.9毫米,且多以降雨形式出现,日照时数130小时,10厘米地温6.4℃。当地友人总结物候说:“绿草如茵空有燕,杨柳抽丝杏花现,半山坡上观杜鹃”。写得生机盎然。清明节气,中西部地区开始抢种春小麦,就是谚语说的“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忙种麦,虽冷冻不坏”“清明种麦粮满仓,清明一过一把糠”。同时,也开始种瓜种豆,所谓“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一些覆膜作物这时也开始播种了。旋耕、翻地等备耕活动则在始终不懈地进行。特别应该提出,这个节气是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在内蒙古,植树造林作用巨大,可以防风、保水、调温、调湿、有效改善农田气候,同时,还可以防止或减轻干热风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而这个节气植树,成活率高。
此时农人一家都会忙碌起来,我有一首《浣溪沙》,写家人顶凌抢种麦子的情形:
“长者扶犁驭老牛,
壮年得得点葫头。
匀抛良种入田畴。
箕畚分肥肥护本,
簸梭行垅垅平沟。
彩衣布谷唱啁啾。”
这里说的点葫芦头、箕畚、簸梭,小孩子们大多都不知道说的是何物了。
【清明礼俗】
清明起初只是节气名称,大约在唐代,逐渐与三月的寒食节、上巳节等交汇融合,成为清明节。上巳节修禊踏青,插枫戴柳,采野菜,戴荠花,祭神灵,卜年成,文人们雾会云集,流觞曲水,各展才情,自求百福。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但人们往往把它和清明连起来说。民间传说,寒食节因纪念春秋时期的名臣介子推而起。但后来,学界说法讲究越来越多。除少数人认同民间有关介子推的说法外,绝大多数学者对此节的起源均有不同看法,讨论得也很热闹。我们不搞这方面专门研究,于是还相信此节与介子推有关。过去寒食节的礼俗很多,除了禁火、吃冷食、扫墓、折柳插门之外,还有好多娱乐活动,如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等。
清明的前前后后,一方面要上坟扫墓,祭祀先人,一方面又因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于是人们也就借机放松自己的身心。这样一来,清明节,既是祭祖扫墓、慎终追远的感伤的日子,也是寻芳插柳、踏青赏春的佳节。寒食节、上巳节的好多有趣活动和游戏,仍然在清明里保留着,焕发着生机活力。写到这里,想起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关于清明的一段描写,抄录下来,以见当时北京风气之一斑,亦可想见北方大致风气:“清明。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京制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琉璃厂为市易之。清明日摘新柳佩带,谚云:‘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又以柳条穿祭余蒸点,至立夏日油煎与小儿食之,谓不齼夏。”内蒙古地区人们对清明节也很重视,除了上坟扫墓、踏青游春之外,不少地方还有禁止烟火,门插柳枝等习惯。东部多于清明日吃煎饼、炒鸡蛋,染红鸡蛋相互馈赠,妇女出游“跑百病”,用河水洗眼睛,祈求一年内心清眼明。中西部地区则有蒸寒燕儿,给儿童挂清明串串等习俗。
对于清明节,我们从小就十分重视,因为当时经济困难,过清明,可以吃一些好的东西,至今还记忆犹新。前年清明,我在微信上以《清明风色好,颁白故人多》为题发了几篇关于清明与寒食的诗,现在并前面的小序一起抄给大家:
清明时节,人多出行道路,踏青扫墓,各任其事。依古贤诗意,此际万物更新,风色正好,所谓春意盎然。然而天气乍暖犹寒,形神亦有不易安排处。况我当年朋侪,今皆鬓发斑白,尤当珍重,以养身心,以成夙志,以期寿考,以慰亲友。谨录历年清明旧作数首,若奉一瓣心香。
五律 清明
众树生新色,盈城舞纸鸢。
野人方献曝,榆火已催传。
祭酒碧梧老,伤心红泪涟。
年年魂断处,缺月伴青天。
七律 清明
北山怀抱午风微,经眼城乌次第飞。
气象清明留素冷,天心朗润感初肥。
碧梧雨上桃花路,蓝浦珠还燕子帏。
晚向重楼吟月色,应怜钩小照人衣。
七律 清明感赋
一日清明未下楼,马龙车水势难收。
堪怜陌上疏青草,不解人间冷淡愁。
几线鸢飞风物变,满庭册卷岁时流。
浮云向晚匆匆聚,好雨来朝遍九州。
七律 寒食
山中草木枉飞灰,避世良臣安在哉。
终古南天红未了,及今北地绿初回。
长榆俯仰燃薪止,细线张弛舞鹞来。
且向东君迎好雨,沛然为洗百花开。
这几首诗不是同一年写的,词句拙劣,意境浅薄,自在作者意中。但这几首诗,确也证明我对清明这个节气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系民进内蒙古区委会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