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厚德 泽被苍生
陆琦,1921年生,温州瓯海人,1956年加入民进,曾任民进浙江省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著名肛肠科专家、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痔科(肛肠外科前身)创始人,并于1956~1984年担任首任主任。从医几十年,陆琦在治疗痔疮、肛瘘和肛裂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我国肛肠外科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8月16日,浙江省举办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全省医疗系统10位“重量级”专家荣获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他们都是医学泰斗,桃李满堂;穷其一生,勇攀医学高峰。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被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称为“痔科元老”的陆琦教授,已是98岁高龄。
医者仁心 以身载道
陆琦出身杏林世家,祖父、曾祖父都是瓯海当地有名的中医。受家庭影响,陆琦自小立志从医,并考入瓯海医专学习西医。
人们常说,十人九痔,痔疾发作时的疼痛往往令人难以忍受。但在当时西医尚没有专门的肛肠科,只能靠打吗啡镇痛。在老师林镜平设立在瓯海医院的外科学习班里,年轻的陆琦目睹了太多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许多从农村来的病人,一直拖到无法正常行走才到医院就诊。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陆琦很想找出方法帮助他们解除病痛,这,就是他选择成为肛肠科医生的初衷。
了解学生心中所想的林镜平,在离开瓯海前赠送给陆琦一本英文版的肛肠疾病教材,这本出版于1902年的教材,伴随陆琦走过了整个从医生涯。而他的岳父也是瓯海医专的老师吴一林从日本留洋归来,带回了大量的西医书籍和前沿的医学理念,也对陆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业后,陆琦在自己开办的诊所里一面行医,一面专心研究肛肠疾病。由于西医没有好的治疗办法,陆琦就把眼光转向了中医。他学习中医的传统疗法,听说哪里有偏方、秘方,就千方百计去搜罗,并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和西医科学手段结合起来,在多年探索中,陆琦积累了数以千计的照片和书写工整的说明,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痔插药疗法”。该疗法不用开刀、不用吃药、治疗时不影响生活,至今仍在临床沿用。渐渐地,陆琦成了闻名乡里的除痔名医,慕名而来的患者不计其数。为了方便患者就诊,陆琦还在杭州设立了诊所,定期出诊。
20世纪50年代初,陆琦把自己对于肛肠疾病的认知和治疗原理以及治疗验方总结成册,向当时的华东卫生部部长崔义田打了报告。在医疗领域,验方和治疗技术往往被视为家传之密,而陆琦却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自己的验方,显示出为广大痔病患者服务的博大情怀。
这份报告引起了高度重视。1954年,浙江省决定由陆琦领衔在浙医二院进行插药实验。实验做了一年多,用药都是陆琦免费提供的,最终110多个病例,治愈率达到97%以上,剩下的病情也都有所好转。1955年,省卫生厅在解放路太平洋电影院召开学习祖国医学表彰大会,奖励陆琦3000元奖金,这在当时不啻为一笔“巨款”。
勤研不止 誉满杏林
1956年,陆琦被省卫生厅任命为肛门科主任,在浙医二院设立肛门外科;1957年,随着院系调整,他转到浙医一院工作。在如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院史馆里,陆琦“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位置,应该说,由于陆琦的奉献精神和不懈研究,才让浙江的肛肠医学走在全国的前列,让全国的肛肠外科开始蓬勃发展。
作为中国第一个肛肠外科,浙一痔科成立伊始仅有12张床位,而每天的门诊量就达到三四十人,很多患者没办法住院治疗。为了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陆琦开始了内痔套扎疗法和套扎器的设计之路。内痔套扎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器械,将小型胶圈套入内痔的根部,利用胶圈较强的弹性束扎力,阻断内痔血供,使内痔缺血、坏死、脱落,从而治愈痔疾。根据这一设想,陆琦亲自联系杭州锅炉厂做临床试验,自己取材设计手术工具,经过多次的实验和改进,这一疗法终于取得了成功,套扎用具仅需几分钱,而一台手术几块钱即可完成,同时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楚。时至今日,“陆氏套扎疗法”仍是治疗痔疾的首选方法。在潜心研究痔疮治疗新方法的同时,陆琦和同事还开设了肛肠病学习班,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发明的技术方法和行之有效的验方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学习班开设期间,每年三十余期,每期学员数十到百余人,他们中有不少人日后成了国内肛肠领域的权威及骨干。
1980年,全国首届肛肠病学术交流大会召开,并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陆琦当选为副会长。在卫生部的委托下,陆琦还创办了《中国肛肠病杂志》并担任首任编委会主任兼总编辑,目前该刊仍然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肛肠病杂志。
陆琦也为中西方肛肠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一次在美国访问期间,他得知国外的痔疾治疗仍停留在老旧的外科手术时,便为美国同行示范了无痛微创的除痔方式,受到国外同行的赞赏。1997年,陆琦受聘担任美国国际肛肠专科医学会副会长。
结缘总理 一生佳话
在陆琦几十年从医生涯中,曾两次为周恩来总理治疗痔疾,并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结下深厚情谊。每每回忆起这段缘分,陆琦总会流露出对总理和邓大姐深深的怀念之意。
1960年的深秋,浙江省公安厅和卫生厅的工作人员忽然登门拜访,邀请陆琦去北京会诊。陆琦坐飞机来到北京后,随即被汽车送进了中南海西花厅。原来,当时周总理马上要去东欧诸国访问,但突然痔疾发作,急需治疗。而不到40岁的陆琦,已经是全国治疗痔疮最好的专家之一,于是有关部门决定由他承担这项任务。
总理政务繁忙,经常工作到夜里一两点钟,陆琦的任务就是尽快消除炎症,同时不影响总理的工作。在北京的一个多星期,陆琦一直住在中南海的招待所里,每天早上10点左右,他都要观察病情,开出处方,向工作人员交代哪些口服,哪些外用。陆琦说,当时各种看家本领都用上了,有祖传的中药处方,还有中西医结合的应急性消炎治疗,炎症消退后,他又给总理设计了一个坐浴的架子,这个架子可以折叠,便于携带。周总理最后按原计划顺利出访。出访前,总理跟陆琦约定:“等我回来,选择时间再来找你治疗。”陆琦回杭时,周总理还特意送给他一张亲笔签名的照片。
1962年底,周总理如约来杭治疗痔疾,下榻在西子湖畔的杭州饭店。为方便给日夜操劳的总理治疗,陆琦也住进了杭州饭店。针对总理的症状,陆琦决定采用内痔插药疗法。经过短短十余天的无痛治疗,总理的痔疾基本痊愈,解除了多年的困扰。
离杭返京前,周总理在楼外楼宴请所有参与诊治的医护和保卫人员,并亲自向“陆大夫”敬了一杯酒。行前,受总理的委托,邓大姐还在省公安厅领导的陪同下,专程来到陆琦位于佑圣观路的家中,看望他的母亲、夫人以及孩子们,并邀请陆琦夫妇到北京过年。这一次,陆琦夫妇在中南海住了足足半个多月,得到了周总理和邓大姐无微不至的关怀,留下了毕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在京期间,总理还把陆琦介绍给其他领导人,并说:“有痔疮,就找陆琦大夫”。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前不久,陆琦应邀出席“周恩来与杭州”纪念展开幕式。在50多年前周恩来夫妇和陆琦夫妇留下的那张珍贵合影前,总理的侄女周秉德紧紧握住陆琦的手说:“陆大夫,您是国宝啊,请一定保重!”
情系民进 仁德者寿
1956年,在时任杭州市副市长陈礼节的动员下,由余文光(时任浙医二院院长)、石华玉(时任浙医二院胸外科主任)介绍,陆琦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在“文革”前担任了民进浙医一院支部的支部主任。
“文革”期间,民进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到1979年恢复活动时,支部仅剩陆琦等5名会员,在陆琦等人努力下,到1982年底,支部已有21位会员,分布在外科、泌尿科、痔科、皮肤科、胸外科、放射科、药房等七个科室,绝大部分是业务骨干。目前,浙医一院民进组织共有会员99人,是全省民进会员数量最多的基层组织,并有两位会员担任了医院副院长职务。
在做好基层工作的同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年逾花甲的陆琦还多次参加民进省委会开展的各类医疗扶贫、送医下乡活动,山区、海岛,军营、学校,档案里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他的身影。
1993年,民进省委会在浙西衢县航埠镇卫生院设立了新的医疗扶持点。当人们从《衢州日报》上得知曾为周总理看过病的痔科专家陆琦要来衢州的消息后,从江山、常山、衢化等地赶来的患者蜂拥而至,有位患者一见到陆琦就激动地说:“陆教授,我找了你三年,今天终于如愿了!”除了诊断疑难杂症、手把手指导手术,陆琦还亲自为多名痔疮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他还经常带上痔科特效药,捐赠给贫困山区的病人,遂昌、武义、文成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如今,已届期颐之年的陆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身板笔挺,手脚灵便。他说,学医就是为人服务,一定要牢记两个字:仁德。仁,就是对病人要仁爱,有怜悯之心;德,就是要讲道德,要忠厚。这是做人之道,也是行医之道。
2016年,陆琦向医院捐赠了当年为周恩来总理治病的珍贵史料,多年来获得的荣誉证书,还有一套自己创新设计内痔套扎器等,并被医院特聘为终身教授。老一辈医学专家的仁德之心,堪为后辈之楷模。
(作者单位:民进浙江省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