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聚焦

传承历史文化 增强指位功能

发布时间:2020-01-10 来源:团结报

放大

缩小

  2019年12月20日,江苏省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南京市已通车过江通道命名更名情况。南京市已建成的跨江桥梁二桥、三桥、四桥结束了以工程编号命名的历史,改为以过江通道穿越的洲名或者临近的地名、衔接的道路来命名,更好地增强了过江通道的指位功能,传承南京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

  如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更名为南京八卦洲长江大桥,简称为八卦洲大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更名为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简称为大胜关大桥;南京长江第四大桥,更名为南京栖霞山长江大桥,简称为栖霞山大桥。

  这些过江通道的成功更名,离不开民进会员的助力。早在2016年,南京民进会员、时任南京市政协委员方贵平就注意到这一现象,南京市长江大桥、二桥、三桥、四桥,并不是沿着长江由上游到下游排列,缺乏指位性、文化性及地域特色,与南京市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不相匹配。这些名称大量出现在南京市政府文件和主要媒体中,已经约定俗成,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2017年南京市两会上,方贵平提交了《关于给南京的大桥、道路和地铁起个好听又易记名字的建议》。提案中说,简单地用数字编号进行公共设施命名,不利于记忆,不便于使用,不文雅大方。

  提案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地理名称和建筑景观的命名工作,建立有南京特色名称管理制度,把地理名称这件“小事”管理起来。对目前已出现混乱名称,重新梳理一次,统一向社会公示正名;对新出现的地理名称,由政府指定机构统一发布,并广而告之。作为管理制度,南京今后新建建筑、道路和高架桥等交通设施的名称,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先构想好,做到“三同时”,同时起名、同时规划、同时公示。这样就可以减少命名混乱。

  这一提案,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南京电视台、《南京日报》等对其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作者:孙敏敏     责任编辑:Administrator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