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旻:“六元协同”转型发展支撑高效减排
我国碳减排压力巨大。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碳减排,以减排促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底座,需从制度、产业、科技、财税、教育、区域协同等多方面组合发力,托举高质量绿色发展,快速实现“碳达峰”减排目标。
系统设计,强化碳减排的理论和制度供给。强化核心理论研究,为减排促发展提供明确的框架、路线。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地域聚集性与区域地域不平衡性,急需发展立足中国特色的绿色高质量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科学指导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时俱进调整碳减排制度供给,保障减排规划切实落地。适时调整碳减排考核指标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实现碳减排成效评估。在减排管理中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平均“摊派”、“一关了之”,需要以“绣花针”式的精细,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减排路径与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
绿色牵引,加速引导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历史与基础,差异化推进传统高耗能产业结构转型。各地区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本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立足双循环,探索高耗能产业差异化淘汰路线图。以“双碳”目标引领产业内部加速转型,催生产业新集群。
科技支撑,探索减排新思路、新技术。推进面向“双碳”需求的重大基础研究、军民融合研究成果转化,为减排提供创造性支撑。科技支撑传统高耗能改造,助力减排攻坚。
财税引导,发挥市场调节的力量。立足地域特色,产业发展比较优势,优化服务“双碳”目标的财税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融入,加快破解制约“双碳”发展的主要技术障碍。
区域协同,促成流域、经济区整体性减排。我国幅员辽阔,由于资源环境异质性极其强烈,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而陆地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则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各个区域、流域范围内的空间差异巨大。发挥流域、经济区协同作用,促成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实现区域整体性减排。以区域为单位统筹核算碳减排与经济发展。比如,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目前已形成《长三角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协同控制合作备忘录》,可考虑以此为基础,在大区域内协同统筹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构建区域协同合作“减排”示范区,产出一批适合多区域协同合作减排的政策管理方案、减排协同模式和协同减排新技术。
教育助力,形成低碳产业人才集聚高地。在“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球性热点问题的背景下,一大批新兴的与“双碳”直接相关的新产业或传统产业中服务“双碳”的新业务层出不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碳相关工作将出现上千万个就业岗位空缺,特别是碳排放核算、碳排放国际贸易谈判、碳排放国际法务等,而目前我国相关人才储备不足,应构建“碳中和科学”一级学科,形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双碳”高端人才。此外,应加强中小学阶段“双碳”知识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
(作者系民进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