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一)
马克思主义创立160多年来,始终受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当今世界,伴随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始终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内容。因此,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首要的贯穿始终的问题,就是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把握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健康发展。
1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铁”组成的科学体系,必须从基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肢解和割裂开来,或把它的一些个别论断绝对化与神圣化。早在1916年,列宁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它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延安时期,毛泽东强调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准确地而不是随意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科学体系,同它们的个别论断明确地区分开来的原则。在我们致力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时,邓小平所确立的这一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历史上,种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惯用手法,就是歪曲、肢解和割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摘取和曲解其中的片言只语,去代替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当前,理论方面的争论已经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甚至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都遭到怀疑和否定。理论要彻底,就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界限,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西方政客和资产阶级的学者宣称马克思主义“破产了”,社会主义已经“失败”,共产主义理想已“被埋葬”。《大失败》一书认为,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失误的根本原因是“在思想领域”,是对历史发展作出了“根本错误的判断”。曾流亡英国的前波兰哲学家莱塞克·科拉科夫斯基,诬蔑“马克思主义是本世纪最大的空想”。他们都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种论调在我国理论界也是有反映的,如有的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破了产”;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沦为教条”,是“伪学术”,不能被视为“社会科学”;甚至有人将马克思主义诬为“霸道的理论和逻辑”等等。如果说存在反马克思主义倾向的话,那末这就是最突出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引起人们如此关注的伟大学说,其产生决不是偶然的。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因资本主义矛盾而兴起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客观可能。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工人运动,通过实际调查,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正确地回答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无产阶级理论体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社会主义并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的观察中,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和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结果的综合。这种综合,同以往各种远离现实生活、徘徊于抽象“人性”和“理性”王国之中的社会学说不同,它把理论奠立在现实世界的土壤之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把社会主义“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从而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社会思想领域实现了伟大的变革。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的独自一套的学说,而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思想家们,对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都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17-18世纪的英法唯物主义,到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等等,对人类知识宝库都提供了部分真理,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沿着螺旋形的上升线,不断地向客观真理接近。它们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提供对自然和历史的真正科学的说明,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合理的因素和有价值的成果,却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丰富的思想资料。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以前人提供的思想文化成果为前提的。他说:“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末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它继续不断地从各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的成果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可见,马克思主义对其他一切学派,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实中的,从不采取宗派主义的态度,恰恰相反,它认真继承和汲取各个学派中一切有价值甚至是点滴的合理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总结了过去,而且继往开来,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地开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宏伟前景。当然在现实中解决好这些问题,并非易事,甚至会出现失误,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东西。
从理论形态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的观点、学说的体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进一步走向共产主义的理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严整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它从这三个基本方面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规律作了最深刻的揭示。正像现实生活诸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样,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这三个方面也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其中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根本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其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纲领和由以上两方面所得出的结论。这三个方面的结合提供了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作的科学预见。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并不是凝固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恩格斯反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是同革命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一道前进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的理论”,同其严整的思想体系,并非相悖,而是完全一致的。真理是全面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的体系,不仅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而且反映它的运动过程。它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才能达到对全体的认识。因此,马克思主义体系,本质上是包含发展原则在内的完备的学说。恩格斯曾这样指出:“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最后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的药方,它就远不是完备的;结论要是没有使它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不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里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可见,并非任何体系都会窒息发展,问题是要对体系作出科学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体系加以深入分析,可以分成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一是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也即关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观点和方法,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即通常所说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一再强调,他们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是研究问题的指南。这是不会过时的。二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体系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概括地讲,这些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学说;劳动价值论和关于揭露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的剩余价值学说;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等。这些基本原理,主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特殊运动规律,解答了人类历史诸阶段的基本矛盾和时代课题。只要这个历史过程和时代矛盾依然存在,这些基本原理就不会过时,就仍然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在今天的形势下,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坚持和研究这些基本原理,并且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用新的经验、新的思想去丰富和发展它,决不能因为某些局部的特殊情况和特殊变化而否定其普遍指导意义。三是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中,还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社会矛盾和革命形势而得出的个别结论。比如,社会主义革命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和“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革命在城市爆发夺取政权和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等。这些个别结论因根据当时特殊革命形势和环境而得出的正确认识,有着直接的现实性,对当时的革命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但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它们会因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而变成过时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个别结论失效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是以这样极其审慎的科学态度来对待他们著作中所阐明的这些基本原理的。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这部划时代的著作,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一系列基本原理,同时也反映着它问世时代的革命形势。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它的作者敏锐地看到,《宣言》有些地方“已经过时”,有的“是不完全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但是同时又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还是完全正确的”。恩格斯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就是要用每个时代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结构,去说明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后来,当有人把这个原理作了形而上学绝对化的理解时,恩格斯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个基本原理,同时又进一步阐明了思想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恩格斯为我们捍卫、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从上述可见,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对社会历史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就因为它正确。它不仅科学地揭示出社会历史的客观真理,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化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列宁曾高度地评价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正是由于它的创立才使社会科学变成真正的科学。他把唯物主义历史观称为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我们有些人,信口开河地将马克思主义诬为“伪学术”,甚至要把它从社会科学中驱逐出去,实在是一种浅薄的表现和轻率之举。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需要我们打破成规,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提出一些过去马克思主义著作没有讲的看法,甚至会出现一些偏颇的看法,只要大方向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鼓励,而不能视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我们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一方面鼓励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另一方面对那些明显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着眼,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个方面或某些观点从它的整体中游离出来,加以片面夸大,加以绝对化,才能正确地理解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观点。
在判断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我们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观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仅包括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包括它的发展过程。那些为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性认识,无疑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的理论,凝结了各个时代的科学真理和新的经验。比如,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经验,就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它自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真伪的标准。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不仅在理论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在实践中从根本上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否定世界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损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2坚持马克思主义,抵制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有生命力的,只要我们对它正确地理解、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它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失败的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而是对它不正确解释、运用及对它的种种扭曲和诬蔑。邓小平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对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有力回击,也是我们评价马克思主义价值和社会主义命运的指导原则。
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其国际的背景和深刻的社会原因。首先,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比较容易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比如,第二国际时期的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他们都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极大危害。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展“和平演变”战略,往往把意识形态作为他们的主要战场、主要斗争武器。他们利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机会,大量传播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或者通过电台、书刊等出版物,直接散布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如果我们抵制不力,任其发展,就会逐渐搞乱人们的思想,动摇人们的信念。同时也要看到,当代社会实践出现许多新情况,提出许多新问题。比如,新科技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新变化,需要马克思主义作出科学的解释;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提出许多新课题,它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等等,都需要作出科学的回答。正如恩格斯所说,“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当马克思主义还未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的时候,有些人就会以此为借口否定马克思主义,或者提出一些错误的、具有蛊惑性的材料和观点,混淆视听,占领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思想体系的并存和对抗,将是长期的,而且在这一漫长历史过程中,一定时期社会主义还会处在低谷。列宁说,“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更加全面地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资本主义往往会利用这种优势来反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敢于并善于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斗争,而且还要用社会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政治的不断完善,来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对此,必须有明确的和冷静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稳妥、有力的对策。
首先,在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60多年来,我们在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不可没。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一种误解,认为它只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而不具有科学认识的功能,也就是把它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中也包含某些真理性的认识,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阶级性丝毫无损于其客观真理性,“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这一本质特征,就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高于和优于以往一切关于历史的理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意识形态和科学性是一致的,它既是一定阶级利益的表达,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又是科学真理,具有理论思维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态度对待意识形态。过分夸大意识形态的斗争是不对的,但完全抹煞意识形态斗争也是错误的。
理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尤其如此。理论争论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一种形式。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是复杂多样的,存在各种矛盾,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明辨理论是非,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如果放弃理论争论,错误思潮就会滋长,影响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事业。开展理论争论,批评错误观点,最忌讳搞大批判,必须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防止简单化。总之,在原则问题上,在大的理论是非面前,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其次,要通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来谋求自我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然会以理论争论这一形式出现,虽然并非所有学术理论争论都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学术争论同意识形态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有些学术理论问题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有的人还蓄意利用抽象的学术理论形式进行政治斗争,即所谓“非政治化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这种异常复杂情况,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善于分辨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从而正确理解和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地实行学术自由,创造宽松的研究和探讨问题的环境,但又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社会主义学术理论的繁荣,就是在这两者矛盾统一中实现的。
最后,要战胜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关键在于在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区分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这样就会抹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完整性。当前确实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如何更好地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变化了的新形势的问题,必须站在当代社会实践的高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
3从统一性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
一是要认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产生和传播160多年来,那些公开的反对者虽未完全退场,但却逐渐减少。可是,由于没有能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在统一性,“以马反马”者,却大有人在。他们或者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论断的差异,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适性;或者用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论断,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一致性;或者用马克思、恩格斯某些个别论断的过时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如此等等。上述种种反马克思主义论调,都是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在统一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奋斗。维护和发展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此基础上实现全人类的利益,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根本目标。为此,他们探索和回答了三大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病在哪里?理想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路在何方?批判和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需要怎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经过他们的毕生探索,得出了“两个必然”的重大结论,这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的同时也是“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坚定维护和发展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对资本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批判态度、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去奋斗,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概括说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实现论(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就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而言,他们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有一个从非马克思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他们不同时期的著作论述,其真理性是有差别的。只有当他们创立了具有科学价值取向、科学理论体系,并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翻身解放、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真理时,他们才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或写的每一句话,提出的每一个观点、每一种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只有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统一的内容,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才是我们应当坚持、能够坚持的。比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立场,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但是,它的方法论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在实践中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在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是实践中必然坚持的根本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解放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但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巩固政权后,缩小阶级差别、寻求阶级合作,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形式,因为只有如此,才更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生产力观点也是这样。在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通过推翻旧制度解放生产力,特别是解放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这种最伟大的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在建设时期,党要通过改革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关系就是合理的、正当的。
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在统一性,就要防止不分析时代条件,不分析具体观点、论断和结论与基本立场、方法是否具有内在统一性,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任何一种观点、论断和结论都当作真理,以个别反对一般,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在这种意义上,教条主义同样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
二是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统一性。近年来,有人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严重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党在坚持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们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一句话,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了起来。首先,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又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取酬的基本经济制度,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政治制度,坚持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采取了灵活务实的实践策略,把制度安排和实践策略建立在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上,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责任编辑:吴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