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二)
当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如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主张全盘“私有化”、宣扬西方价值观、鼓吹西方的宪政等,就其实质而言仍是反对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在各个学术领域。比如,在哲学方面,宣扬一种没有主体便没有客体的主体哲学,用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领域,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甚至企图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政治学领域,鼓吹政治多元化,否定共产党领导,对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在历史学领域,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否定任何革命,曲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特别是否定20世纪的中国革命史,等等。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同各种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进行坚决地斗争。
1必须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无用论”
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一种国际性反动思潮。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它宣称是科学的问题上”已经过时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从新技术革命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出发,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失去应用前提”,并试图用西方学术派别的观点来补救马克思主义“过时”的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多年来一直都有人鼓吹“过时论”的观点。有的人说,“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了。”有的人则用时代主题“转变论”为“过时论”提供理论依据,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形态”,取代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即传统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主要理论错误在于,借口时代条件的变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首先,他们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揭示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看成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把它的一些原理教条化,一旦某个原理不能说明变化了的情况,他们便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其次,他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学说,它不断用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的过时,正是这种发展精神的体现,而不意味马克思主义“过时”。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其目的是从根本上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消解”和“疏离”社会主义的“正统意识形态”或“主流意识形态”。
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由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变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由理论变成活生生的实践,深刻地改变了和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这个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不会过时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马克思主义在当前遇到挫折,但是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吸取新的思想成果,它是会更加茁壮地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无庸置疑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的观点和方法,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系列著作阐发和完善起来的。否定马列著作,无异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必须承认,马列著作、包括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的经典性著作,都带有它写作时代的某些特征,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观点会失效,但包含在其中的基本原理是不会过时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2必须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维系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所以,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共存和对立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始终都是争论的焦点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出版了《意识形态的总结》一书,鼓吹“淡化意识形态”。后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60年代下半期兴起的“新左派”运动,又提出“再意识形态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时,更是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超级武器”,认为“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在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中“将起决定性作用”。很显然,西方政界要人和学者,无论“淡化”还是“再化”,都是反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他们决不“淡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是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加以强化。在我国理论界,有些人不去分析西方“意识形态淡化论”的实质,荒谬地提出“‘疏离’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可以消解正统意识形态”,可以有效地“浸蚀”和“解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统体制”。在用什么取代“主流意识形态”问题上,有人主张西方的“后现代观念,在现在的中国,有瓦解、解构正统意识形态的作用”,有人主张“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主要成分”等等。这些见诸于报端的言论同西方学者提出的“终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西方价值观念取而代之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不简单地排斥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否定“大众文化”的积极意义,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批判地汲取其中包含的有价值的思想成果,以丰富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试图以西方现代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既不符合科学,也不符合现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这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人为的,归根结底,它是由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的,同时也决定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但是,意识形态并不只具有受动性,它反过来又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能动的反作用,支持和推动它们的巩固与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削弱或者取消某一个方面,都会危及社会主义整体。前苏联演变的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苏共长期以来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进而脱离自己的阶级基础和社会群众基础,导致具有7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崩溃。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各个时代都是如此。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忠孝信义等概念,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则是自由、平等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它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在理论上的反映。这些理论不能不作为意识形态在当时的上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指出,“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存在,在社会主义已成为现实的情况下,当然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的。所以,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们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主旋律,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团结和稳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剧变和意识形态上的惨痛教训,是应该认真汲取的。
3必须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多年来,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过不少争论,但对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理,并没有什么置疑。然而,学术界现在竟有人割裂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天然联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而是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并且找到所谓“经典”依据,即列宁说过,“工人阶级只能产生工联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从外面灌输给工人的”。以此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它与工人阶级并没有什么关系”。这种奇谈怪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多年来理论界出现的曲解马克思主义,歪曲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关系,甚至贬损工人阶级历史作用的结果。
列宁在1902年出版的《怎么办》一书中,针对经济派否定革命理论的错误观点,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的关系,论证了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巨大作用。他指出,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工人所必要的某些法律等等信念,而不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他根据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出“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或者说“灌输”,才使工人阶级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从而自觉地去为本阶级的整体利益进行斗争。列宁这里阐述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即“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如果从列宁的论述中得出马克思主义由于是由知识分子创立的,因而就是知识分子的世界观,那末就大谬其然了。
我们知道,工人阶级在历史上是一个备受压迫的阶级,他们不占有物质的生产资料,从而也不占有精神的生产资料,他们没有条件单独创造自己的思想体系。因而,他们的思想体系只能由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知识分子来创造。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这些出身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只有背弃原来的阶级,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立场上,才能完成这样的创造任务。历史正是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学说过程中,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最后才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创立的学说,已不属于他们出身的那个阶级,而是属于他们终生为之奋斗的工人阶级。正像马克思在他理论活动初始所预示的,“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可见,从一开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把自己的理论创造,同工人阶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像他们的同时代人费尔巴哈和卢格那样,脱离当时的社会实践和工人运动,那末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呼唤自己的理论,才应运而生的。如果没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并日益激化,如果没有当时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作为工人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不可能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正是科学地解答了当时时代矛盾和社会实践提出的间题,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为工人阶级所接受,才成为他们公认的指导思想。从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来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自身解放取得如此巨大的进展,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取得的各种辉煌成就,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
4必须坚决反对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当前,反马克思主义倾向,更突出地表现在反对社会主义及其根本制度问题上。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国际敌对势力弹冠相庆,叫嚣社会主义“大失败”,说社会主义是“本世纪最大的空想”,攻击俄国十月革命是犯了“原罪”等等。在我国理论界,也有一些人宣称共产主义是乌托邦,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破了产”。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生的错误,正在于机械搬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从而使社会主义变成一种缺乏活力的、扭曲的形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重大损失。但是,也不能把这种过错完全归于某几个领导人,应该看到,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曲折过程。由于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出现曲折也是难免的。从根本上说,对社会主义的具体的、深入的认识,只能是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结果。由于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把这些问题简单地归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甚至把它诬为是“空想”,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缺乏唯物主义基础,以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作为它的理论依据;二是脱离现实斗争,仅停留于对工人阶级的道义上的同情。从根本上讲,这种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不成熟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一开始就敏锐地洞见到空想社会主义的这种非科学性,并立志为共产主义提供“理论论证”。针对它的代表人物所搞的各种社会主义实验,马克思尖锐地指出:现在不是要搞什么社会主义的实验,“如果实际试验成为普遍性的,那么,只要它一成为危险的东西,就会得到大炮的回答”,“我坚信,真正危险的并不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它的理论论证。”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他们理论活动初始,就注重研究当时的社会斗争和工人运动,研究世界历史、政治经济学,并对建立在各种唯心主义历史之上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无情批判。恩格斯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才使无产阶级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道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反观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上的最大失误,也正在于没有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特定历史条件相结合,因此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反差。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并设想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但历史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恰恰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因此,更需要根据这样的特殊历史环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出新的解释和新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则,总结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实践表明,这种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经济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的人却极力鼓吹“私有化”,甚至否定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还有的人用抽象人性论为私有化提供理论依据,说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追求权力和金钱是“第一原动力”,等等。这种论调抹杀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性质。否定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不仅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否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和思想文化,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科学阐明了私有制的发生、发展和社会本质。我们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既注重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又保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不仅应当在理论上坚持这一根本原则,而且在方针政策上要体现这一原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来看,要正确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当前的实际相结合,提出新的理论和新的政策。比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引进市场机制、以及坚持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有创新,把它同马克思、恩格斯阐发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割裂开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当前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拼命鼓吹西方的宪政,妄图否定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鼓吹西方“宪政”的实质和核心在于,从根本上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众所周知,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历来都是一个根本问题,不论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最终都是为了解决政权问题。因此,建立什么样的民主制度,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属于什么性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才能得到科学的阐明。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具有很强的阶级属性。我国的国体,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此相联系,我国的政体,即政权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样的制度里,民主是广大人民的民主,人权是广大人民享有的权利。就其本质而言,它摒弃了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民主的局限性,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民主权利。当然,不可否认,由于我们的民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体制上还存在缺陷,人民的民主权利还没有完全充分体现,这正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解决的问题。而西方所谓“宪政”的鼓吹者正是利用我们存在的不足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具体地讲,这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国体和政体,放弃人民民主专政,放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西方的总统制、两院制和三权分立。一句话,就是要中国人民放弃浴血奋战、艰苦奋斗而取得的社会主义成果,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这些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
5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首先,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探索中缺乏经验造成的,有些是对改革的曲解、干扰造成的。对于前者,经验不足,需要总结经验教训,端正前进道路;对于后者,要加以识别,认真排除,这样才能保证改革大业顺利推进。有人不提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并把别人推到“反对改革”的方面去,好像改革既然是时代大势所趋,可以不管什么方向不方向,只要是“改革”就行。我们知道,戈尔巴乔夫、叶利钦都说坚持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叶利钦提出了自由民主主义。改革的结果是把苏联的社会主义颠覆端锅,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成了四分五裂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有些人希望我们走苏东转型的道路,除了这些人,没有人赞成我们重蹈苏联“改革”导致亡党亡国的覆辙。所以,我们党始终保持清醒,教育人民群众,强调划清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多次说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完全正确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根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基本路线在新时期的理论升华和展开,是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创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基本路线,是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
“全面”,就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不能割裂。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的核心问题,或称为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而要发展就得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又是两个基本点的含义。从经济学上说,就是现代化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发展生产力是决定因素,邓小平强调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生产力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这个大系统。改革是为发展提供动力,属于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领域的事,其目的也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这又涉及改革的方向问题,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框架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所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有机整体。
“准确”,就是正确把握基本路线的科学内涵,不能加以曲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理解只要能赚钱就是发展,或者仅仅追求GDP的增长就是发展,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本来就有明确的含义,属于经济和政治的方向问题,关键是全面坚持,一个也不能少。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不能离开这个大方向;开放是保持主权和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开放,不是让外国资本主义控制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坚持基本路线既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路线,与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相吻合的。我们必须用“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信念来扫清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责任编辑:吴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