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四)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又增添了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出现了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交错混杂的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还要认清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实质,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1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实质
对物的依赖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第二大形态”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里,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商品交换渗透到社会的一切关系之中,使得个人从“人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以独立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造成了“人的独立性”。
“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封建宗法等级关系,它确认了人们彼此之间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而存在,不存在任何人格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别。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冲破了地域的束缚,拓展了人的社会活动空间。商品经济贯彻其价值规律的强制力量,又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竞争观念和奋斗精神。这一切都肯定了人的独立性,并凸显了其主体能动精神。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本主义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但另一方面,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货币从手段变成目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日益被物与物的交换关系所掩盖。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值,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追求金钱成了资产阶级惟一的生活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实际上,不仅劳动产品变成了商品,而且劳动力及其所有者也变成了商品,甚至良心、人格、名誉、爱情等,虽然本身并不是商品,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所有者用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资本家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的命运取决于他们所生产的商品在交换中的命运。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的不可克服性,经济危机频发,致使商品成为异己的力量,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这就产生了商品拜物教现象。而劳动者的劳动也是异化劳动,他们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劳动者受其支配。所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独立性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反映。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14至16世纪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标榜,提出了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以人性代替神性,以人间的幸福代替天国的幸福,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到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在经验论哲学基础上,以自然神论代替一神论,把理性推祟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举起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反对教会的权威和封建制度,奠定了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基础。但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是个人本位主义。作为封建主义思想的对立面,它强调个性解放,强调个人权利至上,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打破了封建宗法等级关系,适应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强调自我支配,不受外来约束,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使之成为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主要标准,则失之偏颇。
个人本位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功利论。功利论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历史上功利论思想由来已久,但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则指的是资产阶级的功利论。19世纪英国边沁完整阐述了功利论原则。他认为“个人利益是惟一的现实利益”,“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它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功利论是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对立为基础的,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利益。功利论者也鼓吹普遍个人的利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最初边沁说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不可分的,后来他只是片面地谈论赤裸裸的私人利益。马克思评价说: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惟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预定的和谐下,或者说,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利益、全体有利的事业。“事物的预定的和谐”或“全能的神的保佑”只能是虚假的预设,近代功利论的真谛是着眼于个人的特殊利益、私人利益。功利论必然导向享乐哲学。在古希腊,阿里斯提卜和伊壁鸠鲁就提出了快乐主义的伦理思想,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趋乐避苦。资产阶级早期思想家也以快乐主义作为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武器。功利论者边沁强调追求快乐是人生的惟一目的,个人欲望是功利论的出发点及其归宿,于是贪图享受和挥金如土的享乐哲学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
个人主义道德原则与私有制条件下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相适应。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代表了生产资料占有者——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作为道德原则,个人主义又有着调和社会矛盾的意义。个人主义高唱自由、平等、博爱,高度评价人的自由和对他人的尊重,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不仅在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中具有革命意义,而且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也力图将利己与利他统一起来,高唱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是最大幸福。但是,个人主义功利论将利己心看作人的永恒的本性,认为人们的一切行为原则都是以利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所以在理论上无法真正解决由利己到利他的矛盾,在实际生活中则主要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列宁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才这样想: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利己主义的集中表现是金钱崇拜。马克思这样描述拜金主义: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为了攫取金钱,表现在人的行为上,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语);唯利是图的结果,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
对声、色、货、利的极端贪欲,摧毁了一切道德规范。与此相应,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尼采、叔本华等,鼓吹非道德主义思想,否认道德的意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价值规律作为异己的力量操纵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人们日益丧失自己的个性和尊严,更深地陷入对物的依赖关系之中。于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科学技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精神危机日益加深,吸毒、犯罪、精神病、性放荡到处蔓延,造成了“人性的堕落”。《焦虑的时代》提出一种理论,说人类实际经历了三种不同形式的焦虑:在古代是一种对死亡和命运的焦虑;在中世纪,是一种犯罪感的焦虑;而现代社会,则是一种失去意义和价值之后所产生的焦虑,这种焦虑的根源在于对存在的意义无法加以回答,人失去了用以指明生活意义的精神核心。这正说明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人被异己的力量所支配,成了物质和金钱的奴隶。只有消除对应的物质基础,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2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中国没有经历过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炮舰野蛮地撞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所破坏,资本主义思想也逐渐地涌入中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民族救亡出发,向西方学习,汲取了以进化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竞争学说,鼓吹社会改革。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举起民主、自由的旗帜,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理论,批判封建主义。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高举民主、自由的旗帜,并上升到新的高度。近百年的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状态,封建主义思想与殖民地奴化思想、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结合在一起,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买办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作用,在部分人的心灵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变,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作为最基本的商品经济观念,极大地唤起了人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商品交换带来发达的社会交往,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多样的可能性;商品交换要求交换者在法律上的自由和平等,个人自由、尊严、权利等意识大大增强。这样,以往的保守心态、缺乏责任心的依赖心理、根深蒂固的宗法等级观念,都受到了冲击。但与商品经济相应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人们对商品价值的追求,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存在,金钱至上观念的滋长,也导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困惑。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外开放又使得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例如,就价值观而论,在社会上、尤其在青年学生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姆的伦理思想流行。萨特主张“自我超越”的生活模式,要求人们不再压抑自我个性,要敢于证明自己、努力表现自己的个性;弗洛姆主张“自我实现”的生活模式,强调的是自我设计、自我成才观念。上述伦理思潮强化了个体的自我意识、进取精神,有其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立足点是强烈的“自我”,作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仍然建立在个人主义道德原则基础上,这就有可能走向极端利己主义。金钱崇拜是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依赖关系的本质反映,是个人本位主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基本特征。当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表现与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对理想、前途丧失信心。由于对物的贪婪、依赖以至被物所控制,道德虚无主义与精神危机是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重要表征。在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蚀下,有些人对理想、前途丧失了信心。在金钱至上的氛围中,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成为人生的意义所在,所谓“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向钱看才能向前看”等等。还有些人则采取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态度,助长了道德滑坡。其二,追求享乐。由于对理想、前途失去信心,及时行乐就成为许多人的信条。尤其是某些大款、大腕、大亨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纸醉金迷,声色犬马,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享乐主义逐渐演化成一种社会风气。于是,在相当多的地区,豪华酒楼林立,歌舞厅比比皆是,精品屋生意兴隆,各种高档娱乐场所大兴土木,当某些机关和干部利用特权大肆挥霍公款吃喝玩乐时,享乐主义则直接导致腐败。享乐主义还刺激了嫖娼、吸毒和赌博等丑恶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其三,损人利己。损人利己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主要表现。由于金钱至上、无视社会效益,在一些人看来人与人之间无道义可言。为了追逐金钱,在商业交往中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制假售假,偷税漏税,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在思想文化方面,色情、暴力和铜臭现象,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不惜走私、贩毒、贩黄、拐卖妇女儿童直至杀人越货,破坏社会安定。
其四,部门与地方保护主义。这是扩大了的极端个人主义。它比个体的极端个人主义危害更大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而且它还具有封建特权的特征,要对它进行打击也很困难。部门与地方保护主义的表现,有乱设卡、乱收费,保护本地区本部门制售假冒伪劣,部门和地区领导机关直接参与走私活动等等。这也是腐败现象的主要内容。其五,权钱交易。这是封建特权思想与金钱至上腐朽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某些干部奉行“有权不用,过时作废”的思想,行贿受贿,徇私枉法;某些干部傍大款,导致不少干部走向犯罪。此外,有偿新闻也是权钱交易的突出表现。权钱交易,自然是腐败现象的直接根源。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在我国开放初期的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就提出了“我们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年介绍资本主义国家中进步和有益的东西,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中反动和腐朽的东西”的要求。1980年,他在提出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强调要“同对于资产阶级损人利己、惟利是图思想和其他腐化思想的批判结合起来”。以后,他又反复地阐明这一点,并且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对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想,要采取科学的态度。邓小平反对笼统地重提“兴无灭资”的口号,认为有必要继续研究“什么是资产阶级思想中需要坚决批判和防止蔓延的东西”。他还说过,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我们所要抵制的是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强调“腐朽”二字,就是要把这种思想同西方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相区别,还要同资本主义社会积极的有进步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相区别。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搞市场经济,承认个人利益,并要求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进取性和创造性,就应该重新分析和评价个人主义,要为个人主义正名。个人主义,或者说个人本位主义,是资本主义主导价值观。强调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强调个性解放,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至上,在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所要求的竞争、奋斗模式。但是,个人主义肯定人的自私本性,其出发点和目的都在于个人利益,其功利主义理论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对立,因此无法从利己走向利他。在我国的社会实践中,如果鼓吹个人主义,肯定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加之长期的小农意识,只能导致畸形的个人自我中心主义,导致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市场经济为个人的主体活动创造了广阔的舞台,为个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导向“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本质上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尤其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化社会中,更成为社会伦理的普遍原则。市场经济本身虽然也会诱发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贪婪,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它不应该导向个人主义。就市场经济本身而言,要求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市场,必须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前提,个人又必须通过集体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个人离不开集体而独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市场经济的活力之所在,在此条件下的集体主义,要十分重视保护和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尊重每个劳动者的人格尊严和个性自由,在公正原则下不断提高每个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应提倡的集体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社会每个人的共同利益的集中,是社会每个人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它从根本上保证了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个人利益。所以,维护集体利益,是个人应当履行的义务与责任。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者要自觉克服对自身利益追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反对不顾国家整体利益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全局观念。
(责任编辑:吴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