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本土青少年成长小说重焕生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文学艺术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中国儿童文学也开始走向繁荣。回顾这个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是青少年成长小说,最闪亮的名字,也是擅长写这类小说的作家,比如曹文轩、金曾豪、秦文君、张之路、常新港、程玮,这些作家的作品表现的对象都是13-17岁左右的人群,读者对象也是他们。
2000年前后,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读者群开始分化,中国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群是0-12岁左右的人群。为他们而创作的作品也空前繁荣,分类越来越细。0-3岁的婴儿文学、4-6岁的幼儿文学、7-12岁的童年文学。精美的图画书、快乐的校园小说成为了儿童文学的主力军,甚至之前不怎么景气的童话也变得畅销起来。但是少年文学渐渐失去读者,开始凋零。近年来这种情形愈来愈明显,以青少年人群为读者对象的作品很少,作家也少了。那些原来的少年小说大家这些年都把自己的笔转向了童年文学。
当下,青少年成长小说变得十分稀罕,而所谓的“青春文学”又几乎变成了物质主义与消费娱乐的代名词。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转向了“青春文学”、“玄幻小说”等等时尚和娱乐化的文学品类。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出版社的重心转向童年文学、作者的写作转向童年文学造成的,或者是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改变造成了作家与出版社的重心转移。或者两者互为因果。但“凋蔽的成长小说”,“失去的少年读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不仅儿童文学与童书出版界有目共睹,连学校老师也已察觉。2014年圣诞节前后,我去了内蒙古的校园做活动,最远到了阿拉特前旗,其中一所9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问我:“有没有作家也能到我们的中学部做做讲座?除了世界经典名著,能不能推荐一些当代作家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我们自己怎么找也找不到合适的!”
如果说“0-12岁的儿童时代”是人的童年期,13-17岁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更需要心灵的引导、精神的激励和文学的感动。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对于“青春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真正优秀的当代儿童文学作品是非常缺乏的,当然并非没有,但是显然远远不够,因为中国的中学生人群有整整1.2亿。当然,这里有两个限定词:“优秀的”和“当代的”,或者还应该加上一个:“本土的”。
13-17岁这段时期的孩子主要是游戏、玩乐并且认知与了解世界,是青春成长期,是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时期 。最近十来年中国出版人、教师、家长和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努力与推动,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通过从亲子阅读到作家校园行多种手段的阅读推广,儿童读者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阅读视野日益开阔,阅读期待也在提高。当他们走出儿童时代,进入到青春期成长期的时候,仅仅快餐化与娱乐化、时尚化的阅读是不能满足的,一次性消费式的阅读也是不能满足的。他们会期待更优秀的读物。
文学有文学的使命与坚守。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坚持着对人性的追问,坚持着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也坚持着对社会现实的怀疑与批判。为读者提供阅读的同时,更提供思考,提供价值的认同与情感的共鸣。这些也是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少年小说中最具有价值的地方。希望我们的青少年成长小说接续传统,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