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浏览>开明视点

孔庆勇:影响扶贫深度的十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8-11-15 来源:

放大

缩小

  在我国,扶贫工作的路线基本是:粗放扶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现在我们已进入脱贫攻坚阶段,还有很关键的道路要走。

  扶贫,除了提升“硬件”条件之外,“软件”的提升也必不可少。硬件指的是农村的基本设施、农民的基本保障等可用物质体现的方面,软件指的是为人处世的能力、工作的方法、生活的习惯等个人的道德、知识、能力素养。人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提升人的素质是长治久安的保障。

  扶贫能达到的深度就取决于农村“软、硬件”的建设,而本文所指出的十个问题笔者认为是重中之重。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是社会共识,在不断的环境保护宣传下,农民对于农药等化学危害已有所了解,而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却不重视。在河道上、山谷里、田地中,塑料袋、琉璃渣等生活垃圾遍布;另外,不少猪圈也建在河道边,这些让人无法直视的场景在农村却是司空见惯的。

  生活垃圾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空气变得污浊、水源被污染、卫生状况恶化,农村的恶性疾病、皮肤病等和生活垃圾直接相关的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严重影响到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以及乡村旅游的开发,同时也使得招商引资变得困难。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责任。

  建议:加强对生活垃圾危害性的宣传,让农民产生处理的自觉;加大政府投入,对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增加环保方面的公益性岗位,或引入商业处理模式,改变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的局面;奖罚并举,综合治理生活垃圾问题。

  二、农村厕所改造

  城市人对农村的最大诟病就是厕所,农村厕所脏乱差是城乡差距的一个最具体的体现,所以“厕所革命”被列为农村“三大工程”之首。

  我所扶贫的村基本是旱厕,蚊蝇丛生、气味难闻,还有很多建在河道上,卫生安全无法保证。村里也对一些厕所进行了改造,改造为三格化粪池式厕所,比之前有了较大改善,但还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不够体现在改造的厕所数量远远不够和厕所的卫生处理远远不够两个方面。

  厕所改造,既是对人民身体健康的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开发的基础。

  三、农村饮水安全

  饮水安全其实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部分,饮水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农村的问题较为突出,所以值得单独提出来。农村所言“自来水”和城市的理解是不同的,城市中“自来水”是指通过自来水处理厂净化、消毒后生产出来的符合相应标准的供人们生活、生产使用的水;而农村“自来水”往往只是字面意义的“自来”水,将泉水、河水等通过管道引入家中,打开水龙头出来的水就是“自来水”。

  我所扶贫地区的“自来水”一般只经过沉淀,而无其他处理;好一点的有两个池子用于沉淀,这依然是不够的,沉淀池无人管理,管道无法消毒;饮用河水的就有更多问题,因为河道的污染更为严重。创造条件在农村开办正规的自来水厂,无疑是一件大大的“功德”。


  四、农村交通安全

  “要想富,先修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农村的道路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水泥路基本村村通、户户通,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交通事故。农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程度令人触目惊心,这也是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我所在农村,地处山区,道路曲折,危险丛生,当地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和汽车;山路险峻,当地人也知道,经常“自豪”地说:“在我们这开车不好开吧。”更是经常开快车来显示自己的“有本事”,开车时未见过有戴头盔和系安全带的,坐车的未见、开车的也未见,笔者系了安全带也往往被嘲讽或不以为然;另外,大部分客车的安全带都是坏的,轿车后排的安全带往往被垫子盖住而无法使用;超载、超速是常有的事,交警也见惯不怪,很少处罚,即使处罚也会被当地人通过托关系来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交通违规的发生。

  建议:加强交通安全的宣传,严格对交通违规行为的处罚,加大对道路的养护(尤其是及时清理路上的沙石、修补路面坑洼等),改善车辆的状况。

  五、乡村教师素养

  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其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水平;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力量是教师。对于农村,教师的作用就更是显著,他们是孩子们通往未来的桥梁,在目前中国的农村,他们很大程度上还替代了父母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于教师的素质,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特别强调,师德、能力和钻研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唯此才能为孩子们指引正确的方向;最基础的一点是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带给孩子们通往未来的知识;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有钻研精神,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所要求,教师只有实现了自我,才能成就学生。

  现实的乡村教师面临诸多问题、压力和困难,就笔者的观察,主要存在如下几点:一是自然条件有限,优秀的教师很难留住;二是工资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检查、考核多,教师压力大;四是近年来农村生源大量减少,工作动力不足;五是没有自我追求,混日子的情况普遍。

  改善教师的待遇,国家一直在做,但是否可以“一步到位”,而不是“小步慢移”“反反复复”让教师产生心理疲态;对于外界带给教师的压力,有一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不难为教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给教师更大的上升空间,让他们有实现自我的可能和希望,才能让他们具有钻研的动力;教师的好坏,不应只是上级部门说了算,而应该加大学生评价和同事评价的权重。

  六、青少年生活方式

  “少年强,则国强”,农村青少年的现实生活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当然也有很多无奈),父母放任、教育资源薄弱、沉溺于手机、缺少方向、没有追求、心理问题凸显。以前,城乡教育也有差距,但还是各有优势的,城市拥有更好的教育平台,孩子们所学的知识更丰富;农村孩子有更多的活动自由,拥有坚韧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然而现在农村孩子的这些优势渐渐消失了。

  笔者在扶贫的同时,也在支教,初心就是希望把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带给山里的孩子,让他们将来面对外面世界的时候不会太局促,还有就是引导孩子们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青少年接触较多,是因为笔者认为改变成年人的思维几乎不可能,而引导孩子们给他们方向上的指引还是有机会的。曾为了培养高中以上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开具了一个书单,考虑到这一代孩子当时的阅读条件一般,本着循序渐进,从简单好看开始的原则,书单中包括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钱钟书的《围城》、大仲马的《三剑客》《基督山伯爵》、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等等作品;自己认为挺好,但目前来看效果不是太好,孩子们更喜欢打网络游戏。也曾给小学高年级带去了诸如《科技馆的奥秘》等科普课程,孩子们也很感兴趣,但问到他们最想听我给他们讲什么的时候,有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答案让我崩溃——鬼故事。给学校赠送了一些魔方,课堂上也教孩子们玩过,结果却是魔方让老师给收了起来,也未见一个孩子课外找我学习。在农村从还没上学的儿童到已成年的大学生,无不以手机为主要的游戏方式,而大人也乐得清闲。……

  让家长、教师、孩子认识到玩手机的危害性是当务之急;学校的硬件其实现在都很好,如何更好的使用是关键;让孩子们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找到提升素质和能力的乐趣和方法我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七、扶贫干部心理状态

  这里主要讲驻村扶贫的干部,扶贫的同志,无论如何都是好同志,因为他们舍下家人、放下事业,纵然面对多少困难,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终归是选择了扶贫。

  据我观察,多数扶贫干部驻村后烟、酒用量都大幅度增加,熬夜现象显著,焦虑感增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背井离乡”,生活环境不适应;由“熟”到“生”,工作环境不适应;远离父母、爱人、子女,心理上不适应;生活圈子发生变化,人际关系不适应;生活轨迹的变化,带来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面对扶贫工作新压力的不适应等。

  保持健康的心态,要做到的就是拥有坚定的目标、必胜的信心、敢于面对的勇气、忠于国家人民的信念、服务贫困户的责任和实践自我的行动;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努力,以不负岁月年华。

  健康心态需要家人的支持,朋友的鼓励,政府的支撑,组织的关心,单位的保障,群众的理解和自我的释放。

  八、农村生活陋习

  笔者认为农村的生活陋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缺乏时间观念,无论是开会还是做事,都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计划,在农村还没有人意识到“时间”其实是奢侈品;第二是随地吐痰的习惯;第三是抽烟时不会考虑到不抽烟的人;第四是在农村办事没有排队的意识。

  村干部是最基层的干部,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村民对政府的看法和扶贫工作的进程。村干部本质上也是农民,除了上述的陋习之外,多数村干部还有两点:一是处理事务时会随意承诺,事后多无法兑现,而导致纠纷;二是有较明显的“村霸”意识。

  习惯使然也好,素质不高也罢,这些都不是理由,革除农村生活陋习是文明乡村建设的必然。

  九、扶贫中的公平

  在扶贫工作中,“不公平”是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而反映问题的是比“贫困户”更多的一般户群体,要么反映还有应该评上的未评上;要么反映自己家更穷应该评上;要么反映已评上的不应该评上;要么反映有些人是因为懒才评上的贫困户,总之“争当贫困户”“羡慕懒人”成为一种奇怪的风尚。

  “不患贫,患不均”,扶贫中的公平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的心理基石,成为了会传染的“毒草”,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无形中鼓励了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懒人,导致的将是“扶不起来”的循环贫困,就目前形势来看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对于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论断,有些贫是因为“志”的问题,而不贫者争“贫”则是“智”的问题。“勤劳致富”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不能丢;记忆中有一个很深刻的标语“不劳者不得食”,虽极端了些,但也道出此中真意。再精准的扶贫,也是扶有志脱贫之人,争当“贫困户”的人、不思进取的人、坐享其成的人绝非扶贫攻坚工作本意要帮扶的对象。

  农村还有一些错误认知,比如唯钱论、唯权论、唯关系论,这些认知无疑也影响到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培育文明乡风、培育良好家风、培育淳朴民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和必要手段。

  十、形式主义

  现阶段,对于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反映较多,主要是开会多,加班多,考核、巡查、评估多,资料表格多,表面文章多,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等等。

  笔者认为形式主义的产生根源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管理者不是专业人才,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对于扶贫工作有实践经验、成功经历和深刻理解的人,他还需要做这些繁文缛节、花拳绣腿的事情么。第二,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不行,没有自信,一般来讲会选择三种方式进行管理,工作以开会代替、对待下属声色俱厉、对人对事控制欲强。第三,功利之心,将扶贫工作看成是政治投机,工作是做给上面看的。第四,应付思想,拈轻怕重,做好表面文章,应付了事。第五,对脱贫工作的进程判断错误,很多“形式主义”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只是不应在现阶段来实施,比如不断地整理资料、不断地精准识别,总之在不断地做脱贫初期就应该做好的事情,不是形式主义又能是什么呢?

  老子说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大意是第一等的管理让人感觉不到,第二等的管理让人称赞,第三等的管理让人畏惧,第四等的管理让人轻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如果我们从上至下都有这样的共识,幸甚!

  总结

  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掌握在人民的手中,人是关键因素,上面各条中都包含着人的素质因素,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才是脱贫的关键。精准扶贫工作走到今天,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主要还是物质上的,在精神扶贫、素质扶贫方面的工作依然薄弱。只有认真科学地处理了这些问题,才能更精细化地推进扶贫工作的深入,才能更好地完成国家的扶贫大业,极大地缩小城乡差距,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达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孔庆勇,民进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驻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燕子河镇龙马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

作者:孔庆勇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