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空闲不一定是浪费时间
亲爱的同学们,见面好:
上周我们正式开始了网络授课,热闹非凡,每天又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说实话,我对网络授课的效果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当然在目前情况下,这样的尝试还是值得肯定。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去学、也能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听课中遇到的问题,以利于老师们及时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我们一起把这件事做好做出实效来。这两天,我也在推测上马网课背后的决策思维,可能是怕大家闲在家里无事可干,浪费大好光阴,所以想着要用课堂和作业来填满大家的时间表。这样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我不这样认为,这周我想表达的观点是:空闲不一定是浪费时间。有了空闲,我们才能做很多曾经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有了空闲,我们才能有时间去做应该做而没有做过的事情。
一、有了空闲,才有可能深度阅读
这段时间,大家肯定刷了很多的手机新闻、自媒体文章等。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这些快餐式的文章,是个好的习惯。但这样的文章看多了,你自己的头脑慢慢就成为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地。利用现在的空闲,我们可以多去阅读经典,阅读原著。
上学期我在班级的书架上放置了几套大部头的书,其中一套是马克斯•韦伯的传记、《科学作为天职》和《经济与社会》二卷本。在学校里每天上紧发条的节奏下,我看大家都只是拿起来翻了翻就放下,考虑到大家没有充裕的时间来阅读,去年我也没有作推荐。今天我想特别推荐一下。在《科学作为天职》中,韦伯阐述了科学职业对于个人伦理生活的要求和意义,以及科学对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使命和精神后果。我们班的很多同学立志是要进入科学工程技术相关领域做研究的,在你入行之前请先多作一些深入的了解。通过韦伯的《经济与社会》,你可能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今天德国乃至欧洲的经济社会体系是如何在契约精神和制度法的基石上运转的,可能也能帮助你去观察和思考欧盟的运转机制以及英国脱欧带来的冲击,可能也有益于你去思考如何借鉴韦伯思想中的精华来提升和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我还想推荐班级书架上另一套大部头的书,《王阳明全集》。说起王阳明,大家可能都知道“知行合一”,这里我想讲一个和我们今天所处的境遇有点关联的典故,龙场悟道。1506年,王阳明因为反对宦官刘瑾,从兵部主事任上被贬贵州龙场任驿丞,驿丞是不入品的,龙场在明朝更是蛮荒之地。王阳明正是在仕途严重受挫之际、在这样的偏僻安静之所,反思、修学、悟道。两年后的1508年,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后世称之为龙场悟道所得。我还想多说一句,阳明心学和宋代的朱熹理学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认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和道路是以天下为己任,区别在于实践途径。朱熹理学是向上求,“得君行道”,指有才识的人得到开明君主的支持,从而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计划;阳明心学是向下求,“觉民行道”,意图通过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来达到知行合一治天下的目的。
我们的历史蕴藏着许许多多文化和思想的瑰宝,期待着同学们能够好好地去挖掘、去发扬、去发展。
二、有了空闲,才有可能深刻思考
一周的网课下来,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上好网课?如何提高作业效率?事情有轻重缓急,有些事需细水长流,有些事需毕其功于一役,这就需要我们好好运用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去优化。网课第一天我们遭遇了网络拥堵和服务器崩溃,大家有没有去思考要支撑全国所有的中小学同时开设网络直播需要怎样一个庞大而有效的软硬件系统?面对突发的状况,一个系统如何自动反馈与控制?这个时候我想到了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我们该思考如何在一台机器或一个系统中设计自动化的感知、决策和控制反馈的机制?
杭州首创了“健康码”,你在填码、用码、被扫码的过程中能不能用“逆向工程”的思维去破解系统的设计逻辑,去寻找存在的漏洞、去思考如何改进与完善?我们也应该去思考如何改进疫情监测预报系统,让系统自动去识别并触发警报,进而剔除人为情感与利益权衡的干扰;去了解流行病学调查背后的数理逻辑与证据推理链条,去思考如何有效利用监控录像、个人轨迹等大数据去加速破案?
我们还应该思考全力防控之下是否也忽视了同样重要的其它选项,比如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比如需要立即手术、需要血液透析等急危重症病人所需的医疗资源是否被挤占。等等……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是科学家最珍贵的品质。只有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才能创造出前人没有创造的业绩。
三、有了空闲,才有可能深入研究
上周有竞赛的同学来问我能不能不上网课而专注于竞赛学习,我是豪无二话就同意了。在所有同学都宅家自学的情况下,自觉自律自主的同学将会比那些老师带领型或者作业驱动型的同学走得更快、走得更远。这几天大家在上网课的时间点上我打电话给部分家长了解情况,这一点上我要对我们班同学的在家表现点赞。上学期王家缘同学有着极大的进步,期末考试是年级第一。寒假里我问过他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他给我的回答是专注和静心,让我想起很多次在教室里看到他在埋头演算的情景。大家今天的自主学习就是深入研究的一种有效训练。
本周一开始,北大、清华等高校也开始了网络授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蹭蹭网课?大学老师的讲课内容大多少而精,学生们有很高的自由度去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当然这也需要同学们有更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曾经多次讲过,我们可以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去探索和学习未知的知识,不断地扩充和完备我们的认知结构、发展我们的个性、提升我们的能力。有朝一日,你个人认知范围的向外突破,就可能是我们人类认知与文明的突破与进步。
在这里我还想建议同学们利用这段时间去夯实自己的英语积累,尝试阅读英文原著图书,跟进每天发生的一手新闻资讯,推荐浏览人民日报海外网、收看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网课第一天我去蹭了我们年级的所有英语课,我发现很多老师都在带领同学们解读关于武汉疫情的英语新闻,这两天我也一直在收看CGTN的时事新闻和访谈节目。希望同学们学着用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顺畅交流与流利写作,能够去尝试英语演讲和辩论,学着去看科技论文的英文原稿。前几天我推荐了毕啸天学长的解读新冠病毒相关论文的视频给大家,他有一个观点,看不懂的东西不要信更不要喷。我希望同学们有能力去读懂这样的科技论文并能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
四、有了空闲,才有可能认识自我
大家应该还记得上学期期中考后我给大家的那张A4白纸上的三连问:
你生命的意义?
你生活的意义?
你学习的意义?
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同学的回答是超过三行字的。今天,我们有时间慢慢地聊一聊这三个问题。
最近在看《罗素传》,16岁前后的罗素在日记中写道:“是否存在科学证据,支撑宗教信仰的真实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逐步开始思考要求我在成长过程中信奉的宗教的基础”。这是和你们一样年纪时的罗素在探寻生命的意义和心灵的归属。寒假里有位同学在微信上问完几个物理问题后,突然问我是否是一个无神论者,并跟我讨论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我当时也被问到词穷为止。前两天偶然看到钱理群先生的一句话,权做补充:“我尊重任何宗教信仰,但我不认为我有可能会成为任何信仰的信徒。因为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我决不能将自己交给任何一个他/她/它者”。
刚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罗素在日记里写道:“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庸俗,越来越墨守成规。我不阅读诗歌,不阅读其它任何种类的文学作品。我对自然之美漠不关心,甚至不可知论对我来说也不是什么令人不安的想法”。罗素读大学要比大家早两年,他进入剑桥是也就是和现在的你们同龄,这是他在反思和鞭策自己,寻找人生的前进动力。成年后,他概括为:三种简单但极其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生活,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人类普遍苦难的同情。
我也想起自己学生时代阅读过的卢梭的《忏悔录》,卢梭写道:“只有我单独一个人,我了解我心。我虽然不一定比别人好,但是至少与众不同。……这就是我如何行事、如何思想的忠实记录,以及我曾是怎样一个人。我是表现了真正的自我,有时卑劣可耻,有时高尚、慷慨、善良”。当然也有人怀疑卢梭写《忏悔录》另有目的,但我认为正是这种贯穿其一生的个人反思与忏悔,使得卢梭能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修养,最后铸就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卢梭的人生经历充斥着各种不幸,但他始终保有一颗充满感情的炽热内心。“这使他的著作的风格温暖亲切,使他对往事的回忆充满柔情与怜爱,使他对事物的判断常持宽容仁慈的态度”。
柴静在《看见》中写道:“认识自己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人常常被无知和偏见所蒙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同学们,认识自我是对自我的观察、理解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活动、思维过程、行动能力的觉察、判断和调节控制,进而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更是提升自我修养和人格自我完善的途径。认识自我将是一个伴随你一生的难题,正因为难,这段空闲时间、这个青春年龄,正好开始。
以上就是这周我想和大家聊的,可能早有同学意识到了一个逻辑悖论:要做这么多事,这还是空闲的时间吗?我想补充一句话:我说了这么多,只是希望你不要让一些无聊、低效、重复甚至无用的事情占据了你有限而宝贵的时间。我也想赠送给可能在看这个视频的家长一句话,不要让虚假、扯皮或形式主义的工作耗费了你的时间、激情和理想。
最后,祝愿疫情早日结束,期待我们早一点在校园相聚。
2020/2/18 于 芙蓉苑
(作者系民进萧山中学支部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