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浏览>开明视点

韦竹群:新时代背景下马叙伦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0-08-31     来源:民进杭州市委会

放大

缩小

  【摘要】马叙伦在治教和执教期间,面对当时的时代特征,提出并实践“经世致用、读书不忘救国、自胎育始,而德育终”等教育理念,突破了旧文化的桎梏,开辟了新中国的教育之路,对中国教育文化界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科学解读马叙伦教育思想,要继承发扬这一宝贵理念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勇担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重任,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 马叙伦 时代价值

  马叙伦(1885年—1970年),晚年号石屋老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杰出领导人,浙江余杭(今杭州市)人,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诗人、书法家。

  纵观马老一生历程,他作为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生于动荡之时,一生的活动和著述遍及政治、教育、古文、书法等领域,坎坷激荡、成果丰硕。他一生身兼数职,游走在政学之间。马叙伦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因最早提出将10月1日定为国庆日,并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等举措而载入史册,更因为创作《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等成为学界泰斗,因此学术界对于马叙伦的研究也较多地关注政治和书法两方面的贡献,其在教育方面的建树研究热度相对较低。但必须承认,教育是马叙伦一生工作和活动的关键领域,他绝大多数时间都与教育相伴。在马叙伦的唯一自传——《我在六十岁以前》这本书中,马叙伦多次提到自己愿作教书匠而不愿涉身政治,如“就想做一个高人逸士,也想做个侠客”、“我自己晓得我是不会做官的”、“从此柴门不再开”等等。由此可见,马叙伦将自身更多的定位在文人,而非政治家。在该自传完成后(自传作于1947年3月)不久新中国成立,这样的夙愿终得圆满。

  在马叙伦近4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不停地探索民主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管理理论,为振兴中国文化教育而奋斗。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任过教,四次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还做过校长、教育厅长、教育部次长及代理教育总长等。他是新中国成立第一任教育部长和第一任高等教育部长。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漫长的教育生涯实践中,马叙伦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出谋划策,身体力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一、马叙伦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马叙伦的教育事业在时间维度上横跨了民国、新中国,从空间上东至日本,西至四川,南达广东,北抵今黑龙江哈尔滨市。杭州、北京、上海是他长期居住的城市。从教育体系上看,更是涵盖了浙江、广东等地新式学堂的基础教育,又包括了北京大学这一全国最高学府的高等教育,丰富的从教治教经历完善了马叙伦广阔大气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包含了教育宗旨、教育行政、教学治校、儿童和女子教育、高等教育、工农教育、民族教育多个领域。马叙伦作为近现代历史上重要的教育家,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为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建树。

  1.为什么而教?——“入而不出则为奴”

  马叙伦秉持的是经世教育观。他认为,经世致用,服务国家和社会需要,不做书呆子。2011年湖南师范大学学者龙琛曾在其研究论文《马叙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初探》中用马叙伦谈论书法的诗句“入而不出则为奴”来阐释过这一教育思想。经世致用,何谓经世?即所学需要致力于国家,回馈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人之所学,化人之所用,理论要化为实践,谓之致用。马叙伦认为教育需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注自身和国家的发展需要。金淑娟、胥英明在《近现代教育家马叙伦教育思想探析》中有记述,马叙伦提出要加强中等学校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校和家庭社会化,而不是脱离社会、僵化地学习文化课程。张绍春《论民国时期马叙伦的教育思想》中提及,文史科出身的马叙伦却十分重视理化实验室的建设,限于当时条件,提出建设实验室可以“合数校之力,共设一所,将现有仪器归并一处”,可见其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

  2.为什么而读书?——“读书不忘救国”

  1921年6月3日,马叙伦出面在新华门请愿,遭到毒打,重伤。遂请假回杭州养病。在杭州休养期间,马叙伦受当时浙江教育厅长夏敬观厅长的邀请出任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在担任校长期间,两度与学生会发生冲突,数度想辞职。在马叙伦的自传《我在六十岁以前》一书中,马叙伦自己对此作出的解释是:“我虽则做过头二十年的教员,却不是教育家,我没有办学校的经验,我就拿北大教授治校的办法推行到一师,同时仍不去削弱学生自治会的权力,调剂了一下,算得相安无事。到得第二个学期,有一次为一件什么事和学生会代表谈话,有一位代表对我语言失礼,我觉得办教育的失了信仰,只有立刻离开学校,便提出辞职书,可是学生会也马上推了代表来挽留,只得忍耐一下。”马叙伦自身对此事理解为南北教育的教育信仰不同导致的,并未对与学生会代表具体的冲突事件进行细节陈述,大师之胸襟开阔可见一斑。翻阅当年的媒体报刊,可以大致还原该事件的过程。1922年4月,浙江一师评议会要议决一师学生请假办法,其中的一条“无故旷课三十点,令其休学”引起了巨大争议。这一规定在校方看来是要重新整顿教学秩序,提升校园的管理力度,从而能在长远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素养。可惜的是,由于立场和理念不同,同一条规定,在学生会代表眼里,变成了对学生利益的侵犯和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制约,在部分激进学生代表的影响下,广大学生的情绪被激化和泛化,最终在14日,全体学生召开会议,矛头直指时任校长马叙伦。马叙伦表达自身的教育理念后,表示愿意辞职。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学生代表向马叙伦道歉,并请动了夏敬观教育厅长,请其出面挽留。后在多方挽留下,请假规定引发的辞职风波渐渐平息。

  从此事可见,马叙伦其强调的是严格主义,反对放任主义,主张教育要“避免增青年放浪之精神与物质之欲望”、“为社会增加分利失业之徒,为国家断丧民族托命之根”。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读书人要对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付出责任,“读书不忘救国”。

  3.培育怎样的人才?——“自胎育始,而德育终”

  马叙伦认为,儿童之壮弱皆基于胎育期,儿童学前教育即循胎育、体育、智育、德育四者而渐进,四育之中胎育为其根本,胎育良者则体育智育德育易施,而收效亦速。“今日欲改良社会,其第一着必恃乎教育。而国民之教育,其根本实系于母仪.....故欲教育新国民,最初必恃乎胎教”。马叙伦主张,儿童教育是“我中国之大豪杰、大英雄、大圣贤之父也、祖也”,又是“孕育胚胎我中国大豪杰、大圣贤”的开始,要把儿童教育视作培养英雄人物的关键,给予了儿童教育很高的地位。为此,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上,马叙伦强调“自胎育始而德育终”。胎育注重孕妇的起居和饮食;体育分为游戏和运动两大环节,包括歌唱、舞蹈等当今美育的内容;智育不能流于死记硬背,需注重讲解和演说,并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必自兴学校始,环球万国之通例也。”;德育分为性情和道德两个领域,并同“爱国之精神”紧密相关。马叙伦的“四育”理论,突破了旧时代的桎梏,为儿童的健全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马叙伦教育思想的新时代意义

  英国诗人多恩说:“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在教育领域上,无论古今,还是中外,都强调教育不是孤军奋战的独行侠,它是与国家大势、祖国命运紧密结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关乎民族信仰的大事,用心做教育,决心做好教育的国家和民族才是有信仰和希望的国家和民族,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美好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部分。在这一点上,马叙伦作为教育前辈,其教育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1.教育事业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迈入新时代,我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实施教育惠民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促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度评价教育发展对于我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经济进步、人民生活幸福的极端重要性。教育和国家命运手牵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这种与时代脉搏共振,与祖国命运相牵的大局观和使命感在马叙伦等前辈身上同样镌刻践行着。事实上,在马叙伦的一生的教育实践和改革中,处处可见他对世界大势与国家前途的思考。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过去长期的战争环境中,工农干部和工人很少有机会受到系统的教育机会,所以他们整体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较低。马叙伦在细致调研后,提出,工农教育是国家教育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事,更是“关系着亿万人的历史地位的大问题”。工农教育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工农只有具备文化素质,才能提高社会性和组织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国家的生产建设、社会和政治活动。国家对于工农教育的义务就是“对工人、农民的教育将继续日益扩大其范围,并为他们开辟无限光辉的前途”。马叙伦也明确强调:“应该特别着重于工农大众的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我们的小学校应该多多吸收工农的子女,我们的中学校和大学校,也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工农青年大大开门,以期大量地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的知识分子,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新的坚强骨干。这是中国新教育建设的工程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应该首先努力促成其实现”。在马叙伦的力促之下,工农群体的文化水平得以大幅提升,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

  2.四育并举与社会主义接班人时空对接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教育首要的核心问题上,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上面,马叙伦倡议的是四育并举,也是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思想在当时只注重智育的时代,是极具有前瞻性的,即便在现在看来,依然具有借鉴价值。大教育家孔子云: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延伸到教育培养目标上来说,教育要立志于培养多才多艺的全能型人才,要德才兼备。马叙伦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更是提出了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四育并举理论,全面构建综合和谐发展的育人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四育和谐统一的个体。重读马叙伦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惊人地发现,他提出的四育并举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重大的契合,我辈作为新时代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要高举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教育旗帜,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终生奋斗!

  作者: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副校长、民进萧山区临浦支部会员 韦竹群

  征文内容代表作者观点,供有识之士一起探讨商榷

作者:韦竹群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