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浏览>开明视点

尚勋武:坚持统一战线擘画美好未来

发布时间:2021-12-2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个伟大的征程中,统一战线功不可没。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坚持统一战线便是其中之一。

  统一战线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背叛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背叛革命,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中国共产党遭受了重大损失,党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了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原则。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积极倡导和组织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第二次国共合作。虽然国民党曾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统一战线得到维持,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布了著名的“五一口号”,确立了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七届二中全会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基本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国民革命、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建立新中国,统一战线凝聚起最广泛的力量,开启了协商建国的历史篇章。

  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广泛力量支持。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的独特作用深深熔铸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族各界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紧紧团结起来,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书写了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辉煌。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颁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进一步提升了统一战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统一战线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广泛力量支持。

  坚持统一战线促成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创新。在统一战线“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最广泛的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原则之上,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一大体现,保证了港澳的繁荣、稳定、和平与发展,取得了优异的实践成果,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典型示范。

  坚持统一战线必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宏大的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为解决当代世界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饱含中国智慧的思想观点和行动方案,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这种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思想,表达了与世界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开创美好未来的坚定决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统一战线的同心圆,也必将画出人类命运的美好未来。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展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就没有任何困难能够压倒中国人民,没有任何惊涛骇浪能够阻挡中华巨轮。我们必定能够成功,我们必将继续成功!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进甘肃省委会主委)

作者:尚勋武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