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2020两会>声音·风采

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两会手记:读书与读人

发布时间:2020-05-2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放大

缩小

  5月19日,星期二,晴

  早晨5点15分起床工作。读《天鹅——安娜·巴甫洛娃的舞蹈与人生》,这是一本关于俄罗斯芭蕾舞女皇的传记图画书,一本感人肺腑的励志读物。安娜的命运是被一场芭蕾舞表演改变的。虽然她的身材对于学习芭蕾不是最好,但是通过不停地练习,用心地琢磨,她把劣势变成了优势。登上艺术巅峰的她,为了普及芭蕾舞艺术,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全世界巡回演出,带着她的团队行走了56万英里,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村庄,她也是最早把芭蕾舞送到中国的艺术家。她一年要穿坏2000双舞蹈鞋,在44个国家演出了4000余场芭蕾舞。

  写童书过眼录和新父母晨诵,完成昨天的两会手记定稿。

  早晨8点10分出发去全国政协。

  8点半到达,与张连起常委交流读书会事宜。今天的《人民政协报》发表了他的两会随笔《直与天地争春回》,在“防控疫情读书群”中,他曾经与我并肩作战,给予许多支持。同时与我们民进的同事民进河南省主委张震宇,民进湖南省主委潘碧灵谈读书会工作,感谢他们的精彩导读。

  和三位相见格外亲切,源自于这几个月来格外强烈的“精神共鸣”——这一次疫情期间,在汪洋主席的直接关心和推动下,全国政协在移动履职平台成立了“防控疫情读书群”,我很荣幸地成为读书群的首任“群主”。

  2月20日晚8点,“防控疫情读书群”正式上线。围绕疫情防控主题,我们分两个阶段进行委员共读。第一个阶段选择了《逼近的瘟疫》和《病毒来袭》为共读书目,重在通过阅读了解病毒产生、传播的机理和危害,历史上抗击病毒的方法措施,以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增强抗击疫情的信心。第二个阶段选择了《生命的法则》《人类的终结问题》为委员共读书目,旨在更好地把握自然规律,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为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执政建言、凝聚共识。两个多月的时间,委员们线上交流,线下研讨,共有300多位委员在线发言3800余次,覆盖全部34个界别,发言文字共计近60万字,其中各位导读委员精心准备的导读发言就有近20万字。发言内容既有读书的心得体会,也有对于疫情防控的建议性思考,做到了读书学习与履职政建言的良好结合。

  通过两个多月的共读,委员们就疫情防控问题达成了许多共识。一是深化了对病毒危害以及人类与病毒是对立统一体的认识,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二是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显著优势的认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勇毅前行,打了一场力度空前的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三是深化了对防范化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重要性的认识,要像保护国土安全一样,把防范化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颠覆性风险认真研究和对待。

  两个多月委员共读的实践表明,读书学习是专门协商机构成员的基本功,是人民政协固本强基的大事情。委员们普遍反映读和不读不一样,读书对于委员履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读书能促进思考,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当前的问题,提高资政建言的质量;读书能形成共识,通过阅读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和共同的价值,进一步凝聚力量;读书能促进队伍建设,提升委员素养,提高政协整体战斗力;广大政协委员多是各行业的领导和精英,一举一动广受关注,委员读书能在社会形成广泛的带动作用,对于推动全民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两个多月的共读实践,也证明了汪洋主席的论断:“政协委员是最喜欢读书、最有条件读书、最能把书读好的群体”。

  我在活动后,结合这次组织读书群的情况,谈过几点做“群主”的体会和做法。

  比如读书群的意义在于促进交流、相互启迪,既怕冷场,不能成为群主的独角戏,也不能成为少数人的“专场”。要维持读书群内正向、活跃的气氛,群主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首先,做发言的表率。作为群主,我尽可能坚持每天在群内发言,注意主动引导话题,鼓励委员发言,增进交流互动,适时回应关切,以保持群内的活跃度。其次,做读书的表率。群主本身应该是个爱读书、勤读书、会读书的典范,可以多分享自己读书的故事、读书的体会、读书的方法,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引导群内读书。

  比如,注重方法创新。从对读书群的服务、管理的工作层面来说,关键是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当好“店小二”。具体的方法有三:一是实施招标导读。针对阅读书目,邀请相关委员进行分章或分领域导读。这样既可以调动委员的积极性,也可以增进阅读的深入性。二是线上线下结合。群主的大量工作在群外,在线下,从到其它群做广告,到动员熟悉的委员进群;从与出版社、作者、译者沟通,到精心选择并联系专家导读,更多的是线下功夫。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阅读、线上交流后,适时组织线下交流会,对于提升读书效果、巩固读书成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面的交流,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三是邀请专家参与。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入群或参加线下交流会,或撰写专门的解读文章,从专业的角度与大家一起深入探讨,对于提高读书成效具有重要作用。这次防控疫情读书会邀请到五位作者和专家,取得不错的效果。

  这次线上读书活动,作为委员读书活动的开端,也是一次“试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当天,全国正式启动了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成立了网上政协书院,建立了11个读书群,委员读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年来我一直倡导全民阅读,呼吁建立更加阅读节,建设书香中国。在履职的实践中,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在参政议政的领域不断拓展的背景之下,政协委员需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通过读书学习来提高能力、凝聚共识,是做好新形势下履职工作的迫切需要。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应该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增强读书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升咨政建言的本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上午9点,大会举行闭幕式。会议由汪洋主席主持,通过了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议程和日程、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常务委员会关于十三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通过了有关人事事项和选举办法,最后通过了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李斌为秘书长,我与其他十九位同志担任大会的副秘书长。

  在完成了所有议程之后,汪洋主席发表了讲话。他在讲话中对十三届二次会议以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全国政协常委会在大事要事多的情况下,开拓创新,务实奋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对于坚定信念,增强信心,齐心协力完成好全年任务;把握方向,狠抓落实,确保政协大会圆满成功等进行了工作部署,希望大家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开好两会。

  中午12点半稍事休息。

  下午1点15分起床工作。修改提案,回答《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王坤宁记者发来的采访问题。该报准备出版六一特刊,围绕着我在5月4日刚刚获得的世界阅读推广奖——IBBY-iRead爱阅人物奖,就儿童阅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我说,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石。所有的成人都是儿童长大的。只要我们保证今天的儿童都能好好读书,读到好书;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基石,就是稳定的。同时,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桥梁。通过儿童阅读的推广,我们其实可以抵达成人,我们会抵达老师、父母或者儿童的家人,并且影响这些成人。当我们大人成为孩子的榜样,自己捧起书本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阅读推广行为。人们常说“真正优秀的童书适合0-99岁的孩子”。所以优秀的童书,有孩子与成人一起共读,就会让双方增进了解,共同成长。

  原本以为今天没有安排采访,晚上可以全心全意地写手记,没想到驻会记者中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周培培下午3点左右发来短信约晚上一起“散步”。和前两天的记者一样,我们也是一边走路,一边交流,不知不觉从晚上8点开始走了一个小时。周培培希望找到最好的报道点,从全民阅读问题到“模拟政协”活动,从加强网络教育网络游戏分级,我几乎把提案全都介绍了一遍。

  今天《南方都市报》“察时局”公众号发表了记者吴单的长篇《政协委员朱永新:疫情下孩子沉迷网络,应加强家校企网络素养教育》专访报道。两会前他们专门去民进中央,就今年的提案进行了采访。

  人民网首页“特别推荐”栏目推荐了我昨天进行的网络直播《网课“三大难”咋破解?学区房择校真值得?朱永新委员回应》,已有99万多人观看。

  《团结报》发表记者周福志的专题报道,《两会前瞻:代表委员的特别期待和特别礼物》一文中,播放了我的视频,介绍《春天的约会》一书,把它称之为“特别的两会礼物”。

  《新京报》的微信公众号今天发表记者肖隆平、实习生刘思圆的专访《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阅读资源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他们也是两会前专门到民进中央拍摄采访,现在的报道大部分都是以融媒体方式呈现。

  中国青年网发表记者王龙龙的专访《朱永新:建设好教育“信息高速路” 为推动教育公平发力》。两会还没有正式召开,媒体已经发动马力预热了起来。今天的中国青年网同时发表见习记者张艺、记者王林的文章《朱永新委员: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介绍了我在《未来学校》一书中表达的观点:未来教育不是选择最好的学校,而是与学生最匹配的学校。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把家里的书房做好了,真正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比任何学区房都管用。

  根据这一次的会议安排,今天相对来说是比较轻松的一天,只有上午有会议,下午和晚上没有安排任何活动。

  没想到,今天成为了颇不宁静的一天,早餐以后,突然收到朋友的短信,传来一个噩耗,陶西平先生去世了。

  陶西平先生享年85岁,在风俗之中,可以称之为是白喜事了。可是,他的去世,仍然让我悲痛交加。

  就在今年春节,我准备去拜访陶先生,却被告知先生正住在医院ICU里,不方便接待客人,只好作罢。前不久今春的新茶上市,我给先生捎去了,也许都没有喝上,就此天人永隔。

  作为德高望重的前辈,先生给我和新教育同仁给予了莫大的支持、鼓舞、期待和帮助。整个早晨,一直都沉浸在悲伤里。

  到了中午,我抓紧时间午休片刻。短短的睡梦中,得了几句,我从半梦半醒中惊醒,赶紧记录下来:“忽闻陶公驾鹤去,泪飞顿作倾盆雨。杏坛再无伟岸影,青史永留睿智语。”

  发给一位懂格律的朋友。他说雨、语都是仄声字,在旧体诗中一般不能用来押韵。于是再一句句地修订为:“忽闻陶公驾鹤去,未忆高怀泪已倾。青史永留睿智语,杏坛再无伟岸声。”

  一件件往事,随着这梦中浮现的诗句,一齐涌上了心头。下午答复报社采访,一直心神不宁,还是放下笔,在微博上写下了一段话,发了几张先生的老照片,寄托哀思。

  沉痛哀悼陶西平先生

  2020年5月19日6时15分,著名教育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首任会长陶西平,在北京友谊医院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5岁。

  我与先生90年代相识于苏州,一直感佩他的道德文章,也一直得到他的提携支持。2002年11月,先生在苏州参加了第2届21世纪教育论坛暨中国民办教育高峰会;2003年5月,先生在苏州参加新教育实验开题论证会,预言“新教育实验会是一条鲶鱼,搅动中国教育这缸水。”2011年9月,先生在鄂尔多斯参加新教育实验年会,预言“新教育团队中间会诞生出中国最优秀的教育家群体。”先生亲自为我的《朱永新教育讲演录》作序推荐,还有许多难以忘怀的感人往事。大恩铭心,无以回报。我们会努力前行,用更优异的成绩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闻讣我何堪?庚子杏坛悲折柱

  登仙君勿念,神州教育欣换颜

  ——陶老千古,永新携新教育同仁泣挽

  陶西平先生的一生,为中国教育做出了卓绝贡献,他的生命之火虽然已经熄灭,可他的思想是一部大书,还有待我们继续研读。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知何时是拐弯的路口。唯有把前辈传来的火炬点燃得再旺一些,以此照亮更多人的路途。

  晚上写今天的两会手记。又收到《人民政协报》吕巍的消息,告诉我,从两会正式开始的当天,给我开了专栏,希望提供独家手记。沟通完毕已是10点40分。接下去的每天的两会手记,需要给《新京报》和《人民政协报》两个独家专栏,这就意味着手记写作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记录,而且需要起码从两个不同角度去观察记录。

  11点20分洗漱休息。

作者:     责任编辑:戴海荣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