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不忘初心教育活动>典型引领

李艳芬:守望一方净土 播撒绿色希望

发布时间:2018-11-26 来源:

放大

缩小

  我叫李艳芬,来自美丽的中原小城——河南焦作,是民进焦作市委委员,本职工作是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守望一方净土,播撒绿色希望》。

  今年5月,我参加了农业部在延安举办的“第三期农村能源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培训班”,期间专程前往延川县梁家河,参观习近平同志带领村民建造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1974年,时任梁家河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自费到成都学习沼气池建设,回来后带领乡亲们亲手建造了这口沼气池。站在沼气池旁,总书记赤诚的爱民为民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我。作为一名从业30年的农村能源环保工作者、农村沼气建设推广者,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贡献一份力量,我倍感骄傲和自豪。

  说到环保,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是要把农村、能源、环保三个词放在一起综合成一项工作,恐怕就不容易想象出来了。这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我把它归纳为:这是一项在农村兴利除害,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是农村的实事,农民的好事,农业的大事。

  田野乡村,有我一份质朴的初心

  每当提到田野,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名为《父亲》的油画,让我想起养育我的家乡和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它常常鞭策我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满腔热情,为农业工作呕心沥血,为农民增收殚精竭虑。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近半个世纪前的故乡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柴草和秸秆燃烧时的浓烟、土路两边流淌着的生产生活污水、散落在村中的猪圈牛舍和家家户户的旱厕……从小我就有一种强烈期盼,期盼着我的家乡能像城市一样,有着整齐的街道、优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1988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焦作市农业局,成为了一名农技服务人员,也使我有了将儿时的期盼变为现实的机遇。

  2003年,我初任农村能源环保站站长,恰逢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以“一池三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解决农村能源紧缺的问题。我接手的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承担每年2万户的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农民对沼气知识知之甚少,不了解造成不认可、不主动。怎么办?我采取了搞试点、办培训、树典型的工作路子,编写《焦作市沼气技术培训教材》,巡回各县市区举办现场培训班,指导全市建设农村沼气。我的工作,也从农村试点示范开始。

  说到试点,我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焦作市下辖的孟州市槐树乡南嘴村,有个名叫杨沼气的村民,因出生时国家提倡建沼气用沼气,父母就给他起了这个名字。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杨沼气和大家一样,始终不知道沼气是什么,更不知道沼气可以解决烧柴、做饭、点灯甚至发电问题。当时,许多农民不接受沼气建设任务,我们就走家串户给村民做工作,也不记得被连推带搡地赶出来多少回,听了多少难听的话,流了多少委屈的泪水……当我们走进杨沼气家里时,直接被轰了出来,他大声嚷嚷着“你们愿意去哪里弄去哪里弄!还嫌街坊邻居笑话我不够呀!”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再难听的话心里都要受着;为了农民的利益,再多的委屈我也愿意担着。磨破了嘴皮、说了一箩筐好话,杨沼气终于被我们感动了,答应在他家中免费建造一口沼气池。当蓝色的火焰燃烧起来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惊喜憨厚的笑容,连连不叠地说:“我见到沼气了!我终于见到沼气了!”

  沼气池运转需要人畜粪便当原料,这样就把饲养业带了起来;饲养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秸秆,秸秆就有了出路。沼气可用作燃料和照明,沼液可以喷洒果蔬,沼渣是高效有机肥,种养一体化良性循环一举解决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沼气原料、秸秆综合利用等几大难题,当年杨沼气家纯利润就超过了5万元。利益看的见、好处摸的着,农民对沼气的态度由过去的犹豫观望不愿干转化成积极主动要求建。典型带路,一鼓作气,我们共在该村建起40多个沼气池,实现了开门红。大家伙都和杨沼气打趣说:“沼气啊沼气,你的名起得好,李站长他们帮咱建的沼气池更好!”

  为把沼气建设项目任务和补助资金落到实处,确保沼气池数量准确无误,我不怕苦不怕累,全身心扑到项目村,检查督导沼气建设工作,坚持逐乡逐村逐户登记,对全市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进行拉网式检查验收。早出晚归,顶严寒冒酷暑,在千家万户的庭院里,留下了我和同事们一串串踏实的脚印。我还记得是一个夏季的晚上,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儿子一面给我端水让我坐下休息,一面笑着说:妈妈,您都变成“刚果人”了!

  在我们的努力下,焦作市农村沼气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争取各类农村沼气生态建设项目资金近4亿元,全市13.7万座沼气池年产沼气5400万立方米,沼气开发利用总量折合标准煤约4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硫0.17万吨,年可增收节支近3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使人畜粪便得到了充分利用,净化了农村生活环境,改变了农民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今年5月29日,《中国妇女报》以《河南焦作:沼气让农村更环保、更美丽》为题,大篇幅报道了焦作市的沼气建设工作。

  我从事的第二项重点工作是农业污染源普查。农业污染源普查是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重要内容,是农村资源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2007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时,焦作市县组织成立了12个普查机构,对78个乡镇、4个农场、3765个分散农户、431个渔业淡水养殖户进行了入户普查登记工作。我们对照普查对象名录逐一入户调查,有的被调查户一时找不到人,我就和同事们多次上门,有时趁早在农民上工前,有时等到天黑放工后,直到找到人为止。有些农户对普查工作不了解、不支持、不配合,我就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直到说服农户。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数据信息量大、技术含量高,我们经常加班加点,审核、比对数据,确保不遗漏、不重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首次取得了全市农业污染源污染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建立了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普查数据库。2017年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启动后,任务具体繁杂,覆盖面广。我从河南农业大学请来专家指导工作,对县乡两级指导员和普查员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全市普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取得了真实全面的普查数据,为焦作市污染源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壤污染令人触目惊心,土壤污染攻坚工作摆上了案头,成为工作中的重头戏,我又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2012年开始,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检测工作。焦作市县两级能源战线工作人员对全市工矿企业周边、污水灌区、城市郊区、一般农田等土壤,进行取样、检测,尤其是对有可能涉重金属污染企业进行逐一确认,摸清底数,设置国控、省控监测点位。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响了全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我站承担着农业部门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工作量大,任务艰巨,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可以遵循借鉴,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打赢这场攻坚战,我和站里的同志拿出啃硬骨头的精神,边学习边摸索,攻坚克难,尽心尽责,一步一个脚印,为找出制约焦作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提供了依据。我们对工作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对全市人民的饭碗和健康负责,用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艰辛,换来农业粮食生产的安全、农村环境质量的提升、农民吃水饮食的放心。再苦再累,也值!

  30年来,我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行走着,幸福着。每当看到农村天蓝田绿水清时,每当听到农民收入增加时,每当闻到农村干净清新的空气时,我的心里都会涌动着一股喜悦的暖流!故乡在变,记忆在变,儿时的期盼终于变成了现实。


  前行路上,有我一份不懈的追求

  俗话说“爱挑的担子不嫌沉。”许地山在《落花生》一文中称赞落花生“不虚华,只是默默奉献。”这也是我生活和工作的信念。为了充实自己,让自己时刻站在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前沿,30年来我从来没有放松对农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以极大的热情和钻研精神,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我毕业于河南省百泉农业专科学校(现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工作伊始,凭着对农民纯真的感情和对工作饱满的热情,风风火火地践行着服务“三农”的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工作的介入,一种感觉愈来愈强烈:不提高自己知识储备就难以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2000年,我通过自学取得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的自学本科文凭。2010年,年近四十的我利用业余时间复习书本,参加全国在职研究生联考。一天晚上,我爱人凌晨三点醒来看到我在看书,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说:“老李,你没有发烧吧?咱家的电费是要钱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农技推广研究生,经过三年的学习,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

  这些年,围绕农业科技,我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些成绩:完成的《武陟县20万亩小麦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焦作市实现年亩产吨粮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河南省农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的《一种沼气产生原料秸秆的水循环清洁处理装置》《一种单池多床沼气发酵装置》《一种增压膜提纯沼气制备天然气的设备》分别获2017年、2018年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编写了30万字的专著《畜禽养殖废水处理研究》、25万字的著作《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应用技术》等。这些成果对焦作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比如2003年,我带领开发课题组调研全市水果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导全市果农调整种植结构,孟州市据此建立万亩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猪—沼—果”生态模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达到绿色水果生产指标,实现了生态农业循环。孟州市赵和镇苏庄村的牛新,家中有果园5亩,年出栏生猪500余头,存栏种鸭1000余只,建有沼气池20立方米,通过开展沼液喷洒叶面、沼肥施田等综合利用,果园内的病虫害明显减少,苹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提高,含糖量平均达16.5%,较普通园的苹果高2度以上,硬度高1—3度,年纯利润达到30万元。

  这些年,我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组织的支持和信任,也给予了我很多荣誉。先后荣获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个人、河南省民进社会服务先进个人等等,面对鲜花和荣誉,我更加感受到肩头的重担,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人活着,就是一股激情,一种志向。作为一名农业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深耕的,不仅是庄稼,更是信念和理想。想到这些,我真的很自豪!

  奋斗途中,有我一份无悔的付出

  我清晰地记得20年前的一个晚上,当我加班到深夜回家的时候,发现五岁的儿子蜷缩在沙发上睡着了。爱人告诉我,儿子说什么也不回屋里睡觉,哭着闹着要在客厅等妈妈回来。看着儿子带着泪痕的小脸,我的心里一阵酸楚,默默地说,儿子,妈妈对不起你。30年来,我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没有歇过一次公休假。风里来,雨里去,出门干干净净的鞋子,回来都是两脚泥,全市的每一个乡村、每一道沟沟坎坎,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2008年11月,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调研组来焦作调研,碰巧那时我的父母出了车祸,母亲锁骨骨折、父亲肋骨骨劈。作为家中长女,本应在家照顾老人,可我却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脱身,没有请一天假,白天下县安排现场检查调研,晚上加班写材料到深夜。当圆满完成调研工作去看父母时,他们已经在弟弟妹妹的照顾下痊愈了,站在他们的面前,从老人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一丁点的不满和责怪,此时我能够送给他们的只有含在眼泪里的愧疚。

  2010年,我因为子宫肌瘤引发重度贫血,头晕眼花,身体虚软无力,专家告诫要尽快做手术。当我把决定做手术的时间告诉我爱人时,他苦笑着点了点头,他明白我是为了不耽误工作,才决定利用中秋和国庆假期的时间来做手术。整个手术,仅仅占用了3天的工作时间。躺在病床上,想着有三个大型沼气工程到了该填料运行的时候,天气不等人,心里很着急,在刀口还未痊愈的情况下,我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后来有一天为了督促项目,我马不停蹄地走了一整天,临近傍晚时,腿一软,差点摔倒,同行的村民看到我脸色苍白,忙问道:“李站长,你怎么了?”得知我刚刚做完手术时,一位老大娘拉着我的手说:“闺女,你不要命了……”

  人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给工作多了,给家庭的自然就少了。工作30年,我对工作问心无愧,可对家庭,却欠得太多。这些年,我很少能为家人做上几顿可口的饭菜,总是忙啊忙,感谢我的公婆和父母,感谢我的爱人和孩子,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放开手脚拼了一把。有机会,我一定好好补偿他们!


  追梦路上,有我一份神圣的使命

  民进自成立以来始终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为民进会员,我秉承入会时的初心,在今年当选为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连任焦作市第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常委期间,我认真参加各种调研活动,积极建言献策。我认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我在民进河南省委会的参政议政会议上多次交流发言;撰写的“充分发挥政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被河南省委会编入《风雨同舟 共筑辉煌》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60周年征文汇编;在市政协常委会上的发言,受到市领导表扬,发言稿件收入《农村工作信息》专刊发放给有关单位。2016年我提交的《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强化污染监督工作》提案,被市政协表彰为优秀提案,并和市环保局有关领导、专家进行了面对面协商,商讨焦作市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难点和对策,对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深入基层工作时,看到路边、地头、农田里到处是丢弃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我深深地为之忧虑。2017年我撰写了《关于解决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问题的建议》,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想对策,出思路,助力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我有很多思考。在很长一个时期,农村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与城市形成截然不同的二元体系,引得人们望农村兴叹——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住的乡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这给我们农技人员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要让乡村富起来、美起来,更是要让乡村活起来、亮起来,这不就是我的梦想吗?“民有所呼我必应、民有所想我必思、民有所难我必解、民有所需我必为”,这不就是我的追求吗?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参与和见证农村发展变化,并为之贡献所思所学,有所作为,我何其幸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行业,让农民成有吸引力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永远是我的初心和使命。守望一方净土,播撒绿色希望,为此,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

  三十年的风霜雨雪,三十年的摸爬滚打,三十年的坚守与付出,我无怨无悔。青春易逝,梦想永在,征程在前方!

  谢谢大家!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