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不忘初心教育活动>典型引领

宫冠英:扶弱助残 不忘初心

发布时间:2018-11-26 来源:

放大

缩小

  我叫宫冠英,是一名14年会龄的老会员,专职身份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研究院院长、成创空间和成创基金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四川省残疾人服务外包就业创业基地”的创始人。

  26年职业生涯中,我先后在国有大型企业、国家一类研究所、政府部门、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和大学校园工作过,当过成都国家级高新区(西区)首任创业中心主任、也当过央企驻京办主任和上市公司高管,干过无数的工作岗位,也担任过很多专兼职职务。加入民进后,还参与了两个基层支部和一个企业家联谊会的组建成立工作。

  在众多的工作岗位之中,在众多专兼职职务之中,扶弱助残始终是我初心不改、密切关注的重要事业,我为能有机会倾心倾力于扶弱助残事业感到自豪,也为在这份事业中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创新扶弱助残新模式:从“授人以鱼”到“授之以渔”

  传统的助残方式多以捐款捐物为主,这种“授人以鱼”的方式,只能解决残疾人一时困难,而残疾人渴望的是能够像健全人一样具备自己谋生的手段,能够自强自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创建的“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正是扶残助残“授之以渔”的创新模式。

  在加入民进之前,我就关注着弱势群体,一直希望尽己所能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加入民进之后,通过参与民进的社会服务工作,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我参加过各种捐赠活动,亲眼目睹残疾人艰难艰辛的生活现状,感触颇深。为了引起大家对残疾人生活现状的关注,我利用11届省政协委员和民进成都市委常委身份,多次向省政协提交助残扶残提案,如《关于加大残疾人创业就业扶持力度的建议》、《关于推进我省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残疾人就业素质的建议》等,呼吁社会关注,也得到了省政协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但是,在长期的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服务工作中,我逐渐发现,单纯捐钱捐物式的传统助残活动,很难彻底改变残疾人生活现状。在我遇到的残疾人群体中,有不少人曾满怀对生活的希望,想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自食其力。可是,现实中容纳残疾人群体的工作岗位很少,他们的就业之路困难重重:一方面,一些职业需要健全的肢体,残疾人无法胜任;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岗位,残疾人可以胜任,但企业方根本不愿意招收残疾人。整体来看,接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和岗位大多规模较小、层次较低,难以保障他们的生活。

  对于一部分找到了工作的残疾人来说,也还面临着重重困难。传统的残疾人就业平台,多是不同类型的传统企业。企业招聘残疾人,多半是为了免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残疾人的技能没有什么要求,待遇也很低,有些企业甚至只需要残疾证,根本不需要残疾人到岗上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普通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健全人,最多容纳百分之二的残疾人,残疾人三三两两地分散在不同企业就业,很容易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就算没受到歧视,残疾人自己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同时,这些企业往往缺少适合残疾人的设施,给残疾人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社会实践不断催促我思考并探索扶弱助残的新模式,有效解决残疾人窘迫的就业状况,彻底改善他们的生活困境。立足自己多年来从事服务外包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优势,针对残疾人就业中的种种艰难现状,在反复考察与思索之后,我决定建立一所基地,专门为残疾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及技能培训,免去他们在社会上求职时遭遇的重重困难与歧视,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宽容的就职环境。

  要建立基地,首先要解决场地选址问题。选择场地时,有几大要求:一是面积要大一些,基地建成后,不仅要有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的培训及工作区域,还要有配套的住宿、餐饮等生活区域;二是房租价格要适和,要保证就业基地可以长期良性运营;三是地理位置要合适,要保证交通便利,免去残疾人往返奔波之苦。我们考察了成都市域范围内的几乎所有大型场地,终于在温江县金马镇附近找到一处合适的场地。

  2011年底,我在四川省残联和当时分管成都市残联工作的副市长、市委会主委傅勇林的大力支持下,联合电信和金融行业的大型企业,由企业提供呼叫中心就业岗位,整合高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残疾人开展岗前培训,建立起专门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实训基地——“四川省残疾人服务外包就业(实训)基地”(以下简称残疾人就业基地),同时也作为“民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支部助残基地”和“成都民进社会服务示范基地”。

  残疾人就业基地以“扶残助残,促进残疾人就业”为宗旨,以“扶助残友,授之以渔”为理念。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四条:一是为残疾人量身制定服务外包就业岗位,保证其就业安排;二是对残疾人进行专业的岗前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三是保证残疾人培训合格即可百分之百就业;四是保证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岗同酬。

  成立之初,就业基地尚未形成规模,加之许多残疾人还对基地是否真能提供就业保障抱有疑虑,为做好推广和招录工作,我们深入残疾人群体,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向他们详细介绍基地,同时也鼓励他们自立自强。现实中,有些残疾人想要自食其力,却因种种阻碍困于家中,欲求一份工作而不得,我们的出现为他们送上了及时雨,给了他们新的机会。但还有一部分残疾人或是因为在求职中屡屡碰壁而不愿走上社会、不想与人交流,或是因为已经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低保收入或社会人士提供的捐助,可以勉强糊口,反而不愿意再学习技能、寻求工作了。为此,我们来往奔波,曾驾车数小时深入偏远村庄,走进残疾人家里,与他们面对面聊天交流,劝慰鼓励他们坚强勇敢、自食其力,以求得更幸福自信的生活。现在基地里有些学员就是经过我们数次到访,才渐渐放下心防、打消顾虑、前来工作。如今,他们在参加基地培训后工作如鱼得水,不仅补贴了家用,还变得更乐观开朗、勤奋好学,走出了正面积极的人生道路。

  就业基地的创新模式正好符合四川省残联针对全省残疾人实施的“量体裁衣式服务”的扶助计划,在省残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该实施方案纳入省残联“量体裁衣式服务”大计划,并得以顺利实施。在教学和运营管理方面,我们组织了一支既有高校教学经验,又具有企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和现代化管理团队,并使用由我担任主编的全国服务外包系列教材——《呼叫中心实训教程》作为就业基地的基本教材;在残疾人职业规划和培养方面,我们根据工作表现和能力、特长,大胆使用和提拔残疾人,目前已经有很多残疾人学员从一线的基层员工逐步走上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基地建立7年来,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生活保障,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技能,还一步步帮助他们建立起了开创新生活的勇气与自信。


  营造残疾人温暖大家庭:从“企业文化”到“人文关怀”

  残疾人就业基地搭建的就业平台,是专门为残疾人量身打造的工作平台。残疾人培训合格后,由基地的人力资源公司成批量地派遣到基地内专业的服务外包公司,或者统一派遣到基地外具备残疾人工作条件的公司工作。身处基地,大家都是残疾人,不会产生自卑感;基地十分重视硬件设施和企业文化建设,无障碍设施和便利的工作条件为残疾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基地实行同工同酬,残疾人员工的待遇也得到了保证,在基地培训就业的残疾人能较快产生归属感。

  对于身患残疾的学员来说,面对社会时,心理上的压力与障碍往往比身体上的残疾更难以面对。基地里有一位面部损伤的学员小张,面容的损毁极大地打击了他面对生活的信心,原本开朗的他变得沉默寡言,蜗居家中,不愿再踏出家门、和朋友联络,心理压力很大;因为伤病,家中的经济压力也骤然加大,可当他鼓起勇气想要重新找份工作时,又确实很难再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辗转多处后,是就业基地给了小张重新开始的机会,让他有了认真工作与生活的勇气。工作上,他完全可以胜任基地里专为残疾人提供的就业岗位;生活上,设施齐全、生活便捷,共同工作的同事相互照顾、相互体谅,让初来基地心怀疑虑的小张卸下心理上的重担,一点点重新找回了自信。

  为了培养残疾人的团队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就业基地从培训阶段开始就借鉴大学的管理模式,引导残疾人学员竞选班干部,利用业余时间举办各类文艺晚会和体育竞赛等,培养学员互助互爱、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培育基地的企业文化。每逢年节,基地都会组织集体活动共庆节日,每年的迎春团拜晚会是基地上下的一项重要活动,残疾人学员和健全员工同台演出,从策划到主持、从排练到演出,都由他们自己组织、参与,为学员们提供了可以自信地展示风采的机会,更展现出基地良好的精神风貌。

  为了照顾好残疾人学员的生活起居,基地辅导老师和学员们同吃同住,对生病的学员做到第一时间送医院施治、细心照顾。宜宾学员王俊杰因缺钾住院治疗,基地老师亲自护送他到温江区医院治疗,并在医院连续陪护两天一夜,直至其家长赶到医院;内江学员杨富植因脆骨症住院治疗,基地老师及时发现并拨打急救电话,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应处置后陪护一天一夜,直至其家长来到医院;南充学员肖凤因高烧入院治疗,在得知该学员家庭困难后,基地组织全体师生捐款并细心照料直至身体康复。

  在就业基地,许多学员不仅实现了自立自强的目标,还建立了和健全人一样幸福美满的家庭。学员小王患腿部残疾,行走困难,2012年来到基地参加培训,是基地最早的一批学员。她在这里接受了岗前培训,成为一名呼叫中心的员工。6年来,她从基层员工做起,踏实上进,现已成为基地的培训教师,工资也从两三千元涨到了五六千元,在经济上完全实现了自立。更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在就业基地的6年里,她还遇到了一位情投意合的伴侣。他们在这里相识、相知、相恋,最终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两个人一起买了房子和车,又孕育了属于自己的孩子,构建了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


  积极适应“双创”形势:从建立培训新模式到扶持创新创业

  传统的残疾人培训方式多采用集中线下培训,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既受到培训场所的限制,又受到培训对象现实条件的限制,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残疾人就业基地着手开发在线培训系统,努力实现互联网在线培训和线下实体培训的有机结合——对能来基地培训的学员进行集中线下培训,对不能来基地培训的学员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培训,通过自行研发的培训软件,能够基本达到就业要求。同时,基地还计划开发“呼叫中心互联网运营系统”,将呼叫中心坐席由固定场所延伸到残疾人家中,建立针对盲人和重度残疾人的服务外包居家就业岗位,实现盲人和重度残疾人居家就业的梦想,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培训和就业机会。

  民进成都市委会、四川省委会乃至民进中央的领导都非常关心和支持基地的发展。在2014年以前,残疾人就业基地扶残助残的创新模式就得到了时任中残联副主席王乃坤和四川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李登菊、副省长曲木斯哈、省政协副主席赵振铣及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被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进行宣传报道,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在致力于解决残疾人就业的同时,不断思考怎样帮助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残疾人投身创新创业,开启更加精彩的人生。我在大学里是主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学科技园主任,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创办了全国第一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成创空间”和成创天使投资基金。2015年,受四川省经信委委托,为经信委策划了双创品牌活动“创客四川·创享智造”,同时建立了创客四川示范基地,把双创活动推进到全省15个地市州,并在2016年工信部“创客中国”全国创业大赛中成功摘取了一等奖桂冠。在此期间,我被聘为国家科技部第一批国字号的创业导师、国家人社部创业导师、成都市科技顾问团特聘专家等。同时,在大学里开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实践、理论、教育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从2017年起着手将残疾人就业基地升级为就业创业基地。立足基地,我们组织了一批适合创业的残疾学员,特别是残疾人大学生,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这些愿意参与创业的残疾人群体的创业素养,帮助他们在互联网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特长的切入口,尝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基地专门开设了一些与创业相关的技术课程,聘请富有经验的教师授课讲学,帮助他们提升创新意识、拓展知识储备,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出谋划策;创业以后遇到困难阻碍时,我们提供信息咨询,共渡难关。我们努力为残疾人的创业梦想提供生根的土壤,助推梦想的种子开花结果。

  残疾人就业基地运行7年来,坚持以“扶残助残,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为宗旨,以“扶助残友,授之以渔”为理念,培训残疾人职业技能,实现残疾人集中就业和高端就业。截止目前,基地累计投资和吸引投资达500余万元,已建有现代化培训场地14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培训;新建工作区域4000余平方米,多功能工作台席600个,可以安置600-800名残疾人学员集中就业。基地在与四川省残联合作共建的基础上,吸引成都市残联参与共建,并授牌“成都市残疾人就业基地”。

  截至目前,残疾人就业基地在全省范围内,累计培训残疾人1680人,先后安置残疾人就业960人,仅在基地内就成功安置残疾人200多人集中就业。残疾人员工培训合格即可与企业签订两年期就业劳动合同,并且实行社保、工资待遇与健全员工同工同酬。在基地就业1年以上的残疾人员工最高月收入达到5000多元,平均月收入2800-3000元,200多个残疾人家庭走出了经济困境。

  今年7月,我被省残联评选为最感人的助残典型,并光荣地当选为四川省第七次残代会代表。而让我铭记终生的是2014年被评选为第五次全国助残先进个人,5月1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时至今日,当时的一幕幕情景仍记忆犹新:总书记走到我们面前,亲切地和我们握手致意,随后作了半个多小时的重要讲话,鼓励全国助残先进代表们,要一如既往地关爱残疾人、为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多作贡献。聆听着总书记的讲话,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总书记对助残事业的了解和重视让我备受鼓舞,对今后助残事业的发展更充满信心;同时,深感自己只为残疾人做了那么一点点事情就得到了那么多的认可和荣誉,更觉今后责任重大……随着镁光灯的咔嚓闪动,这一刻定格成了我永远难忘的记忆!

  在今后的岁月中,我将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和大家给我的荣誉,将扶弱助残作为我一生追寻实践的伟大事业,不懈努力、持续奋斗。

  谢谢大家!

作者:     责任编辑:qichunlei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