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同心抗疫民进在行动>要闻

《团结报》专版 | 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卫界会员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团结报

放大

缩小

《团结报》专版 | 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卫界会员

  盛岩:抗疫战场的“铿锵玫瑰”

  民进会员盛岩是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ICU护士长,现为吉林省援鄂医疗队队员,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7病区重症护理组组长,因在支援武汉抗击疫情工作中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得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正在紧急筹建援助武汉医疗队伍,盛岩第一时间向医院提出申请去武汉支援。“我已经有25年的护龄了,在2003年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战役,当时比较年轻,觉得自己能奋战在抗击疫情的前线是一种光荣。随着不断的成长,我作为一名民进会员、一个重症科室护士长,现在感受更强烈的,除了光荣还有责任、使命和奉献。”在谈到主动申请援鄂的初衷时,盛岩这样说道。

  盛岩随吉林省援鄂医疗队于2月8日凌晨到达武汉驻地,这时,这个有51张床位的大疗区,设施尚未完备、防护用品也不全,甚至施工工人还在进行施工,谁也没想到,这批吉林的援鄂医疗队,仅用不到2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准备工作,开始接收患者。

  重症护理工作是忙碌而紧张的,既要及时高效做好患者地医疗护理,也要做好可能影响患者病情的生活、心理护理。为了让患者心情愉悦地接受治疗,盛岩从观察患者的细节需求入手,提供无死角护理。一位患者大娘因为出汗量较大,早上贴身衣服都是潮湿的,盛岩发现后,就把自己一套新的保暖衣裤送给她,大娘非常感动,为医疗团队做了一首诗表达感谢之情。对于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盛岩说:“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是我们重症专业的检阅场,必须跑得快,才能从病毒手中抢回更多的病人”。

  盛岩所在疗区的患者大部分是年龄在70岁以上的高龄重症患者,她与同事们面临的困难除了被感染的高危风险之外,还有不熟悉当地方言、沟通不畅的难题。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他们没有气馁、退缩,把护理好患者作为自己的使命。作为重症护理组组长,盛岩以身作则,主动承担工作任务,耐心细致与患者沟通,用专业的护理照顾病人。在盛岩的带领下,她和她的同事们不怕危险,迎难而上,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穿梭于患者之间,喂患者吃饭、喝水,抱着患者去厕所,为尿便失禁的患者更换床单、被罩、衣物……提到科里的护士们,盛岩的话语中掩不住的骄傲和自豪,“我这些护士们都是好样的,我们没有给吉林人丢脸,我要为他们点赞”。

  对于取得的荣誉,盛岩总是看得很淡,可一提到自己的工作,盛岩就干劲满满,谈到自己现在的工作,她坚定地说:“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疫情阻击战,我们必将胜利!”

  温汉春:只盼武汉春来

  民进会员温汉春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20年3月,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月27日,广西首批赴鄂抗疫医疗队出征仪式正在举行。“我自愿申请参加救援队,一方面我做重症近20年,有救治H7N9的经验,同时还在医院带队做ECMO(体外膜式氧合);另一方面,我出生在武汉,妈妈是武汉人,她曾经作为地质队员援助广西,现在我坚决要求参战,援助武汉!”温汉春代表医疗队队员发言,寒风中,她那庄严的声音和火红色的羽绒外套让人感到格外振奋。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没有什么好怕的。”温汉春在行李箱前,和爱人朱继金教授抓紧时间拍合影,朱继金是医院急诊科主任,每年春节假期是急诊科最忙的时候,今年更是如此,连续奋战数夜的他已经有些睁不开眼。“现在孩子长大了,没了后顾之忧,无论我们夫妻俩谁去武汉,谁留南宁,都是在前线,最终目的就是让患者健康平安地回家。”温汉春说。

  1月27日晚12点,温汉春带队的广西援鄂抗疫医疗队抵达武汉,经过一夜休整,从第二天起医疗队就等待有关部门的调配,随后,温汉春所在的广西援鄂抗疫医疗队被指定在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紧张,忙碌,这是温汉春在重症病区的日常生活。每天,她除了正常的查房、会诊、救治外,还要按例巡查病区、协调院方及当地防控小组物资和人员的调配、指导医护人员调试社会各界捐赠的医疗设备……

  武汉的正月湿冷异常,偶有晴日,久违的阳光透过彤云洒下斑辉,希望的光芒照在人们焦灼的脸上,瞬间融化了那些尘封已久的心灵。在这次和疫情作战的过程中,有一位病人给温汉春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40岁出头的样子,是通过急诊收治进来的。当时他缺氧很严重,整个人神情委顿,却一直恳求医护人员救他。

  温汉春介绍说,“像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患者的病痛及恐惧时常让我们充满了内疚和感动,他是父母的爱子,是妻儿的臂膀,也是社会中亿万分之一个生活的强者,他想健康地活着。”经过专家的连续会诊,在最短时间内制定了治疗方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病患一路好转,两次检测均为阴性。“现在他已经康复了,仍在留院观察,他每天坚持按时吃饭,补充营养,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说是要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捐献血浆来救助更多的人。”

  2月4日,立春。当温汉春在病房忙碌了一天回到广西医疗队驻地酒店时,同事们热情地为她鼓掌唱生日歌,原来这天是温汉春52岁的生日。温汉春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生日了,很温暖,很幸福。”

  “疫情就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去?”这是温汉春常对同事们说的一句话,也是她人生的座右铭,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无私奉献、尽职尽责,这是她人生的标尺。

  王晓宁:愿作繁星照亮黑暗

  在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中,民进会员王晓宁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王晓宁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任护师、手术室护士,2月9日她作为上海瑞金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护理领队,随瑞金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在单位她是同事眼中专业过硬、经验丰富的“一把好手”,也是护理专科技术、护理科研、护理教学全面发展的“多面手”。

  厚厚的防护服隔开了医护人员与患者,方言也拉远了彼此的距离,病房里只听到心电监护的滴答声。于是,多才多艺的护士们把想说的话,画成了漫画贴在病房的墙上,画在隔离衣外面。“等你好了,我们一起吃热干面”“你要多吃饭按时吃药,才有力气和病毒战斗啊”“热干面别怕,小笼包来了”……

  一张张生动有趣的作品,一个个移动的身影,活跃了病房的气氛,也拉近了和患者的距离,冰冷的病房变得有了温度。

  那一夜,武汉大雪纷飞、大幅降温,负压舱内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为所有患者加一床被子。50多个患者,50多床被子。大家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因厚重盔甲带来的不便,艰难地工作着。慢慢地,很多症状相对较轻的患者,一个个自发地下床与医护人员一起套起了被套。虽然大家都累得汗流浃背,湿透了贴身衣物,但心里却是暖洋洋的。

  王晓宁所在的病房有一对母女,全家都被确诊。除了治疗,她们极少和医护人员有互动,有一次王晓宁走到病床前,像往常一样轻声为她们加油鼓劲,没想到话音刚落,女儿就用有些虚弱的语气回应说:“我们一定好好治疗,尽快恢复健康,这样你们也能早日回上海与家人团聚了,谢谢你们。”

  刹那之间,一语击中王晓宁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回家,魂牵梦萦,那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啊。我们紧紧拉着她的手,感觉到彼此心手相连,连起来的是一条生命的路和回家的路。”

  终于,王晓宁和同事们迎来第一位康复出院的患者,就好似家人出院,让她们欢欣鼓舞。她们给出院患者设计颁发“抗疫大学”毕业证书,这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鼓舞。武汉的李先生从援鄂医疗队员手中接过了人生最特别的一张毕业证书——他顺利结束了8天的新冠肺炎治疗,可以出院了!

  这也是瑞金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整编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3-4重症病区后的首位出院患者。

  王晓宁深情地说,此时外面的世界已莺飞草长,瑞金人风雨兼程千里迢迢来到武汉,只为白衣的承诺。我们定会携手走出新冠的阴霾,走上繁华的街道,让武大樱花吻你额头,让广慈博爱与你心心相印。

  韦玲:职责在身绝不退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护人员连续奋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湖北民进会员韦玲便是其中一员。韦玲是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协和东西湖区医院)麻醉科医生。被称为“外科里的内科,内科里的外科”的麻醉科,对医师的专业要求非常严格。十年医务工作,她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医生,多次参与大抢救和大手术。

  疫情防控工作中,麻醉科增添了一项到各科室给呼吸衰竭的疑似患者插管抢救的任务。韦玲介绍,只要是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做气管插管必须达到三级防护,保护自己,同时也是保护身边的人。

  她说,“三级防护”是在佩戴医用口罩、防护服、工作帽等“二级防护”基础上,再额外佩戴外观近似宇航员头盔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三级防护给操作的医生增加了难度,密闭的头盔让视线变得模糊,三层手套更让双手变得笨拙,每一个动作都别扭而费劲。”

  韦玲表示,气管插管对患者来说是极大的身体刺激,必须在全身麻醉诱导下进行,保证患者在气管插管时没有强烈反应。一旦患者出现呛咳,含有病毒的痰液喷溅扩散,“这将是一个灾难。”

  她坦言,在这样一个很危险的环境里肯定感受到压力。所以除做好充分准备,她也会在操作前反复给自己打气,默念这只是日常操作,一定要细心,一定要很顺利完成。

  采访中,韦玲透露,疫情早期,自己也曾因疑似感染而居家观察过一段时间。1月17日,在给医院首例高度疑似病人插管11天后,韦玲出现喉咙不舒服和咳嗽的症状,夜班后症状加重。她心里紧张起来,18日早上交班后,便向科室主任申请居家观察。

  1月20日,韦玲发起烧。“冲进脑海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有可能被感染了。”避开就诊高峰,同在一线工作的丈夫当日陪她前往医院检查。血常规、咽拭子、胸部CT结果一切正常,但仍需居家观察。

  观察期间,韦玲通过新闻和朋友圈得知,各定点医院缺少防护用品,“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希望能为一线医生护士提供一些帮助。”经民进会员张楠推荐,韦玲加入一个支援武汉捐赠微信群,担任志愿者。

  韦玲说,因为捐赠者不清楚募集的物资能否达到医用标准,担心浪费了捐赠者的爱心。在空闲时间,韦玲帮助群里的朋友逐一审核捐赠物资质量,确保物资能达到医疗标准、能用于一线。

  1月24日,居家隔离观察4天后,韦玲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胸部CT结果正常,确认并非感染新冠肺炎。她在当晚便义无反顾重上抗疫一线。

  接受采访时,韦玲刚结束一台手术。“虽然现在要穿着防护服给急诊病人做手术,甚至穿厚重的三级防护服给感染的病人做手术,但我依然没想过退缩,因为这是我们医护工作者的职责。”

  罗光伟:不负病人所托

  “现在,我每天都在刷新不休息的纪录。”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民进会员、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罗光伟已经连续奋战60余天。2019年底,武汉市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市第一医院及时启动发热门诊,罗光伟即参与到门诊的组建,并对发热门诊医生进行业务指导。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进展,罗光伟相继参与指导组建6个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病区,并带领骨干医师团队支援市第五医院的发热7病区10余天。隔离病区医护来自不同科室,不少人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防护、治疗缺乏经验,罗光伟反复开展专业培训、细化流程。

  “这是在与死神赛跑,累是小事,争分夺秒多救治病人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能多救一个就多救一个。”每次接到通知,罗光伟都用最短的时间高效、出色完成任务。

  扶危渡厄,医者担当。疫情发生后,据不完全统计,湖北民进有147位医卫界会员坚守在疫情防控岗位上,其中包括罗光伟在发热一线的有68人。

  作为武汉市一院新冠肺炎防控专班医疗专家组组长,罗光伟负责全院职工的业务培训及全院新冠肺炎病人的排查、指导治疗工作。随着发热病人的增多,他常常饭也顾不上吃,白天黑夜连轴转。

  1月16日至3月4日,国家卫健委相继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一至第七版),为使大家及时掌握最新诊疗方案,罗光伟以最快速度修改完善培训课件。他说,医生的使命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治病救人,和病人一起战胜疾病、痛苦。

  两个多月来,罗光伟跑了不少地方。2月3日起至2月9日,罗光伟作为武汉市专家参与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巡查专家组的工作,到多家医院甄选重症、危重症病人,20多位危重症病人得到及时转院集中救治。

  2月14日一天,罗光伟连续到佛山医疗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医疗队的4个驻地进行诊疗方案培训,返回医院已是深夜10点钟。第二天早上,他又和感科医生赶赴扬州医疗队的驻地继续进行业务培训。

  2月20日至今,罗光伟参与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专家、武汉市医疗救治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三家医院开展四轮巡查指导工作。他欣喜地看到,武汉市新冠肺炎病人的病亡人数有了显著下降。

  “多亏了罗医生的治疗和鼓励,是他救了我的命!”前不久,一位67岁的张姓患者顺利康复出院。该患者于1月因咳嗽、发热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就医,罗光伟综合该患者的各项检查数据,将其列为高度疑似患者收治入院,由专门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名患者表示,住院期间心理压力大,罗光伟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还耐心鼓励安慰她,罗光伟就是她的主心骨。“忘不了罗医生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多亏了罗医生等医护人员,他们冒着那么大的风险,救了我的命。”她说。

  罗光伟关心理解同事,大家对他充满信任,疫情期间,同事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是找罗光伟帮忙。发热门诊、隔离病区都是临时组建的科室,罗光伟把来自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战斗在抗疫最前沿。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这是罗光伟对自己的要求。从医近30年,他曾参与防治非典和甲流的战役,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罗光伟对记者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从医者要无愧于病人的托付、无愧于医生的使命。”

  周晓阳:把病死率降到最低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武汉,民进会员、CCU(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专家周晓阳所在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成为重症患者收治的最前线。

  疫情面前,医院是全社会的防线,而重症医学科又是医院各科室的最后防线,其危险、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自今年1月17日我们CCU接收第一位危重患者以来,我一直在医院工作,连续约50天奋战在抗疫一线。”周晓阳接受专访时表示。

  他回忆道,疫情之初,医院防护装备缺口很大。“只能通过少喝水、减少上厕所、延迟进餐来节省防护服,还能减少其他医生进出隔离病房次数。夜晚,我就在办公室沙发上和衣而眠。”

  就这样,身为CCU主任的周晓阳带领科室20多名医护高强度坚守半月。1月25日,东院成为定点医院,该团队按防治要求在病区夜以继日改造“三区两通道”。31日改造完成的同时,东院迎来了首支增援团队——新疆医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医疗队,并在一天内安排8张床位住满危重患者。

  2月5日,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又被设为专收重型及危重症患者定点医院。同一天,国家卫健委派来了浙江医科大学李兰娟院士团队增援救治。

  在李兰娟及其团队亲自指导下,东院专家组充分运用“四抗二平衡”方案综合救治患者。周晓阳介绍,在多个团队共同努力下,CCU危重症患者整体死亡率为50%,低于平均危重症死亡率60.8%;若不计入5名80岁以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病区危重症死亡率仅30.7%。整个东院重症死亡率由应对疫情之初的11%降低至9%左右。

  据介绍,周主任团队还与北京阜外医院“全国心电医联体联盟”合作,借助其远程监控云平台远程监控该院多个病房患者心电图和血压,有效预警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

  “远程监控既解决了常规长程心电图、血压监测盒子一旦带进污染区,就无法带回心功能科读取数据、发送报告的困境,又极大地缓解了心功能科医生频繁穿脱防护服进出病房所带来的风险和不便。”

  通过与检验科团队合作,对轻症、重症、危重症患者7样标本核酸对比和追踪观察,周晓阳拟于近日提出建议——准备出院患者间隔一天连续两次7项标本的核酸检测为阴性,才能出院。

  “我们团队不忘初心、团结一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之所以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下来,离不开全国各方的驰援和支持。大家心中都秉承着始终如一的信念:武汉必胜,全国必胜。”周晓阳说道。

作者:     责任编辑:trs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