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访谈

统筹高校书法学科助力基础书法教育

——中国商报专访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

发布时间:2020-01-22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1月9日电(本报记者 赵晓东)十九大以来,在国家坚定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书法学科由于其特有的文化载体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包括高等书法教育和中小学书法教育。今年的河北省两会上,书法教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对此,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接受了中国商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商报:目前河北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发展瓶颈?

  寇学臣: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将书法课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201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理念、内容、目标提出明确要求。我省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推动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尤其是形成了几个区域亮点。早在2009年宁晋县教育局提出“让每一个学生写好字”的目标,培训教师,编写教材,让书法课全面走进课堂,被媒体誉为“宁晋现象”。2010年石家庄市教育局推出“汉字书写百千万工程”,连续举办十届汉字书写节,形成独具特色的汉字书写教育模式,被专家称为“石家庄经验”。尤其是2013年以来,“烛光计划”和“国培计划”相继实施,为推进我省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中小学书法教育也远远不能乐观,表面繁荣的背后还存在重要的瓶颈问题:一是书法教育的普及率还远远不够,在最近两次针对“国培”学员的调查显示,我省初中书法课的普及率还不及50%,小学书法课的普及率不及70%;二是书法教育发展的区域极不平衡,还有许多偏远贫困地区由于教师、教材等因素,书法教育处于荒漠状态。

  中国商报:河北省高校书法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困境在哪?

  寇学臣:2008年,在全国高等学校专业目录里还没有“书法学”专业的背景下,我省河北师范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增设书法学专业,开创了全省高等书法教育的先河。2010年,该校成立书法艺术研究所招收硕士研究生,第一个“本科+硕士”的立体型高等书法教育模式初步形成。

  2012年,教育部调整高校专业目录,增设“书法学”特设专业。近年来,河北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沧州师范学院、保定学院等9所高校纷纷增设了书法学专业,还有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等5所高校招书法专科专业,我省高等书法教育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规模”之后也带来许多困境。一是“规模效应”并不等于“森林效应”,由于各校之间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学科合力和优势。二是培养方向远远偏离社会之需,十几所高校的书法学专业均为非师范类,一方面是中小学校急需书法教师,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根本找不到工作。当今时代,我们缺少的并不是书法家,而是缺少大批扎实有为的书法教育工作者,来协调推动全省书法教育的健康循环发展。

  中国商报:对于书法教育,今年两会您带来了哪些提案?想要解决哪些问题?

  寇学臣:基于以上症结,建议省级教育部门对高校书法学科培养方向进行宏观调控,将部分高校书法学专业由非师范类转为师范类,反哺基础教育,实现共赢,推动全省书法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一、省级教育部门统筹规划高校书法学科的培养方向,建议将具有师范院校属性的高等学校的书法学专业,由非师范类转为师范类,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基础教育培育师资。因为从长远发展来看,短期培训只是权宜之计,最关键之处,还是应该由专业院校培养书法专业师资。

  二、师范类书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紧扣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毛笔与硬笔并重,打下楷书、隶书和行书的基本功,经过四年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书法教师工作。而不要急功近利,专写“流行书风”或者“展览体”,只是为了参展获奖,追求短期利益。

  三、鼓励有条件的高师院校建立书法教育学院(研究院),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在承担书法学科教学的同时,依托专业学生服务全校师范生的“三笔字”教学,让所有的师范生写一笔好字;另一方面承担“国培”和“省培”的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任务,以及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与评价工作等。

  四、教育部门要为师范类书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打开通道。一是在考取教师资格证报名系统中设置“书法”教师选项(目前只能借选“语文”或“美术”);二是学校招聘时,明确书法教师进人计划,防止模棱两可或被其他学科挤占。

  五、与此同时,继续加大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培训力度。2019年我省国培、省培的计划是各100人,与万人之需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按师生比计算,我省中小学全部开始书法课,教师缺额近2万人)。

作者:     责任编辑:zhangyu
Copyright 1996 - 2014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