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访谈

成人与成才、幸福与成功哪个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1-10-2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让孩子成人成才,拥有幸福和成功的人生是很多家长的心愿。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让孩子拥有成功且幸福的人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期推出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家庭教育话题讨论之七,围绕“成人与成才、幸福与成功”开展讨论。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讨论中,委员们以甲方和乙方两种不同立场参与讨论,希望读者可以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理解教育中不同选择的优劣,从而因材施教、宜情选择。

  ——编者

  召集人:丁 伟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

  主持人:朱永新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本期参与讨论委员(按出场时间顺序):

  王 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

  张连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资深注册会计师

  郭媛媛: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刘慕仁: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委

  张兴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

  雷鸣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丁元竹: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教授

  先成人,还是先成才?要幸福,还是要成功?

  主持人朱永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许多父母的教育信仰。考名校,找好工作,有好的未来,也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使其各方面得到最充分发展。但同时社会资源有限,又使得竞争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因此有一个问题经常被摆在每一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面前:成人与成才、幸福与成功哪个更重要?请各位委员畅所欲言。

  甲方: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王欢:成人与成才、幸福与成功既是千万家庭对孩子成长的诉求点,也是学校育人价值取向的抉择点。成人与成才、幸福与成功,这两组概念可以打通来看,即“成人→成才→成功”和“幸福”。三“成”同属成长序列,而幸福是对成长的积极体验。我的观点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基础教育应以“成人”为本,本立而道生,孩子幸福随之而来。而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幸福所在。我们认为,教育即成长,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成”的力量、尊重学生“长”的过程。“成”的力量源自立德要求,“长”的过程基于树人规律。基础教育立德树人,关键是在促使学生成人的过程中给成长创造无限可能。教育对人成长的作用,根本上体现为促使受教育者成人。“成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达到发育成熟,与“成年”是同义词;二是“造就人”,即培育练就人的意思。可见,“成人”包括生理成人和社会成人。其中,社会成人就是一个人从刚出生时无知无识、无能无力的“动物实体”转化为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成员”。这是一个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即造就人的过程。

  特别是一个人在18周岁之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更应以“成人”为目标追求。当然,如果把“成人”看成是未完成的存在,那么,成人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情。在此过程中,“成才”只是人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成人的形式而已,“成功”也只是人在特定发展阶段获得某种程度的外界认可而已。

  教育还有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培养人健全人格的内在价值。人是因精神充实而感到幸福的。尤其重要的是,人是整体的人,身心完美融合、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理性和实践的共同追求。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必定是“去功利化”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身心素质的综合衡量,而不是对人所获得的某种外部要素的评价,人的立体发展体现在身心智趣各个方面,尤其是美德养成上,而这正是“成人”的内在规定性,是“成才”与“成功”涵盖不了的。

  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阶段,它的价值不只是满足眼前的需要,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个“未来”是指我们所处的社会之未来和作为个体的人生之未来。我们对“成人”的努力比单纯的对“成才”或“成功”的追逐更加符合基础教育的自身要求。

  所以我认为,成人比成才、成功更重要。成人决定成才的性质,成人规定成功的方向。

  张连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锚定多数人的“成人”,这里的成人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成人”显然不能简单理解为“长大”!什么是成功的标准?难道就是当大官、挣大钱?如果是这样的定义,那么沉默的大多数都与成功无缘。但子非“鱼”,安知“鱼”不幸福?无数受过教育的精神健全的普通人,虽然不符合习惯的“成才”定义,但无数的“成人”构成了社会的脊梁,撑起了我们这个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一片天。

  郭媛媛:我同意成人比成才重要。在我看来,成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社会中佐证成人、增强成人、壮大成人的一条社会化的、具有专业表征的路径和表达。要实现身心强大的成人,成才可辅佐之、加速之、强化之。成才更多体现的是社会化,并在社会中找到社会中的自己;成人为自己,在从容立世的强大身心、自洽中,不仅取得与他人、社会的和谐,还取得与自己的和谐。

  成人,是要成为“大写的人”——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的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为物役、为时役的空洞之人。一个人的成人,既是个体“物质成人”——即生理成人,也要“精神成人”——心理成人。

  面对真虚融合的生活场域,面对全球文化的开放互动,面对民族国家的基础,每个人都需要在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的三重主体关系和维度中,建构成人的层次,借助教育,不断完成作为坚强而健全的人的主体的塑造,让自己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通过成长,无限接近“认识你自己”,持续长大“成人”。

  刘慕仁:成人比成才重要。成人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才只实现了成人目标的一部分,成才距离成人还有一段距离。对教育而言,教育要德才并育,不能光停留在育才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我们教育发展的目标。

  对个体而言,不能只注重提高自己的才能,只看重自己的才能是否高人一等,更要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要做到德行修养不输他人。只有才能是靠不住的。俗话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朱永新:成功、成才就一定幸福吗?中国古代讲德才关系——其实类似成人与成才。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贤人,无德有才是小人,无德无才是废人。成人与成才、幸福与成功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成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幸福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最高目的,也应该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幸福和不幸福其实有几种组合,一种是现在不幸福、将来不幸福,这个父母亲不干;一种是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绝大部分父母亲都在做这样的事;还有一种是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这恰恰是教育最应该做的,所以很奇怪的事就是,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而偏偏要去选择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这条路?幸福是一条河流,这条河流是川流不息的,没有幸福的童年难有幸福的人生。教育,本来就是个培养人的活动,把人真正地培养成人,培养成一个理想的人,培养成一个不断追寻向上的能够更美好的人,我看是教育最应该做的事。所以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乙方:成才比成人更重要,

  成功比幸福更重要

  张兴赢:人是社会的个体,只有被社会和他人认可,才能找到存在的意义,而之所以能被他人认可,是因为个体在某方面做得很成功,所以成功是幸福的前提。成才是成人的终极目标,只有成才了才可以造福社会,而成功是通往幸福的桥梁。如果没有成功的喜悦,幸福感从何而来?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从一次次成功中感受到喜悦和幸福的,每个孩子都是在奔着成才的路上不断成长,成才和成功对孩子来说是更重要的,只有成才了才能获得成功,从而获得幸福感。

  幸福感来自哪儿?我不信自己当着乞丐还有幸福感。幸福一定是来自自己在某一方面成功了,可以是个好厨师,可以是个技术过硬的车间工人,可以当一个让村民敬仰的乡村教师,他们都是在自己的领域成功了,所以他们感到幸福。由此看来,成功非常重要。

  雷鸣强:是的,成功比幸福重要,成才比成人重要,因为“幸福是成功创造的;成人是成功累积的”。

  教育是社会化的基本手段,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所以,教育是为促使人转化成合格的社会成员,即为促使人首先成人服务的。在我国,一个人在成人(18岁)之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一般都是基础教育。因此,基础教育是以“成人”作为目标追求的。“成才”是专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专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的人。专业教育,亦称“专门教育”,是培养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学制结构中,一般既设有不同层次的进行基础教育的普通学校,又设有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专门学校。不成才,难以成人,如可成人,也是基本成人;不成功,难以幸福,如有幸福,也是低水平的。一般情况下,人人都可“成人”,但不是人人都可“成才”,所以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成才”上。

  幸福有两种,一种是基本的浅层次暂时的幸福,一种是根本的深层次的长远幸福,这就要靠“成功、成才”来支撑。国家“自立自强”的科学技术创新,需要以千千万万高科技人才的“成才、成功”为基础。成功、成才的过程是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过程,总体上是幸福的,会有些痛苦,但“痛苦并幸福着”。

  在成人之上追求成才,在幸福之上追求成功

  丁元竹:做人与成人、幸福与成功,在我看来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先讲一个我的亲历:90年代初我博士毕业,答辩会的第二天,我去见导师费孝通先生。先生说:“你毕业后要留北京大学教书了,我送你六个字:著书、立说、立人。在北大工作,不写书,你立不住;写了书,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书没有用,在学术界也立不住;写了书,有自己的观点,做人不行,最后一切都完蛋。所以,要全面、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费孝通先生的这些话,我一直记住不敢忘记。每遇到一些挑战,总是想到这些话。我也把这些话跟我的学生、博士生讲,希望他们也能够这样去做事、做人,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雷鸣强:“成人”是“德智体美劳基本发展”,“成才”是“德智体美劳基本发展”+“专业性发展”。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成人、成才,两不误。

  一旦基础教育把“成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取向,就能让教育返璞归真,教育本身就是充满生命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能使人获得乐趣、拥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过程,就是一个彰显人性、培育人性的过程。“人性是趋向于在愉快而不是不愉快,在富有乐趣而不是在充满痛苦之中寻求动机。”有了这样的过程体验,学生就能被课堂牢牢吸引,被学校牢牢吸引,最终成为健全充分发展的人。

  从人一生的发展逻辑来说,应该是先成人后成才,成不了人也就不可能成才,至多是畸形的才;无论是成人还是成才,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功用的充分发挥,而人最先接受的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其后是专业教育,所以,“成人”是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应有的价值取向,“成才”是专业教育的终极价值。所以,我认为,“成人”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成才”是更高的要求;“成功”是教育的秘诀,“幸福”是教育的境界。

  朱永新:今天的讨论,对于家庭教育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立足于幸福、成人,把幸福与成人作为根本的目标,即使孩子是一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够坦然欣然。每家都有孩子,每家孩子的教育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通过一周的讨论,许多观点渐渐明朗了,也达成了基本共识。我们今天的讨论,其实对于家庭教育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立足于幸福、成人,把幸福与成人作为根本的目标,即使孩子是一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够坦然欣然。

  当然,更加需要指出的是,成人与成才、幸福与成功之间并不矛盾。鱼和熊掌兼得最好、最理想。但是,当鱼和熊掌不能够兼得的时候,就要注意,把幸福还给孩子,这才应该是人生终极的目标。

  ■ 编后语

  解决问题需要协商的心态和思维——写在家庭教育七日谈报道结束之际

  贺春兰

  因为做编辑,有幸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家庭教育七日谈”系列讨论的第一读者。一开始,面对碎片化的语言,很有些望而生畏。而当对这组稿件的编辑即将结束的时候,又很是有些不舍:作为读者,很是有些收获;作为编辑,感觉每期一个版的报道看似很多,但还是遗漏了很多珠子。好在已经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以《家庭教育何为》为题做了结集出版,从中读者可以基本看到这组讨论的原貌。

  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而这场由不同界别委员参与的委员读书漫谈群里的讨论让我们看到,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关切确实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高度共识。就困扰家庭教育的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数十位不同领域的委员围绕七个议题每天一个半小时展开讨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成用短句精准地记下了这场教育论战:“一向和谐书群,骤然掀起波澜;教育事非小,观点分两边。家教校教,孰为优劣?寄宿利弊,观点互反。棍棒之下,可出高才?少年留学,路在谁边?唇枪舌战,一片狼烟。时近子夜,战事犹酣。”确实,这场围绕家庭教育系列小问题的讨论参与委员众多而且背景多元,大家及至深夜还在“唇枪舌战”。

  如主持人朱永新常委所说,在教育领域,本来很多问题是常识问题,但常识远没有形成共识。于是,这样的基于老百姓日常关心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就显得尤其必要。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委员于2020年12月3日晚10时写到:“惩罚的主要好处是提醒孩子,他们的行为越界了,对周边的人造成麻烦了,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产生各种冲突造成心理困扰,产生心理问题。但使用惩罚时,不要忘记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约束行为,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批评,的确是一个亲子、师生、上下级之间互动中的常见问题,但让批评“有效而且富于正能量”,这样的道理是基本常识,但很多人并无意识,即使意识到了,能真正做到也并不容易。类似问题提示我们,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今天,以人民为中心,关心老百姓的关切,以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语言,面向大众普及教育常识是全国政协委员、研究者、媒体的使命使然。这组讨论可谓一个范例。

  这组委员们有意站在不同立场、基于不同出发点的辩论还让我们体会到了问题分析时的辩证法,还可以学习到通过协商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2020年12月2日,在“寄宿制管理的利与弊”这一主题讨论的最后,时间显示是22时49分,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张嘉极委员贡献了这样的一段话:“建议把辩证法时刻用作研究问题的方法;年纪越小,越不要寄宿;年纪大了,应该争取寄宿经历。有些情况下寄宿是不得已,有些情况下寄宿是帮助孩子更好成长的选择。心理脆弱的学生如果寄宿会被欺侮,而长期被伤害,寄宿的优点自然体现不出来,甚至会变成孩子的梦魇。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非黑即白地简单化。寄宿的优点是什么,已经摆了十几点,缺点也摆了,我们还需要研究防止寄宿对孩子产生负面效果的办法,引导家长研究趋利避害的方法。”面对同样的问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委员则指出,“我们其实还可以将这些讨论转变成政策建议,呼吁将寄宿的优点多发挥,劣势尽量避免。”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基于不同立场的诠释,读者不难具体地感悟到,其实任何一个问题常常会各有优劣,而且优劣常常在不同背景下互相转化,一种境遇下的优点可能在另外一种境遇下面对另外一些孩子会成为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少点一概而论,多点具体分析,因地、因时、因人评价和选择。

  读这组稿件,可以看到,协商的背后是彼此尊重、畅所欲言的沟通氛围,是各自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充分自我表达,特别是对他人立场的觉察、接纳和理解,是随时准备汲取、学习、甚至改变自己的开放的心态,是在彼此充分沟通、充分分析、充分表达之后,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促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