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会刊撷英>精品文章

车轮穿过小城

发布时间:2020-09-07     来源:《山东民进》2019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1995年我从青岛大学毕业,分配进胶州县城上班。那时候最愁的是住在哪里?我在县城没有亲戚可投靠,那时候也不像现在一样,到处可以租到房子。那批分配在县城工作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城里人,我们这些走到哪里随时都拎着铺盖卷的乡村毕业生,就只能依靠单位了。学校的总务主任一袋烟接着一袋烟地抽,终于打开愁眉说,要不就住到老校去吧。老校在城区的中央迷宫地带,我们跟着总务主任进去后就出不来了。老校是一所废弃的旧中学,因为怕坍塌才将师生迁出去,在市郊建了栋楼房算是新学校。我们在旧学校卸下行李,那间充斥着霉味的大房子里,地面泛着水珠,墙壁挂着蛛网,门槛长着苔藓。主任说,也只有这一间屋建的时间最晚,算是最安全。他从仓库里给我们找出三张床。一张木头床严重缺床板,后来我睡在上面,有几次站起来的时候,脚从厚厚的草褥子里漏下去。另一张铁床只有一个网,床心的铁柱都没有了,小张睡在里面,就像睡在网兜里,每天累得要命。另一张看起来最完整,但是一碰就咯吱咯吱响,吓得小赵总担心什么时候它突然裂开、塌陷。

  我们在自己住的房间里各自开火,一个电炉子,一个袖珍的只能炒菜的小锅,每餐只能吃热菜啃冷馒头。一起用电的时候,电闸常常会断。单位曾经联系一个个体小厂的食堂,我们有过短暂在食堂打饭的幸福时光,虽然饭菜普通,但是毕竟不用自己去谋划柴米油盐。但是一段时间之后,那个单位搬迁,我们又继续过亲自下厨的生活。

  老校距离新校很远,而且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这个迷宫地带是密密匝匝的平房,又增添了些小煤屋之类的建筑,很多都建在路上,还有一些居民囤积的柴禾垛,原本不宽的路就更狭窄了,被人称为“鸡肠子路”。平日上工还好,骑自行车无非是颠簸,下雨天就艰难了,巷路排水不畅,我们水上行进,就像汪洋里划船。水下的路是不可测的坑,摔倒的危险时时存在。那时候我们上班都骑自行车,我先是买了一辆笨重的旧自行车代步,当工作半年之后,我这个工资三百元的初上班族终于攒够了一辆轻便高级女车的钱。那时候女人最流行的是骑一款叫做“安琪儿”的女车,也有人称它为“公主车”。我的那辆公主车车体是玫瑰红色的,非常漂亮。可惜的是,那条路太差,骑行在路上,每一次颠簸我都心疼我的车。下雨天,车体被泥浆溅满,我每天晚上要耗很多时间擦净泥点并给车子擦油,而且从不舍得放在车棚里,总是就搬到自己床边。

  这样美丽的车走在颠簸的路上,艰难的过了几年后,城市建设的步伐迅猛地踩到了我居住的迷宫地带。挖掘机把老居民区的记忆一起挖走,建立起美观宽敞的居住小区。这时候,我搬到了徐州路小区,那是我先生单位分的福利房,套二的房子虽然小,但是温馨,只是我上班比原先更远了,骑自行车需要二十多分钟,遇到早晚高峰,需要半个多小时。在县城,这就是不远的路程了。那时候,经济条件好起来,我买了一辆摩托车。那类摩托车是女性专属,被老百姓成为“潇洒木兰”,三千多元的商品对月收入五百元左右的工薪族来说,算是奢侈品。最初骑着“潇洒木兰”上班、出行的女人都被人羡慕。“潇洒木兰”一开始是非富即贵女人们的坐骑,后来成了大众女人的追求目标。拥有一辆“潇洒木兰”比现在有高级轿车都风光。我就是经不住那种诱惑而攒钱买的车。

  骑着“潇洒木兰”的女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滋润,因为工资越来越高,最先骑上木兰的人也最先丢弃了木兰。轿车开始走进家庭的时候大约是2005年左右,那时候我远远没有能力购买一辆哪怕最便宜的轿车。我父母在乡村居住,母亲又身体不好,需要经常回家探望,七十里路程小小的摩托车跑起来吃力。在外地工作的哥哥为了我便于回家照看父母,援助了一辆轿车给我。他买来一辆跑过二十万公里的二手皇冠送给了我。欣喜之后我束手无策,于是派出我先生去学驾照,然后他成了司机。很多时候,车闲着,“司机”在忙碌,我只能干瞪眼。为了充分利用我家的机动车,我不得不也进驾校完成了培训。持证上岗之后,那辆车我很少开着上下班,只是在周末回农村看我两方老人时才舍得开,因为油耗是一笔不得不算的账。

  拥有轿车之后,接连几年我们经历了工资大上调,发工资也不再领现金,而是单位给直接存到我们的存折上。存折上的数字一点点涨着,人们的观念也就不再那么安分,我开车上班就不再那么心疼耗油。同事们很羡慕我“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轿车待遇,纷纷讨论买车。最会精打细算的同事小张说,不买车,只不过是工资卡上的数字更大一点,没有多少意义,买了车就更享受了。她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观点,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贫穷而拼命攒钱了,都开始注重生活品味。

  时代的车轮滚滚而来,我们的小城也一下子到了车多为患的程度。我原本咬着牙说,工薪族家庭有辆车就足够了,坚决不卖第二辆车。但是我还是在2012年实现了“三口之家两辆车”的目标。开车上班成了县城的常态,一个县级市也就常常出现堵车堵得人抓狂的地步。

  这时候,我又想念起自行车,为了低碳出行,我又买了辆变速车,日常下班沿着护城河、社区小路甚至老城区的巷子骑行,这样既能够避开堵车的路段节约时间,又沿途欣赏市井风貌。

  一座城的变迁,在日新月异的建设中,在如糖似蜜的生活中,也在不停旋转的车轮中。

  (作者系青岛民进会员)

作者:张金凤     责任编辑:代俊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