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行业法规和标准亟待建立并完善
在“容貌焦虑”的贩卖下,在对美追求的刚性需求下,在美丽消费升级的驱动下,医疗美容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服务项目。据《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20年)》数据,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000家,并经过估算出全国有超过80000家生活美业店涉足医疗美容项目,可见医美行业的消费市场相当火爆。但是,火爆市场的背后是整容纠纷的血泪史,是违法违规医美经营的黑暗史,医美行业的乱象丛生,让整个医美行业变得扭曲,也让消费者蒙受巨大的健康风险和财产损失。
医美行业的“乱”,概括起来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黑机构,即未取得医疗美容机构经营许可擅自违法开展医疗美容诊疗业务的机构;二是黑医生,未取得执业医师许可,擅自开展医疗美容诊疗;三是黑场所,开展医疗美容诊疗业务的场所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等要求;四是黑针剂,用于注射类医疗美容项目的针剂存在假货或者水货问题;五是黑操作,诊疗操作不规范、仪器使用不规范、消毒操作不规范、卫生环境不规范等违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规定的操作,增大了医疗美容诊疗的风险;六是黑渠道,黑医美利用消费者熟人心理、社交平台的个人分析、搜索引擎、“牛皮癣广告”等方式诱惑和欺骗消费者开展违法违规的医疗美容诊疗;七是事故多,每年黑医美致残致死事件频发,且多数消费者投诉、报案无门、维权难上加难,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2019 年医疗美容违法违规典型案件可以发现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光这一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涉医刑事案件、涉药品安全案件高达1219件。这些乱象背后可见医美行业法规、制度、标准层面存在空白,监督管理层面确实乏力,消费者防范意识层面太为淡薄。
为了规范医疗美容服务,促进医疗美容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出以下建议:
一、补充完善医疗美容行业相关法规。建议加快补充完善医美行业相关法规,结合医美行业各领域的实际情况,补充一批适用且实用的法规,修订完善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法规。
二、制定医美行业相关标准,推动医美行业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议推动医美行业管理服务标准化,结合医美行业管理服务方面的重点要点,从医美行业专业技术操作、医美设备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准入门槛、场所卫生环境等方面制定一批管理服务技术标准,再有所分类地相应申请制定为强制性标准及推荐性标准,并由监管部门明确发布要求医美行业应遵照执行,而之前已有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则可以申请其转化为相关标准或者法规来进行约束和监管。
三、建立医美行业报告反馈和联动监管体制机制。建议建立医美行业报告反馈和联动监管体制机制,其中应设立名单信息共享制度,对涉及医疗美容诊疗的机构信息以及生活美业店的信息实现名单信息共享,方便在开展监管时能及时核实相关信息;应设立报告反馈制度,对现有的医疗美容诊疗机构进行调查,摸清其实际经营情况,由卫生部门牵头及归总来设立信息报告反馈平台,督促医疗美容诊疗机构定期在平台上进行业务报告及反馈,按《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要求医疗美容诊疗机构对于开展的美容外科项目、美容牙科项目、美容皮肤科项目、美容中医科项目等业务,根据医疗意外和风险级别的要求在平台进行报告反馈,实现每一项医疗美容诊疗项目相关主治医生、药品使用等信息可查询可追溯;还应设立联动监管制度,建议卫生部门、商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药监部门等部门建立医美行业联动监管体制,充分发挥部门监管合力,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医疗美容广告发布等。
四、制定《医美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美行业现状调查,摸准医美行业现存的问题和发展状况,找准医美行业规范发展的突破口,并结合我国国情开展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来制定解决当前医美行业发展乱象和困境、如何规范发展等的《医美行业发展规划纲要》,正确指导相关医疗美容诊疗机构合法、有序、科学地发展。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应积极发挥医疗美容诊疗等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协助相关监管部门做好医美行业的监管,制定并发布执行医美行业行规行约,协调医美行业机构的经营行为,严格对医疗美容从业人员素质进行把关,并建立对于不合格的机构或医生执行退出和行业通报等机制,同时行业协会应指导机构加大医疗美容的人才培养和产品的开发。
六、开设医疗美容诊疗机构的国内认证,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建议开设医疗美容诊疗机构的国内认证,由卫生部门牵头制定相关认证的事项和要求,还可根据医疗美容诊疗机构能提供的医疗能力来进行星级或者其他级别的测评认证,并且要求医疗美容诊疗机构通过这个认证,并与上述的报告反馈制度进行相应地关联;设立一个方便消费者容易识别的认证标志以及查询通道,通过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方式让消费者知晓,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作者系民进会员、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职员王郡;民进江北区委会专职副主委肖渝妹)